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囿于性别对抗的春晚小品,开始只教育女性了

囿于性别对抗的春晚小品,开始只教育女性了

文章来源: 江湖挑灯看剑 于 2024-02-11 19:44:57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以前教育观众,现在开始只教育女性了。”

果不其然,一个靠着堆积网友创造的“烂梗”挤上龙年春晚舞台语言类节目的小品《那能一样吗》,因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招致了不少批评,有网友甚至认为,“对中年已婚女性恶意太大了”。

十几分钟的小品从头看到尾竟然让人找不到笑点,基本上就是复习了一遍网友创作的那些梗,说实话,抛开性别观念带来的争议不谈,如今出现在春晚舞台上为数不多的语言类作品在失去了笑声之后,也就只剩下尴尬了。只是,拿着父女联手对抗母亲双标当笑点的春晚,却让人非常不适。

不是网友太苛刻,从情节设计到台词演绎,整个小品处处体现着对女性的规训,爸爸操持了照顾女儿的一切,妈妈连嫁出去的女儿回婆家过年都阻止,这种明显迥异于现实体验的桥段能够被编剧写出来也真是难得,堪称魔幻现实主义的新作,就像网友所言,“能够在那么多节目中挑出这样一个不好笑的”,也是难为导演了。

其实,春晚语言类节目囿于性别对抗是个老传统了,尤其在对女性的“敌视”方面,几乎在每个相声和小品都能找到物化、刻板、污名女性的存在,对女性容貌津津乐道,塑造女性永远是对的人设,婆媳小肚鸡肠勾心斗角,更年期妇女脾气暴躁,女领导好像“男人婆”,再到如今的母亲双标,绕来绕去,春晚小品还是脱离不了八股束缚。

几年之前,《中国妇女报》就曾撰文批评,“一年又一年,春晚的性别观念怎么就不长进呢!”在文章看来,既然春晚节目存在性别歧视的事实,剧组就应该正视问题,邀请性别专家把关号脉,该砍掉的砍掉,该删改的删改,毕竟没有性别歧视的“绿色”春晚是央视作为媒体的应有之责。

很可惜,时下的央视春晚还是无法改变媒体传播中对男女性别角色的陈规定性,无法打破语言类节目僵化的角色规范。在我看来,或许,这恰恰是艺术创作在一个僵化现实环境的无奈,忌讳太多,教化育人属性太强,硬生生让原本只为快乐负责的语言类艺术作品承载太多属性之外的职能。

传统社会中,总是将女性定义为家庭而不是社会的附庸位置,《那能一样吗》自始至终都是在刻板化母亲形象,把母亲塑造成了只看见别人问题看不到自己问题的双标“无理取闹中年女人”,完全罔顾现实中多数女性承担了绝大多数的家庭责任,把个例升华成普遍性来公开吐槽,在春节这个场合对女性进行教育,让屏幕前正在包饺子的妈妈们情何以堪?

当社会的禁忌和顾虑太多,语言的讽刺属性被压制,留给艺术的空间,尤其是在春晚这样的舞台上就可想而知了。只是,当艺术讽刺的对象一直局限于残疾人、女性这些本应该得到更多关爱的无权无势群体身上,又怎么会有生命力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类节目在春晚舞台的减少乃至未来退场,未必就是艺术本身的缺陷,在僵化的现实中,注定创作不出穿透人性的作品。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电子垃圾三件套,捞了中国男人几百亿?
看不懂,为什么日本女性宁愿负债也要找牛郎
“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让14亿中国人笑话我们”
“以为自己不可能被骗” 反诈大使演员朱时茂遭诈骗
什么才是加州硅谷清华学霸杀妻案的真相?

24小时讨论排行

会见梅尔茨 王毅提起中国曾无条件支持德国统一
“大而美”法案通过了,特朗普大胜,美国大败
印度花巨资建90度死亡直角高架桥 7工程师遭解雇
承认当年赴美签证有问题,但马斯克永远是马斯克
金正恩看在俄作战士兵影片时落泪 俄朝合作换回什么?
特朗普希望孤立中国,与越南的贸易协议很重要
美国最高法院:允许将非法移民遣送至南苏丹
俄海军副总司令在指挥所阵亡,乌方袭击细节披露
美解禁大飞机发动机对华出口 能换来中方稀土让步?
一个自由主义的乌托邦:“它”或许是民主党最后的希望
“反诈大使”朱时茂自曝一天两遇骗局 被骗走2000元
日本前首相谈美加征关税:哭闹的小孩儿
美国迈向250 七月四日如相问,你是哪种MAGA人?
各国8月1日开始交关税,川普:税率最高70%
曝歼20缠斗F35 央视强调“牺牲准备”令小粉红洩气
坠楼机长妻子:丈夫出事无人通知 最后一眼都没见到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囿于性别对抗的春晚小品,开始只教育女性了

江湖挑灯看剑 2024-02-11 19:44:57



“以前教育观众,现在开始只教育女性了。”

果不其然,一个靠着堆积网友创造的“烂梗”挤上龙年春晚舞台语言类节目的小品《那能一样吗》,因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招致了不少批评,有网友甚至认为,“对中年已婚女性恶意太大了”。

十几分钟的小品从头看到尾竟然让人找不到笑点,基本上就是复习了一遍网友创作的那些梗,说实话,抛开性别观念带来的争议不谈,如今出现在春晚舞台上为数不多的语言类作品在失去了笑声之后,也就只剩下尴尬了。只是,拿着父女联手对抗母亲双标当笑点的春晚,却让人非常不适。

不是网友太苛刻,从情节设计到台词演绎,整个小品处处体现着对女性的规训,爸爸操持了照顾女儿的一切,妈妈连嫁出去的女儿回婆家过年都阻止,这种明显迥异于现实体验的桥段能够被编剧写出来也真是难得,堪称魔幻现实主义的新作,就像网友所言,“能够在那么多节目中挑出这样一个不好笑的”,也是难为导演了。

其实,春晚语言类节目囿于性别对抗是个老传统了,尤其在对女性的“敌视”方面,几乎在每个相声和小品都能找到物化、刻板、污名女性的存在,对女性容貌津津乐道,塑造女性永远是对的人设,婆媳小肚鸡肠勾心斗角,更年期妇女脾气暴躁,女领导好像“男人婆”,再到如今的母亲双标,绕来绕去,春晚小品还是脱离不了八股束缚。

几年之前,《中国妇女报》就曾撰文批评,“一年又一年,春晚的性别观念怎么就不长进呢!”在文章看来,既然春晚节目存在性别歧视的事实,剧组就应该正视问题,邀请性别专家把关号脉,该砍掉的砍掉,该删改的删改,毕竟没有性别歧视的“绿色”春晚是央视作为媒体的应有之责。

很可惜,时下的央视春晚还是无法改变媒体传播中对男女性别角色的陈规定性,无法打破语言类节目僵化的角色规范。在我看来,或许,这恰恰是艺术创作在一个僵化现实环境的无奈,忌讳太多,教化育人属性太强,硬生生让原本只为快乐负责的语言类艺术作品承载太多属性之外的职能。

传统社会中,总是将女性定义为家庭而不是社会的附庸位置,《那能一样吗》自始至终都是在刻板化母亲形象,把母亲塑造成了只看见别人问题看不到自己问题的双标“无理取闹中年女人”,完全罔顾现实中多数女性承担了绝大多数的家庭责任,把个例升华成普遍性来公开吐槽,在春节这个场合对女性进行教育,让屏幕前正在包饺子的妈妈们情何以堪?

当社会的禁忌和顾虑太多,语言的讽刺属性被压制,留给艺术的空间,尤其是在春晚这样的舞台上就可想而知了。只是,当艺术讽刺的对象一直局限于残疾人、女性这些本应该得到更多关爱的无权无势群体身上,又怎么会有生命力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类节目在春晚舞台的减少乃至未来退场,未必就是艺术本身的缺陷,在僵化的现实中,注定创作不出穿透人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