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6字遗言 藏着中国核爆关键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病床上的林俊德仍比出胜利手势。 图/取自央视网 


日前中共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发出一段约六分钟的影片,影片主角是大陆爆炸力学与核子试验工程领域着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他是一位将军,也是一位院士。一辈子隐姓埋名,在中国大陆核试验重镇的罗布泊生活52年,参与中国大陆全部的45次核子试验任务。

75年无人识 1张照片天下知

林俊德的75年人生都默默无闻,却因一张在生命最后时刻仍坐在电脑前工作的照片,让他在去世多年后成为大陆媒体争相传颂的"国士无双"。

大陆媒体披露,林俊德1960年参军入伍后,扎根边疆52年,参加中国大陆全部核子试验任务,曾获无数奖项和奖章,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

1967年6月17日,中国大陆自行研发的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之后的一项工作,就是在核子试验爆炸现场做采集工作。完成这项工作的是当时只有29岁的林俊德。他带领回收小组在核爆中心附近步行几十公里,完成核子试验爆炸资料的采集任务。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核试爆




年轻时候在罗布泊留下身影的林俊德。 图/取自网路


在林俊德临终前,他说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子试验,"我很满意"。大陆科学网报导,在大陆总装备部某基地历史展览馆,摆放一台形状像"罐头盒"的仪器。解说员告诉来宾,那就是林俊德带领项目组研制成功,并在大陆首次核子试验中立下卓着功勋的钟表式压力记录仪。

报导说,这台如今看上去并不起眼的仪器,见证了林俊德和同事在罗布泊荒原戈壁度过的艰辛岁月,也记录他们占领一个个科研高地的攻关历程。

住沙漠吃窝头 熬出第一颗原子弹

上世纪五○年代末,大陆作出发展核武器的战略抉择。1960年林俊德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北一个核子试验场,当时大陆的核子试验工作刚起步,他和其他科研人员住在地窝子(沙漠里较简陋的地洞住所),吃着玉米面与榆树叶合蒸的窝头,喝又咸又涩的河水,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着科研攻关。

报导指1964年10月16日15时,一股巨大蘑菇云在罗布泊腾空而起。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向时任总理的周恩来报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周恩来在电话里小心谨慎地问道:"怎么证明是核爆成功?"当时指挥帐篷里顿时安静了下来。

物理学家程开甲带着林俊德匆匆赶到指挥部,回答道"副总长,冲击波的资料已拿到,从纪录的波形和计算资料证明,这次爆炸是核爆炸。"张爱萍接过计算结果,迅速看了一眼,又抬头看一看站在一旁的林俊德,激动地拍着他满是尘土的肩膀说:"你们立了大功,压力记录仪立了大功,我马上向总理报告!"

地下核试爆 叩关不可能的任务




一次核爆炸试验后,林俊德(左一)和参试人员从试验场区完成取样任务后合影留念(资料照片)。 图/取自科学网、大陆总装备部供图


整个大气层核子试验时期,林俊德带领小组对压力记录仪不断改进创新,顶住各种试验方式、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当大陆正在进行大气层核子试验,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地下核子试验。为限制大陆的核武器发展,联合签订了关于禁止在外太空进行核子试验条约,大陆的核子试验也从大气层转入地下。

相比地面和空中冲击波测量,地下核爆炸力学测量是一个世界难题。林俊德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但他带领专案组深入研究地下核子试验岩体应力波的测量技术和现象规律,不断改进测量方法和技术。经过20多年艰苦攻关,先后建立10余种测量系统,为大陆的地下核子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宝贵资料。

2012年5月4日,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从确诊到去世的27天时间里,他戴着氧气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型电脑,一下一下地挪动着滑鼠。因为在他的电脑里,存有关系大陆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藏在几万个资料夹中。还有学生的毕业论文,他们快要答辩了,他不想耽误学生毕业。

"C盘我做完了"遗言令人动容

在不到一个月的最后日子,林俊德拼命加速工作。同事、学生、亲友到医院探望他,他却说:"我没有时间了,看望我一分钟就够了,其他事问我老伴吧。"

入院第3天,从加护病房一出来,林俊德见到护士的第一句话就是要手表,要看时间;他还拉着主治医生的手说:"我是搞科研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他一再要求转回普通病房:"我的时间不多了。"

2012年5月31日,林俊德病情再度恶化,生命进入倒数计时,他多次请求甚至哀求医生,同意自己下床工作。家人不忍心他最后一个愿望都不能实现,同意他再坐在电脑前。当天上午10时,工作了二个多小时的他,颤抖地对女儿说,"C盘我做完了。"几个小时之后,他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在同事眼中,林俊德是个学习狂和工作狂。即使年逾70岁了,在他的日程表里,做研究、做实验、带学生,几乎占去所有时间,一年只休息三天,就是大年初一、初二、初三。

他参加学术评审会,从来不收评审费,不是自己主持的专案坚决不挂名。他有"三不":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

最终的家…他葬于核基地"马兰"

他带过的每位学生,都在他的电脑里有属于自己的资料夹。住院期间,他让学生们将各自的资料夹拷贝走,这时学生们才发现,从跟他的第一天起,他都详细准确地记录下每个人的成长足迹。

在生命倒数第二天,林俊德回首往事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子试验,我很满意。"然而,他也有遗憾,就是对家庭的亏欠。与他相伴45年的夫人黄建琴说,"他住院那一阵子,是我们俩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

临终前,林俊德要求葬在核子试验基地"马兰",那是他一生奋斗生活的地方,也是他永远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