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伙拍电影 5岁小孩70岁老太免费当演员 还有外国人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方喆小时候家住在四合院里,邻居有七八家。放学回来大人还没下班,邻居奶奶会把方喆叫到自己家写作业,还给他各式各样的好吃的、好玩的。那时候他经常跟院里的小伙伴一起弹球儿、踢足球、玩警察抓小偷游戏,也一起打魂斗罗、坦克大战等游戏。

  

  上初中后,方喆发现发小儿、老街坊陆续搬走了很多,身边的人说话的味儿也慢慢不一样了。

  “One Night in 北京,我留下许多情,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很多人知道“百花深处”可能是因为《北京一夜》这首歌,但对于方喆来说,这条北京老胡同却触动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当年,刚参加工作的方喆无意间看到了一部由冯远征主演的胡同同名短片《百花深处》,片子里疯疯癫癫的冯远征找搬家公司去百花深处胡同给他搬家,其实家早已被拆迁,不复存在,他心心念念的其实是记忆深处的老北京。

  

  方喆从短片又想到这些年身边变化的人和事,便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想法——他找到当时的外国同事,在他的鼓励下在北海公园拍了第一部自己的短片《北京小伙“喷”法国人》。片子里方喆说着一口地道北京话,用反讽的方式表现怎么挖空心思想把假古董卖给外国人。

  那时候自拍短片还非常少,他的片子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从此,拍老北京话短片就成了方喆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情。

  

  方喆的视频里多是以人物对话的方式,通过妙趣横生、接地气的北京方言演绎新北京故事。方喆说,北京方言是北京文化的一部分,特别逗,还有内涵,希望它能传下去。但是传承文化不能掐着年轻人的脖子往下灌,也不是说穿一马褂就是北京人了,“语言不要搞的特别神秘,应该来源于生活。”

  

  于是,从小到大的语言环境成了方喆的素材来源,他会把一些经常被读错的词、有意思的歇后语编成段子,自己当编剧、导演、摄像,拍成方(喆)式微电影。他已经拍过《中轴线争霸》《旗人》《北京姑爷》《北京顽主》等九部影片。被他写进剧本的“老太太擤鼻涕——手拿把儿攥”就是小时候跟邻居奶奶学的。

  

  微电影都是在四九城里取景,同学、同事、邻居、学生、居委会大姐都是他的演员,最小的5岁,最大的70多岁,绝大多数都是住在鼓楼附近的老北京人。拍《北京姑爷》的时候,还有一位住在北太平庄的老大姐,主动找来想演个角色。

  

  演员里有三个学生,方喆说,小师弟李泽宇特别活泼,有时候在现场故意做鬼脸逗乐大家。小姑娘张新铭是典型的北京大妞儿,像开心果一样。春晓是属于特别认真的,有时候词背的不好,拍摄完他会主动说方老师我再来一遍。

  

  还有三个外国人,分别来自美国、德国、法国。美国哥们儿是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平时挺忙,为了拍戏会尽量把时间腾出来。但是给外国人讲戏确实费劲,比如拍《五大镇物》的时候方喆就深深感受了一把,但最后给外国人讲明白了还挺有成就感的。

  

  方喆建了个微信群,每次拍摄在群里通知大家时间地点,逢年过节发几个红包大家抢着乐呵乐呵。要是拍的不是太满意,会约大伙儿再重新拍,大家也没什么意见,在他心里,这些热心出演的北京人,都是他的“角儿”,都挺棒。

  

  因为拍摄都是利用大家的休息时间,所以一个10分钟的微电影,有时候为了凑时间,能拍大半年。没有资金支持,拍摄赶上中午,方喆就用自己上班的工资请大伙简单吃个饭,演员们也从不要劳务费。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方喆乐呵呵地坚持着。

  

  如今,班子越来越有样了,方喆取了个名字叫“鼓楼人艺”。最大的收获是让身边的人找到了参与的乐趣:有的演员通过拍摄找到了女朋友,有的孩子开始爱看一些老北京的课外书,他自己也在拍摄的过程中通过努力,不断提高自己。

  

  有个70多岁的老爷子,看了微电影后自己从通州倒车到鼓楼大街找方喆倾诉对老北京话的感情。他觉得现在大家都在忙着挣钱,还有人愿意不为挣钱传播老北京话,是特别难能可贵的。方喆没想到自己会有这么多粉丝,更没想到报道的媒体越来越多,挺意外。他觉得这也说明,可能他做了关注这件事的人自己内心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