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27%企业认为中国海归自我评价过高 官媒这样说(图)

27%企业认为中国海归自我评价过高 官媒这样说

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 于 2019-04-23 14:09:00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昨天,《2019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在京发布。报告称,30%的留学生认为第一份工作完全未达到预期;而在企业方面,27%的受访企业认为海归的自我评价过高。



《报告》显示,海归人才在国内就业遇到一定阻力,近70%的留学生归国后遇到了文化理念、落户就学、政策限制等难题。

  201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达到834万人,“就业难”问题愈发突显。但与此同时,海外留学生归国比例也不断增加,国内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吸引了大批人才回归,人才市场趋于饱和并竞争激烈。

  这也直接表现在海归人才的薪资水平上。《报告》表明,近三成海归2018年实际工资不足10w,而有近五成海归期望2019年可以拿到10-15w的年薪,从薪资水平上可以看出,海归学生并不如往日风光。

  《报告》显示,英语表达能力、宏观视野和适应能力,是海归生的三大竞争力。约七成企业仍然重视海归招聘,68%的受访企业表示有海外校园招聘的意愿;65%会针对暂未回国的候选人设置专门的面试流程;同时,64%的受访企业愿意为海归提供额外的福利待遇。而外企和民营企业,在此意愿上更为强烈。

  学历显然是海归的一大传统优势,这一点从企业端也得到了验证。但学历并不是企业考察人才的第一要素,分析根据受访企业需求所绘制的海归人才画像时发现,受访企业普遍更看重与“实际工作表现”相关的素质,比如实习/工作经验、相关工作技能。调查数据也显示,约八成的受访企业更倾向拥有2次及以上实习经历的海归。可见目前企业的人才需求是以务实为导向的。

  海归如果想成为雇主心目中的理想人才,除了要有优秀的成绩以外,更要有实际动手的能力,避免“纸上谈兵”的尴尬。对此,UniCareer建议海归人才需要提前规划,将更多方法论同国内实际工作项目进行有机结合。在选择实习平台时更注重其 “有效性”(即对标未来申请岗位最相关),多多参与职场人士的实战项目,进行系统化实践实习。

"@TheEconomist: Students coming back home helped build modern #China. Now faring poorly in labour market http://t.co/2E0wSjU2BJ" | #海归 #海龟

— bArt 日本 | 中国 (@bartboucke) July 11, 2013


  据悉,该报告由UniCareer发布,报告针对海归就业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分析。

“海归”的价值绝不只是“卖个好价”

近日,某留学生职业教育机构发布了《2019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曾经广受追捧的“海归”人才,近些年来在国内就业时常常会遇到一定阻力。一时间,这份报告得到了多家媒体的转发,“海归”是否已经不再吃香,留学还是不是好的选择,再次成了年轻人中间的热点话题。

  在这份报告调查的样本之中,近70%的留学生归国后产生了文化理念、落户就学、政策限制等问题的困扰;30%的留学生认为他们的第一份工作完全未达到预期;而在企业端,则有27%的受访企业认为海归的自我评价过高。在最令人关注的薪资方面,报告显示,2018年初次就业的近三成“海归”,实际年薪不到10万元人民币,与国内一流高校毕业生相比并无多少优势可言。

  对归国留学生而言,这样的数据,无疑十分“扎心”。尽管报告最近几天才刚刚发布,但报告中提到的这些现象,并非最近才有。就业市场上,“海归”群体曾经是皇冠顶上的明珠,在企业的争抢中享受过尊荣。然而,随着归国留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这种追捧迅速退潮,许多留学归来的年轻人,也因此陷入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境地。一方面,他们不得不面对国内与国外的文化与社会差异,在双重身份的夹缝里,努力适应国内的职场生活;另一方面,很多人只能接受远逊于心理预期的薪酬,并因此为自己当年出国留学的选择后悔。

  其实,要说海外留学生的境遇有多么悲惨,那倒也谈不上。毕竟,从统计数据上看,绝大多数国内应届毕业生的薪酬,都达不到10万元这道门槛,归国留学生为此哀叹,难免显得有几分“矫情”。留学归国的经历,也从不意味着就可以“高人一等”。然而,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站在归国留学生的角度想问题,也不难理解他们的失望、焦虑与担忧。

  事实上,很多留学生在自己选择出国,或被父母送到国外的时候,对国内就业环境的现状都缺乏了解。相比于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学生和家长头脑中的观念,往往高度依赖于旧有经验,因此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出国留学都是一件极其艰难,也极其风光的事情,海外名校的文凭,在就业市场上更是实打实的“硬通货”。当时,在许多专业领域当中,国内高校的教育水准都低于外国名校,而能够出国留学并且愿意在毕业后归国的人才,又凤毛麟角,因此,市场对“海归”的追捧,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许多优秀的学生才纷纷选择了出国“镀金”。

  但是,市场永远有市场的逻辑。抱着“镀金”心态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海归”人才的稀缺性迅速消失。而国内高校近些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在无形之中削弱了“海归”的竞争优势。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很多归国留学生始料未及的。此时,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对很多归国留学生有如当头一棒,自然会让他们产生各种负面情绪。

  一方面,我们应当尊重就业市场的自主选择,不能用先入为主的观念去限制就业市场的观念变迁;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理解归国留学生的苦恼,引导他们找到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更好地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

  很多人都在说:归国留学生群体“自我评价过高”。归国留学生群体的海外学习经验自有其价值,问题在于,衡量他们才华与能力的标准,并不只有初次就业的薪资这一条。留学经历的宝贵价值,也并非只体现在就业市场上“卖个好价钱”。留学生的独特经历,使得他们在国际视野、适应性上占据优势。如何认清自己,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将决定他们人生道路的宽度。这对归国留学生群体而言,远比一时的薪资高低更重要。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6)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首创集团66岁男董事长被判死缓 权色交易 爱男星
中国消费降级 五星级饭店纷纷在街头摆起了地摊
9年前未买百架歼-10C! 伊朗军官曝当年“打错牌”内幕
马斯克"美国党"2026投入选战,民调:40%美国人支持
2050年衰老将被攻克?合成生物学教父揭秘长寿未来

24小时讨论排行

特朗普扬言把他驱逐出美国,马斯克成立新政党"美国党"
特朗普利用"疯子理论"改变世界,对敌人和盟友都有效?
美国德州洪患增至43死,川普将批准联邦协助
英军威尔士亲王号放弃进入南海 转道前往澳洲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还是玻璃至上?
马斯克“美国党”明年参选 共和党:他会成没国家的人
马斯克组建美国党"挑战两党制",巨额美债恐成焦点
日媒:“日本先生”拒绝叫特朗普“爸爸”,这很对!
对普丁很失望!川普挺乌克兰「需要爱国者飞弹」
他高调捐款20亿后“消失”,如今早已换了副面孔!
美国得州洪水逐渐退去,20余名女童仍下落不明
72岁曾志伟和25岁女星合影,姿势不雅惹争议
美国得州洪灾死亡人数升至51人 其中包括15名儿童
石家庄男子受审三十年,本月7号将第7次开庭
那个县城文科女,踩中张雪峰所有雷区后
俄共翻案:赫鲁晓夫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报告有错误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27%企业认为中国海归自我评价过高 官媒这样说

中国青年报 2019-04-23 14:09:00

昨天,《2019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在京发布。报告称,30%的留学生认为第一份工作完全未达到预期;而在企业方面,27%的受访企业认为海归的自我评价过高。



《报告》显示,海归人才在国内就业遇到一定阻力,近70%的留学生归国后遇到了文化理念、落户就学、政策限制等难题。

  201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达到834万人,“就业难”问题愈发突显。但与此同时,海外留学生归国比例也不断增加,国内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吸引了大批人才回归,人才市场趋于饱和并竞争激烈。

  这也直接表现在海归人才的薪资水平上。《报告》表明,近三成海归2018年实际工资不足10w,而有近五成海归期望2019年可以拿到10-15w的年薪,从薪资水平上可以看出,海归学生并不如往日风光。

  《报告》显示,英语表达能力、宏观视野和适应能力,是海归生的三大竞争力。约七成企业仍然重视海归招聘,68%的受访企业表示有海外校园招聘的意愿;65%会针对暂未回国的候选人设置专门的面试流程;同时,64%的受访企业愿意为海归提供额外的福利待遇。而外企和民营企业,在此意愿上更为强烈。

  学历显然是海归的一大传统优势,这一点从企业端也得到了验证。但学历并不是企业考察人才的第一要素,分析根据受访企业需求所绘制的海归人才画像时发现,受访企业普遍更看重与“实际工作表现”相关的素质,比如实习/工作经验、相关工作技能。调查数据也显示,约八成的受访企业更倾向拥有2次及以上实习经历的海归。可见目前企业的人才需求是以务实为导向的。

  海归如果想成为雇主心目中的理想人才,除了要有优秀的成绩以外,更要有实际动手的能力,避免“纸上谈兵”的尴尬。对此,UniCareer建议海归人才需要提前规划,将更多方法论同国内实际工作项目进行有机结合。在选择实习平台时更注重其 “有效性”(即对标未来申请岗位最相关),多多参与职场人士的实战项目,进行系统化实践实习。

"@TheEconomist: Students coming back home helped build modern #China. Now faring poorly in labour market http://t.co/2E0wSjU2BJ" | #海归 #海龟

— bArt 日本 | 中国 (@bartboucke) July 11, 2013


  据悉,该报告由UniCareer发布,报告针对海归就业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分析。

“海归”的价值绝不只是“卖个好价”

近日,某留学生职业教育机构发布了《2019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曾经广受追捧的“海归”人才,近些年来在国内就业时常常会遇到一定阻力。一时间,这份报告得到了多家媒体的转发,“海归”是否已经不再吃香,留学还是不是好的选择,再次成了年轻人中间的热点话题。

  在这份报告调查的样本之中,近70%的留学生归国后产生了文化理念、落户就学、政策限制等问题的困扰;30%的留学生认为他们的第一份工作完全未达到预期;而在企业端,则有27%的受访企业认为海归的自我评价过高。在最令人关注的薪资方面,报告显示,2018年初次就业的近三成“海归”,实际年薪不到10万元人民币,与国内一流高校毕业生相比并无多少优势可言。

  对归国留学生而言,这样的数据,无疑十分“扎心”。尽管报告最近几天才刚刚发布,但报告中提到的这些现象,并非最近才有。就业市场上,“海归”群体曾经是皇冠顶上的明珠,在企业的争抢中享受过尊荣。然而,随着归国留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这种追捧迅速退潮,许多留学归来的年轻人,也因此陷入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境地。一方面,他们不得不面对国内与国外的文化与社会差异,在双重身份的夹缝里,努力适应国内的职场生活;另一方面,很多人只能接受远逊于心理预期的薪酬,并因此为自己当年出国留学的选择后悔。

  其实,要说海外留学生的境遇有多么悲惨,那倒也谈不上。毕竟,从统计数据上看,绝大多数国内应届毕业生的薪酬,都达不到10万元这道门槛,归国留学生为此哀叹,难免显得有几分“矫情”。留学归国的经历,也从不意味着就可以“高人一等”。然而,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站在归国留学生的角度想问题,也不难理解他们的失望、焦虑与担忧。

  事实上,很多留学生在自己选择出国,或被父母送到国外的时候,对国内就业环境的现状都缺乏了解。相比于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学生和家长头脑中的观念,往往高度依赖于旧有经验,因此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出国留学都是一件极其艰难,也极其风光的事情,海外名校的文凭,在就业市场上更是实打实的“硬通货”。当时,在许多专业领域当中,国内高校的教育水准都低于外国名校,而能够出国留学并且愿意在毕业后归国的人才,又凤毛麟角,因此,市场对“海归”的追捧,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许多优秀的学生才纷纷选择了出国“镀金”。

  但是,市场永远有市场的逻辑。抱着“镀金”心态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海归”人才的稀缺性迅速消失。而国内高校近些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在无形之中削弱了“海归”的竞争优势。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很多归国留学生始料未及的。此时,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对很多归国留学生有如当头一棒,自然会让他们产生各种负面情绪。

  一方面,我们应当尊重就业市场的自主选择,不能用先入为主的观念去限制就业市场的观念变迁;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理解归国留学生的苦恼,引导他们找到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更好地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

  很多人都在说:归国留学生群体“自我评价过高”。归国留学生群体的海外学习经验自有其价值,问题在于,衡量他们才华与能力的标准,并不只有初次就业的薪资这一条。留学经历的宝贵价值,也并非只体现在就业市场上“卖个好价钱”。留学生的独特经历,使得他们在国际视野、适应性上占据优势。如何认清自己,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将决定他们人生道路的宽度。这对归国留学生群体而言,远比一时的薪资高低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