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双面间谍”案毒剂分析结果出炉 打了谁的脸?(图)

“双面间谍”案毒剂分析结果出炉 打了谁的脸?

文章来源: 观察者网 于 2018-04-15 05:15:30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12日,联合国禁化武组织(OPCW)发布公告,“双面间谍”中毒案里神经毒剂的成分终于被鉴定出来了。不过,负责分析的实验室提交的报告却“惜字如金”,并未提及造成斯克里帕尔父女昏迷的毒剂究竟“姓甚名谁”。

  俄罗斯人最终通过秘密渠道得知,涉案毒剂是一种名为“毕兹”的军用失能剂。这下,案件或将迎来反转。因为俄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Sergey Lavrov)于今日(15日)表示,无论是俄罗斯还是前苏联,都从未生产过这款毒剂。反而在英美等北约国家的军队里,曾经把它当化学武器使用过。

  据卫报报道,英国一个多月来始终坚称,俄方用来袭击斯克里帕尔父女的物质是“A-234”。这是一种在前苏联时期研制的军用级神经毒剂,属于“诺维乔克”(Novichok)系列。其制造方法,自然也在后来的俄罗斯手中。但俄罗斯对此予以否认,称他们没有开发相关物质的计划。

  据了解,其实英国自己也掌握“A-234”的技术工艺。“诺维乔克”的研发者之一列昂尼德∙林克(Leonid Rink)曾在上月20日表示,英国迟迟不肯向俄罗斯提供涉案毒剂的样本,就是因为凭样本很容易便能分析出,毒剂不是在俄罗斯境内制造的。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截图

  不过,伦敦方面后来还是给禁化武组织提供了一份样品。该组织在12日发布公告称,瑞士一家化学实验室已经完成了相关分析,并会把结果上呈给他们。但报告中只提及了毒剂的构成成分,而没有其他相关信息。

  这却难不倒俄罗斯人。14日,俄外长拉夫罗夫在莫斯科公开声称,俄方已经通过秘密渠道得知了调查的细节。结果显示,斯克里帕尔父女的中毒症状并不像是“诺维乔克”,反倒是符合失能性毒剂“毕兹”(BZ)的特征。

  

  俄外长拉夫罗夫  图源:RBTH

  (观察者网注:毕兹,化学式为二苯乙醇酸-3-喹咛环酯,是一种无味的军事失能剂。它可经呼吸道吸入,也可用合适的液体配方可经皮肤吸收使人中毒。一般在投放30分钟至60分钟后会毒性发作,效果持续4天左右。中毒者的主要症状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1997年,《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正式认定其为化学武器,并禁止各国使用。)

  拉夫罗夫介绍称,这个“毕兹”,和俄罗斯的关系就不大了。他表示,从前苏联到俄罗斯,从来都没有生产过“毕兹”。最先开发和使用这款毒剂的国家,正是英国和美国。后来,技术也传播到了其他的北约国家中。

  举个对中国人不陌生的例子。据了解,美军在越战中就曾多次使用“毕兹”,并把它称作“仁慈的武器”。许多越军官兵在中毒失能后,又被美军用刺刀近距离杀死。

  拉夫罗夫说,他早就对英国的“A-234”说表示怀疑。因为大量摄入“A-234”的人会直接死亡,根本活不到现在。而且伦敦方面采集样本时,距案发已经过了两周有余。“A-234”是一种具有高挥发性的毒气,几乎是不可能在现场找到残留物的。

  而斯克里帕尔父女的康复过程,也符合“毕兹”中毒的情况。拉夫罗夫称,俄方非常不解,为什么瑞士专家在报告里只字不提“毕兹”这类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字眼。他们会就此向禁化武组织提出质疑。

  据镜报消息,俄罗斯驻英国大使亚历山大·雅科文科(Alexander Yakovenko)也表达了类似看法。上周,他还曾呼吁中国和印度也加入到案件的调查中。13日,他又公开声称,英政府对证据做了手脚,销毁了对英方不利的部分,使整个“双面间谍”案都缺乏透明度。

  截至目前,英国尚未做出任何官方回应。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中国6名“特级象棋大师”被判刑 王天一当庭认罪
WSJ:他是H-1B签证“乱象”的始作俑者
川普作风巨变,刺痛了克里姆林宫的神经?
美味热门饮品超伤脑 “像喝炸弹”1杯就爆表
北大教授空难去世,事发时突然失去高度坠落并爆炸




24小时讨论排行

鸡毛秀复播走红 靠川普 播放量翻了数十倍
加州惊现“蒙面抢掠团”25贼光天化日洗劫珠宝店
川普提名华裔律师任第9巡回法院法官 民主党炸锅
经济学人“战狼指数”:中国外交官为何减少咆哮?
习公布中国减排目标:首次承诺未来十年减排7至10%
印度拟购140架俄苏-57隐身战机 彻底升级作战能力
被丈夫推下悬崖6年后,她只想离婚
FT:川普乐观是假象 想将乌克兰战败责任甩锅欧洲
没想到,这个国家的人吃了五十年预制菜
预制菜?这里的人吃了五十年
政府关门倒数7天 白宫警告或永久裁员 历史罕见!
新能源“烂尾”局:一场关于车主、资本的残酷清算
北大教授俞孔坚空难调查:飞机违规夜飞,曾被吊销许可证
泽连斯基警告:若不制止俄罗斯, 侵略将扩至乌克兰以外
他们把“假中餐”卖给美国人,然后买下NBA球队
白宫揭晓“总统星光大道” 川普竟如此嘲讽拜登…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双面间谍”案毒剂分析结果出炉 打了谁的脸?

观察者网 2018-04-15 05:15:30

  12日,联合国禁化武组织(OPCW)发布公告,“双面间谍”中毒案里神经毒剂的成分终于被鉴定出来了。不过,负责分析的实验室提交的报告却“惜字如金”,并未提及造成斯克里帕尔父女昏迷的毒剂究竟“姓甚名谁”。

  俄罗斯人最终通过秘密渠道得知,涉案毒剂是一种名为“毕兹”的军用失能剂。这下,案件或将迎来反转。因为俄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Sergey Lavrov)于今日(15日)表示,无论是俄罗斯还是前苏联,都从未生产过这款毒剂。反而在英美等北约国家的军队里,曾经把它当化学武器使用过。

  据卫报报道,英国一个多月来始终坚称,俄方用来袭击斯克里帕尔父女的物质是“A-234”。这是一种在前苏联时期研制的军用级神经毒剂,属于“诺维乔克”(Novichok)系列。其制造方法,自然也在后来的俄罗斯手中。但俄罗斯对此予以否认,称他们没有开发相关物质的计划。

  据了解,其实英国自己也掌握“A-234”的技术工艺。“诺维乔克”的研发者之一列昂尼德∙林克(Leonid Rink)曾在上月20日表示,英国迟迟不肯向俄罗斯提供涉案毒剂的样本,就是因为凭样本很容易便能分析出,毒剂不是在俄罗斯境内制造的。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截图

  不过,伦敦方面后来还是给禁化武组织提供了一份样品。该组织在12日发布公告称,瑞士一家化学实验室已经完成了相关分析,并会把结果上呈给他们。但报告中只提及了毒剂的构成成分,而没有其他相关信息。

  这却难不倒俄罗斯人。14日,俄外长拉夫罗夫在莫斯科公开声称,俄方已经通过秘密渠道得知了调查的细节。结果显示,斯克里帕尔父女的中毒症状并不像是“诺维乔克”,反倒是符合失能性毒剂“毕兹”(BZ)的特征。

  

  俄外长拉夫罗夫  图源:RBTH

  (观察者网注:毕兹,化学式为二苯乙醇酸-3-喹咛环酯,是一种无味的军事失能剂。它可经呼吸道吸入,也可用合适的液体配方可经皮肤吸收使人中毒。一般在投放30分钟至60分钟后会毒性发作,效果持续4天左右。中毒者的主要症状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1997年,《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正式认定其为化学武器,并禁止各国使用。)

  拉夫罗夫介绍称,这个“毕兹”,和俄罗斯的关系就不大了。他表示,从前苏联到俄罗斯,从来都没有生产过“毕兹”。最先开发和使用这款毒剂的国家,正是英国和美国。后来,技术也传播到了其他的北约国家中。

  举个对中国人不陌生的例子。据了解,美军在越战中就曾多次使用“毕兹”,并把它称作“仁慈的武器”。许多越军官兵在中毒失能后,又被美军用刺刀近距离杀死。

  拉夫罗夫说,他早就对英国的“A-234”说表示怀疑。因为大量摄入“A-234”的人会直接死亡,根本活不到现在。而且伦敦方面采集样本时,距案发已经过了两周有余。“A-234”是一种具有高挥发性的毒气,几乎是不可能在现场找到残留物的。

  而斯克里帕尔父女的康复过程,也符合“毕兹”中毒的情况。拉夫罗夫称,俄方非常不解,为什么瑞士专家在报告里只字不提“毕兹”这类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字眼。他们会就此向禁化武组织提出质疑。

  据镜报消息,俄罗斯驻英国大使亚历山大·雅科文科(Alexander Yakovenko)也表达了类似看法。上周,他还曾呼吁中国和印度也加入到案件的调查中。13日,他又公开声称,英政府对证据做了手脚,销毁了对英方不利的部分,使整个“双面间谍”案都缺乏透明度。

  截至目前,英国尚未做出任何官方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