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中国各地催生忙 专家:明年九成概率全面放开生育政策

中国各地催生忙 专家:明年九成概率全面放开生育政策

文章来源: 观察者 于 2018-08-09 06:37:3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据华夏时报8月8日报道,一张名为《独生子》的照片曾经一度火爆朋友圈,左病床上是母亲,右病床上是父亲,坐在中间的儿子无奈又无力,而这样的“人口悬崖”就在不远的将来。面对新的人口发展态势,渐进式地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直至最后全面放开生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在继辽宁省实施鼓励生育政策之后,天津、湖北、宜昌、仙桃及新疆等地也纷纷出台了鼓励生二孩的福利政策。

其中,天津对符合二孩政策的职工增加30天生育津贴。宜昌市则以“限额内报销”方式“对合法生育第二个及以上孩子的,以县市区为单位,落实住院分娩基本生育免费服务,城区按每例2500元标准,并适时调整”。仙桃市政府全面实施基本生育免费服务,对符合政策家庭,生育二孩可获1200元补助。

生育奖励政策是对当前人口形势作出的探索,值得肯定,但力度依然不够。

“理想的人口政策应该是在自主生育的前提下鼓励生育,不过,目前的鼓励生育政策是在限制三孩的同时鼓励二孩,这样不可能有效提升生育率。”8月8日,人口与生育问题学者何亚福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卫健委尚未发布今年上半年新生儿的出生数据,但毫无疑问,将会比去年上半年的数据还少,为此,明年有九成的概率推进全面放开生育政策。

多地着急忙催生

十余年来,我国的人口形势开始出现了所谓的“拐点”,直接促成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多次调整。

2000年,政府出台了“双独二孩”政策,即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2013年,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单独二孩”政策依法启动实施。2016年,又推出了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全面二孩”政策。

然而,历次的生育政策调整并未改变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出生率偏低、老龄化加剧问题日益突出。比如,2013年提出‘单独二孩’政策之后,出现了实际生育数量跟生育预期之间存在颇大差异的现象,当时专家们都认为会出现补偿性生育现象。但结果是,预测数远远高于实际生育数。后来,针对估算失误,业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反思,对“全面二孩”的预测就保守多了。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来看,2015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6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45。同时,据原国家卫计委统计,2016年全国住院分娩婴儿活产数为1846万,比2013年增加200万以上,二孩及以上占去年全年出生人口超过45%。2017年,中国全年住院分娩活产数为1758万,二孩占比51%。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2016年相比,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下降了88万人。也就是说,自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以来,我国新生儿数量不升反降。

人口急剧的萎缩,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基本已经用完的人口红利,老龄化加剧,用工成本上升以及社会保障压力的增大。

终于,在辽宁吃了“第一只螃蟹”之后,各地政府也按捺不住纷纷表明了姿态。比如,天津对符合二孩政策的职工增加30天生育津贴。湖北、新疆等地更是直接以现金补贴形式给予鼓励。

不过,就目前各省市已有的生育二胎鼓励政策来看,主要着重于产假的调整以及小额经济补贴的发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鼓励生育,而是一种放开后的“关照”,相对于养育一个孩子的付出而言仅是杯水车薪,为此,面对这样的政策,大部分民众持观望态度。

全面放开指日可待

比计划生育更难的是鼓励生育,比起调整产假、小额补贴式的鼓励生育更难的是如何做到让人心甘情愿的自主生育。

“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8月8月,年近不惑的吴女士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家中已有一子,很想再生一个,但是,一套房子的首付已掏空了两代人的积蓄,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危机已经一览无遗,加之孩子目前的教育支出,再生一个孩子简直就是奢望。

从《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到《小学6年级,全班只有儿子没出国》,中国父母养孩子的开销,速度堪比在风里撒钱。

“都说怎么养都是养,但真的生出来,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从胎教开始,琴棋书画机器人、奥数英语跆拳道一个都不能少。”吴女士表示,儿子今年三年级,单单每年兴趣班的费用就高达5万左右,这还是一科就选了一个侧重点的前提下,比如,单单语文方面的课外班就包含了阅读理解、写作、诗词等近十个方面的内容。

而就在今年年初,新浪网教育频道曾发布了一份《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白皮书显示,中国家庭非常舍得在教育上花钱,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支出的50%以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增长产假、分娩补助、生育津贴、奶粉补贴等生育鼓励措施,又能有多大的吸引力?

据记者了解,同样实施鼓励生育的部分国家,比如,德国拿出9%的GDP,承担全社会家庭抚养孩子成本,差不多相当于全社会家庭抚养孩子成本的46%。在丹麦,夫妻双方可以享受最长52周的生育津贴,其中,父亲最多可以领取34周的生育津贴,最高可达工资的90%。

再如,新加坡每年拨款20个亿用作国民生育基金,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出生奖励6000新加坡元(近3万人民币),一个家庭生育3个孩子,政府奖励的婴儿花红津贴约为4.4万新加坡元。

除此之外,对于鼓励生育,这些国家在教育、住房、医疗方面均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也就是说,鼓励生育并非是单枪匹马的战斗,而是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的推进。

“简单的鼓励生育二孩远远不够,今年出生人口将继续减少,这是推动全面放开生育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何亚福称,未来十年,育龄妇女的数量和出生人口都会持续减少。

就此,一直力推全面放开生育政策且鼓励生育的人口专家黄文政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同样表示:“未来十年,中国育龄高峰期母亲的数量会减少45%,每个人即使生的比原来多50%,也没有办法弥补基数下降,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很快就会掉到1000万以下,未来中国能够维持占世界总人口4%到5%已经是万幸了。”

黄文政表示,尽快放开并及时鼓励生育才是合理的人口政策方向。

而从国家层面来看,在最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组建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取代过去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这是自1981年以来国务院组成部门中第一次没有“计划生育”名称。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大转向!还记得他吗?如今公开辱骂特朗普…
美国海关突发提醒:绿卡持有者未随身携带是犯法!
东北大学遇难学生:来自黄金班刚保研 母亲晒录取通知书
川普砸巨资搞“太空金钟罩” 星球大战2.0 马斯克成关键?
中国的maskpark,可能比韩国N号房更恶劣

24小时讨论排行

特朗普称“要让药价降低1500%”,被批数学逻辑混乱
中国原计划赶超SpaceX 如今越来越渺茫 关键难题是…
中国创新药出海爆单:半年已揽下660亿美元
如此生活20年,直到坠入岩浆
特朗普突然拉马斯克一把:想让他的公司蓬勃发展
梅根亲写回忆录揭露凯特 戴安娜的悲剧或将重演
6名大学生选矿厂遇难 高工分析“为何救援时间长”
印度称将全力申办2036年奥运会 竞争对手有这几国
特朗普对奥巴马:有多少恨,可以胡来
湘潭9岁网球女孩晒成“老抽色” 网友:尼日利亚选手?
美司法部2号人物、特朗普前律师会见爱泼斯坦同伙
特朗普试图向马斯克示好求和?马斯克不买账!
马克龙宣布法国将正式承认巴勒斯坦 以国不满
东北大学6学生溺毙:3负责人被捕 现场直击组图
马克龙称法将承认巴勒斯坦国 美驻以大使公开嘲笑
三年多来首次,乌克兰为何爆发大规模反政府抗议?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中国各地催生忙 专家:明年九成概率全面放开生育政策

观察者 2018-08-09 06:37:39

据华夏时报8月8日报道,一张名为《独生子》的照片曾经一度火爆朋友圈,左病床上是母亲,右病床上是父亲,坐在中间的儿子无奈又无力,而这样的“人口悬崖”就在不远的将来。面对新的人口发展态势,渐进式地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直至最后全面放开生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在继辽宁省实施鼓励生育政策之后,天津、湖北、宜昌、仙桃及新疆等地也纷纷出台了鼓励生二孩的福利政策。

其中,天津对符合二孩政策的职工增加30天生育津贴。宜昌市则以“限额内报销”方式“对合法生育第二个及以上孩子的,以县市区为单位,落实住院分娩基本生育免费服务,城区按每例2500元标准,并适时调整”。仙桃市政府全面实施基本生育免费服务,对符合政策家庭,生育二孩可获1200元补助。

生育奖励政策是对当前人口形势作出的探索,值得肯定,但力度依然不够。

“理想的人口政策应该是在自主生育的前提下鼓励生育,不过,目前的鼓励生育政策是在限制三孩的同时鼓励二孩,这样不可能有效提升生育率。”8月8日,人口与生育问题学者何亚福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卫健委尚未发布今年上半年新生儿的出生数据,但毫无疑问,将会比去年上半年的数据还少,为此,明年有九成的概率推进全面放开生育政策。

多地着急忙催生

十余年来,我国的人口形势开始出现了所谓的“拐点”,直接促成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多次调整。

2000年,政府出台了“双独二孩”政策,即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2013年,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单独二孩”政策依法启动实施。2016年,又推出了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全面二孩”政策。

然而,历次的生育政策调整并未改变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出生率偏低、老龄化加剧问题日益突出。比如,2013年提出‘单独二孩’政策之后,出现了实际生育数量跟生育预期之间存在颇大差异的现象,当时专家们都认为会出现补偿性生育现象。但结果是,预测数远远高于实际生育数。后来,针对估算失误,业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反思,对“全面二孩”的预测就保守多了。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来看,2015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6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45。同时,据原国家卫计委统计,2016年全国住院分娩婴儿活产数为1846万,比2013年增加200万以上,二孩及以上占去年全年出生人口超过45%。2017年,中国全年住院分娩活产数为1758万,二孩占比51%。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2016年相比,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下降了88万人。也就是说,自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以来,我国新生儿数量不升反降。

人口急剧的萎缩,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基本已经用完的人口红利,老龄化加剧,用工成本上升以及社会保障压力的增大。

终于,在辽宁吃了“第一只螃蟹”之后,各地政府也按捺不住纷纷表明了姿态。比如,天津对符合二孩政策的职工增加30天生育津贴。湖北、新疆等地更是直接以现金补贴形式给予鼓励。

不过,就目前各省市已有的生育二胎鼓励政策来看,主要着重于产假的调整以及小额经济补贴的发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鼓励生育,而是一种放开后的“关照”,相对于养育一个孩子的付出而言仅是杯水车薪,为此,面对这样的政策,大部分民众持观望态度。

全面放开指日可待

比计划生育更难的是鼓励生育,比起调整产假、小额补贴式的鼓励生育更难的是如何做到让人心甘情愿的自主生育。

“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8月8月,年近不惑的吴女士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家中已有一子,很想再生一个,但是,一套房子的首付已掏空了两代人的积蓄,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危机已经一览无遗,加之孩子目前的教育支出,再生一个孩子简直就是奢望。

从《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到《小学6年级,全班只有儿子没出国》,中国父母养孩子的开销,速度堪比在风里撒钱。

“都说怎么养都是养,但真的生出来,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从胎教开始,琴棋书画机器人、奥数英语跆拳道一个都不能少。”吴女士表示,儿子今年三年级,单单每年兴趣班的费用就高达5万左右,这还是一科就选了一个侧重点的前提下,比如,单单语文方面的课外班就包含了阅读理解、写作、诗词等近十个方面的内容。

而就在今年年初,新浪网教育频道曾发布了一份《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白皮书显示,中国家庭非常舍得在教育上花钱,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支出的50%以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增长产假、分娩补助、生育津贴、奶粉补贴等生育鼓励措施,又能有多大的吸引力?

据记者了解,同样实施鼓励生育的部分国家,比如,德国拿出9%的GDP,承担全社会家庭抚养孩子成本,差不多相当于全社会家庭抚养孩子成本的46%。在丹麦,夫妻双方可以享受最长52周的生育津贴,其中,父亲最多可以领取34周的生育津贴,最高可达工资的90%。

再如,新加坡每年拨款20个亿用作国民生育基金,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出生奖励6000新加坡元(近3万人民币),一个家庭生育3个孩子,政府奖励的婴儿花红津贴约为4.4万新加坡元。

除此之外,对于鼓励生育,这些国家在教育、住房、医疗方面均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也就是说,鼓励生育并非是单枪匹马的战斗,而是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的推进。

“简单的鼓励生育二孩远远不够,今年出生人口将继续减少,这是推动全面放开生育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何亚福称,未来十年,育龄妇女的数量和出生人口都会持续减少。

就此,一直力推全面放开生育政策且鼓励生育的人口专家黄文政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同样表示:“未来十年,中国育龄高峰期母亲的数量会减少45%,每个人即使生的比原来多50%,也没有办法弥补基数下降,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很快就会掉到1000万以下,未来中国能够维持占世界总人口4%到5%已经是万幸了。”

黄文政表示,尽快放开并及时鼓励生育才是合理的人口政策方向。

而从国家层面来看,在最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组建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取代过去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这是自1981年以来国务院组成部门中第一次没有“计划生育”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