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施一公:别用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

施一公:别用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

文章来源: 科技日报 于 2018-06-26 06:29:15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科学男神”施一公,几乎每年都要回一次老家河南。今年6月回乡,他用了一个晚上与河南农业大学师生分享心路历程。



有同学问,梦想和世俗是否不可调和?

他说,这个问题很大,涉及到目前普遍存在的科研工作者的心态问题。听一次报告,看一场电影,你会激动半天,甚至两三天;当这股热情过去,看看房价、物价,你不得不又“落入现实”。这都没关系,只要跟随内心就好,想去做研究,想去学习,那就去吧!

他告诫那些有志于科研的学生:让价值观回归理性,别用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并且要不断追问自己,是否真正在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

作为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是中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三合一院士”,在世界上第一次解析了“剪接体”结构。但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自己当年生物学的成绩非常不好,遗传学和细胞学的实验与课程,在班上都是中下等。甚至在霍普金斯大学读博期间,有一门生物学课程,连考3次,分别是52、32、22分,越来越少。他还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时,兴趣点是从政和经商,并非学术。

但就是这个对专业一无兴趣、二无专长的人,最终还是开启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开挂人生”。原因是一位清华老师的话点醒了他:“在这个世界的发展中,生命科学一半以上的学术问题来自于对人类的关注。大生命学科在21世纪是最大的学科。”

于是,在博士毕业半年后,他开始强行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施一公表示,现在看来,培养这种兴趣有点晚,但极其浓厚,哪怕废寝忘食,哪怕没日没夜,都乐在其中。

科研成为了施一公的乐趣,也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这能让人无忧无虑地思考和解决一些科学问题。

施一公还认为,从事科研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回报社会,为人类作出贡献。现在学生受物质冲击太厉害,施一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们觉得做科研很酷,而不是赚钱很酷。

不去攀比个人待遇的高低,应该“攀比”科学贡献的大小,“攀比”对国家贡献的大小,“在生活上要知足常乐,在科学研究和对国家贡献上,要不知足而常乐”。

他说,要成为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必须具备3条要素:一要注意工作时间的付出,刻苦努力做研究;二要善于思考,具有批判性思维,敢于怀疑权威;三要有脾气,要有那一份执着和坚持。

专家点评

施一公院士在学校作报告时,场面人山人海。这说明,一方面,施院士无疑是一位“科学偶像”;另一方面,现在年轻人的内心依旧澎湃着对科学的憧憬。

偶像效应,源自他对国家和人类的巨大贡献;而让年轻人激动的,则是科学精神的力量。

科学是构成现代文明的基础,科学精神则有着穿越阶层与时空的渗透力,穿透这个受市场冲击、人心普遍浮躁的时代,直抵每颗心灵,形成强大召唤力,让更多有志科研的年轻人走上科学之路。

科学精神可以通过产品的迭代、技术的革新,辐射至大众观念,也可通过如施院士这样“偶像”的一言一行一思,传承散播出去。

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

只要我们遵从自己的内心去选择生活,打心眼里认为做科研一样很酷,甘愿付出时间的成本,就一定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不为世俗所动,永不浮躁。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什么才是加州硅谷清华学霸杀妻案的真相?
承认当年赴美签证有问题,但马斯克永远是马斯克
“大而美”法案通过了,特朗普大胜,美国大败
印度花巨资建90度死亡直角高架桥 7工程师遭解雇
清北高才生夫妻1家3口被撞仅1人幸存 推动醉驾入刑

24小时讨论排行

会见梅尔茨 王毅提起中国曾无条件支持德国统一
“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让14亿中国人笑话我们”
金正恩看在俄作战士兵影片时落泪 俄朝合作换回什么?
特朗普希望孤立中国,与越南的贸易协议很重要
美国最高法院:允许将非法移民遣送至南苏丹
俄海军副总司令在指挥所阵亡,乌方袭击细节披露
美解禁大飞机发动机对华出口 能换来中方稀土让步?
“反诈大使”朱时茂自曝一天两遇骗局 被骗走2000元
美国迈向250 七月四日如相问,你是哪种MAGA人?
一个自由主义的乌托邦:“它”或许是民主党最后的希望
日本前首相谈美加征关税:哭闹的小孩儿
坠楼机长妻子:丈夫出事无人通知 最后一眼都没见到
英国F-35B战机因故障滞留印度 被当地旅游局“征用”
“以为自己不可能被骗” 反诈大使演员朱时茂遭诈骗
曝歼20缠斗F35 央视强调“牺牲准备”令小粉红洩气
预言日本7月5日将发生大地震的漫画家真的很灵吗?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施一公:别用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

科技日报 2018-06-26 06:29:15

“科学男神”施一公,几乎每年都要回一次老家河南。今年6月回乡,他用了一个晚上与河南农业大学师生分享心路历程。



有同学问,梦想和世俗是否不可调和?

他说,这个问题很大,涉及到目前普遍存在的科研工作者的心态问题。听一次报告,看一场电影,你会激动半天,甚至两三天;当这股热情过去,看看房价、物价,你不得不又“落入现实”。这都没关系,只要跟随内心就好,想去做研究,想去学习,那就去吧!

他告诫那些有志于科研的学生:让价值观回归理性,别用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并且要不断追问自己,是否真正在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

作为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是中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三合一院士”,在世界上第一次解析了“剪接体”结构。但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自己当年生物学的成绩非常不好,遗传学和细胞学的实验与课程,在班上都是中下等。甚至在霍普金斯大学读博期间,有一门生物学课程,连考3次,分别是52、32、22分,越来越少。他还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时,兴趣点是从政和经商,并非学术。

但就是这个对专业一无兴趣、二无专长的人,最终还是开启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开挂人生”。原因是一位清华老师的话点醒了他:“在这个世界的发展中,生命科学一半以上的学术问题来自于对人类的关注。大生命学科在21世纪是最大的学科。”

于是,在博士毕业半年后,他开始强行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施一公表示,现在看来,培养这种兴趣有点晚,但极其浓厚,哪怕废寝忘食,哪怕没日没夜,都乐在其中。

科研成为了施一公的乐趣,也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这能让人无忧无虑地思考和解决一些科学问题。

施一公还认为,从事科研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回报社会,为人类作出贡献。现在学生受物质冲击太厉害,施一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们觉得做科研很酷,而不是赚钱很酷。

不去攀比个人待遇的高低,应该“攀比”科学贡献的大小,“攀比”对国家贡献的大小,“在生活上要知足常乐,在科学研究和对国家贡献上,要不知足而常乐”。

他说,要成为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必须具备3条要素:一要注意工作时间的付出,刻苦努力做研究;二要善于思考,具有批判性思维,敢于怀疑权威;三要有脾气,要有那一份执着和坚持。

专家点评

施一公院士在学校作报告时,场面人山人海。这说明,一方面,施院士无疑是一位“科学偶像”;另一方面,现在年轻人的内心依旧澎湃着对科学的憧憬。

偶像效应,源自他对国家和人类的巨大贡献;而让年轻人激动的,则是科学精神的力量。

科学是构成现代文明的基础,科学精神则有着穿越阶层与时空的渗透力,穿透这个受市场冲击、人心普遍浮躁的时代,直抵每颗心灵,形成强大召唤力,让更多有志科研的年轻人走上科学之路。

科学精神可以通过产品的迭代、技术的革新,辐射至大众观念,也可通过如施院士这样“偶像”的一言一行一思,传承散播出去。

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

只要我们遵从自己的内心去选择生活,打心眼里认为做科研一样很酷,甘愿付出时间的成本,就一定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不为世俗所动,永不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