随走随拍我的北京(三、市井,小吃)

打印 (被阅读 次)

  小时候我一直跟父母住在属于北京西郊的海淀区,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公交332(颐和园至动物园)沿线。一年当中,难得挤公共汽车颠簸一、两个小时进城几回——过了动物园,就算进城了。以至于后来他乡遇老乡,人家道地的北京人说起某繁华区某著名建筑物,我都接不上,颇有秃子进庙堂——假冒和尚的嫌疑。所以一直以来,我对比较高端的“城里人”的生活存有一些好奇。

  某天,我在公交站等车,有两位天津大姐跟我打听怎么去南锣鼓巷。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地方。当时觉得有点羞愧,自己的当地口音骗了人家,其实离开多年,我对北京一点不比她们知道得多。幸亏旁边真正的一位老北京解了围,详细告诉了她们。

  南锣鼓巷是位于东城区的一条胡同。严格说来,老北京的东城、西城、崇文和宣武,算是城里;朝阳、海淀和石景山是近郊区;其他更远的则是远郊区。其中东城和西城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城根儿。

  虽说胡同是传统的老北京居民区,但也是分阶级的。以前能住在南锣鼓巷这一带的,除了达官贵人就是社会名流,最差也得是满清遗少,属于某个颜色的旗,落魄了架子不倒。这里保留了不少有说头的历史古迹,名人故居等。

  

    出了地铁站,远远看见一个牌楼。现代牌楼是旅游区的标志,就像以前占山头要扯大旗抖威风。到了跟前一看,果然就是胡同口。有人说,没逛过胡同,就不算到过北京,因为真正老北京的文化都在胡同里。往里走走,发现这不是怀古的胡同游,而更像赶庙会。不宽的巷子两边全是居民自住屋改装或者出租的小商店,吃喝居多,也有流行服饰、手工艺品、创意小店等。除了没有杂耍卖艺的,热闹得跟天桥差不多了。

    当天有点细雨,巷子里虽不至于人山人海,走路的时候也是摩肩接踵,排队的时候重重叠叠。  这里以前叫蜈蚣街,从南到北八百米长,主巷两边有多条像蜈蚣腿一样窄窄的分支胡同,是保留最完整的胡同区。现在商业活动都集中在主巷上,两边的分支还是安静的居民区。建筑虽然没有遭到拆迁,但是大家凭借靠山吃山的精神,自由发展出数不胜数的店铺,店租金轻易排进全北京的前五名。

  2008奥运,南锣鼓巷开始被外人熟知;接着,2009被Time荐为亚洲必游25处旅游风情体验地之一后,就彻底火了。据说南锣鼓巷瞬时承载量上限仅为1.7万人,但高峰时日均客流量曾一度达到10万人次。这么一条古色古香的历史老街,因为过度商业化,而没能入选“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文化馆是非盈利的,里面有些介绍老北京的展览,年画,糖人,书法之类。

 

  据说一间 200 平米的当街店铺,一个月租金要近二十  万。如果生意好,租金更是可以涨到几十万。做小工艺品的、休闲的和创意类店不可能做到小吃店的流量,所以越来越多店转型做速食小吃。我看到的基本价钱是¥15到¥20一份,比前门和王府井还要贵。即使这样的价位,生意旺的一天能卖一千多份。有旅游攻略根本就是把南锣鼓巷当成小吃街来介绍的。这里的小吃有很多网红产品,除了北京特产,台湾、日本和上海的也都生意兴隆。

 

魔鬼薯塔, 冰淇淋鸡蛋仔,糖人儿

紫米、糯米和红豆做的连升糕;汁太多,要用吸管吃的包子

裹着山楂条,葱丝和黄瓜的烤鸭卷,¥25

  爆肚是我最喜欢的清真小吃之一,这位大姐做的火候正合适,又脆又嫩,没有异味儿。照片上坐在自带推椅的八十老汉是一家从山西来旅游的,看我站在路边吃得香,就问我味道如何,我闲着也是闲着,就像他们大力推荐了一下。结果他们吃了一碗又要第二碗。

玉子烧和章鱼小丸子是最受欢迎的两种小吃。

   

   从胡同北口出来,就是鼓楼。这里本来就是传统的市集地区,现在更是店铺林立。

看得出来这片绿萝和草地是塑料的吗?

 

相关博客

随走随拍二环

随走随拍北大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QKA 发表评论于
332, 进城, 好熟悉的语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