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1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特朗普高举关税大棒,中国太阳能公司宣布赴美建厂(图)

特朗普高举关税大棒,中国太阳能公司宣布赴美建厂

文章来源: 观察者 于 2018-01-31 07:30:26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美国总统特朗普一周前刚刚宣布对进口太阳能电池板征收高达30%的关税,中国太阳能制造商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JinkoSolar Holding Co.)29日就宣布,计划在美国建立一家工厂。



晶科能源29日称,董事会已授权公司敲定在美建设一座先进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厂的计划。该公司同时还宣布,与一家未具名美国客户达成大约三年内供应1.75吉瓦太阳能面板的协议。彭博社称,这将是全球最大上市太阳能面板制造商——晶科能源在美国的第一座工厂。

22日,特朗普政府决定在第一年对进口太阳能产品征收30%的关税,第四年(即最后一年)降至15%,包括韩国、中国的多个亚洲国家“中枪”。晶科能源29日表示,该公司将继续密切关注美国贸易法针对进口太阳能电池板与组件的做法。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指出,晶科能源这是在暗示其在美建厂决定与特朗普征收新关税有关。



晶科能源中国工厂的工人们(资料图/《中国日报》)


晶科能源发言人未就该公司上述计划提供更多细节,美国工厂的具体位置也没有透露。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30日指出,晶科能源在美国有一家子公司,但该公司拒绝透露其是否在美国拥有生产设施。

特朗普将征收关税视为可以促进更多国外企业赴美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许多制造商将来美国生产洗衣机与太阳能产品,”特朗普上周说。CNN称,“通过在美国制造产品,晶科能源可以避免产品在该国销售需要支付的新关税。”

然而,许多专家也认为特朗普的决定实际上会损害美国的太阳能产业。CNN称,美国太阳能产业主要是以安装等服务为基础,专家们认为关税只会增加成本,损害消费者的需求。

著名资产管理公司“East Capital”的投资组合经理弗朗索瓦·佩兰(Francois Perrin)认为,新的关税,可能会迫使更多的中国太阳能企业将部分产品生产转移至美国。但他补充说,这些工厂可能严重依赖自动化(技术),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

有迹象显示,外国太阳能企业正在将产品生产引入美国。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市政府一份存档文件显示,一家项目代号Project Volt、被称为国际领先太阳能电池板和模具制造商的公司希望创办其美国首个制造与装配设施,承诺2019年底之前投资4.10亿美元,该项目到明年年底预计将创造800个就业岗位。

杰克逊维尔市政府发言人表示,该市官员已为相关项目批准逾2400万美元的政策优惠。外界也有猜测晶科能源就是该项目背后的企业,但杰克逊维尔市政府发言人对于Project Volt是否与晶科能源存在关联不予置评,晶科能源方面也拒绝发表评论。

中国企业有必要赴美建厂?

与中国相比,美国本土太阳能产品制造成本相对偏高。据彭博社报道,从2006年起,美国本土制造商First Solar、Sun Power就在东南亚设置生产基地。美国本土光伏组件产能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必须从国际市场进口光伏。

去年8月后,受美国政府保障性调查的影响,美国一些制造商紧急囤货,即便在“双反”高税率影响下,仍然向中国进口了约2.2吉瓦的光伏组件。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高达30%的税率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彭博新能源财经分析师江亚俐认为,没必要在美国设立生产基地来规避该项关税。考虑到现在投资建厂,至少2019年才能投产,届时税率已经有所降低,而且关税征收期为4年,之后美国的产能仍然很难和东南亚等地的产能竞争。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特朗普炮轰"没有补贴你早就回南非了",马斯克:全部削减
一个普通人,为何如此潦草过完一生?
味精对人体有害?50多年的谣言摧毁了一个行业
“最讨厌的功能终于取消了!”微信朋友圈有新变动
特朗普关税:可能迫使这家美国公司将业务迁往中国

24小时讨论排行

纽时: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开始变得越来越像中国
特朗普普京齐聚北京?九三阅兵或成国际格局分水岭
“大又美法案”51:50参院闯关成功 万斯投下关键票
夫妻花50万带儿子游41国 网民嘲:英语零进步属浪费
伊朗12天内兵败如山倒 原来是印度反水 为以立奇功?
是否驱逐马斯克?川普:不知道,我们得研究看看
习近平发重要文章:面对围堵打压 应理直气壮斗争
川普民调直直落!美国民族自豪感下降,Z世代尤其明显
脱离西方轨道后,俄罗斯掀起中国热
不满移民不会说英文 川普:在翻译上美国花太多钱
川马互骂 川普威胁砍特斯拉补助 马斯克怒回 股价重挫
示威者带来51口棺材抗议大而美法案 数十人被捕…
4大学生在出租屋遭砍死 残忍震惊全美 博士生认罪逃死
中国短剧海外爆红:美国三线演员争演 薪水暴增7倍
急坠8000米 乘客"魂没了 腿在抖" 中国春秋航空火速切割
央视前主持人水均益,亮出身份证辟谣“移民国外”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特朗普高举关税大棒,中国太阳能公司宣布赴美建厂

观察者 2018-01-31 07:30:26

美国总统特朗普一周前刚刚宣布对进口太阳能电池板征收高达30%的关税,中国太阳能制造商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JinkoSolar Holding Co.)29日就宣布,计划在美国建立一家工厂。



晶科能源29日称,董事会已授权公司敲定在美建设一座先进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厂的计划。该公司同时还宣布,与一家未具名美国客户达成大约三年内供应1.75吉瓦太阳能面板的协议。彭博社称,这将是全球最大上市太阳能面板制造商——晶科能源在美国的第一座工厂。

22日,特朗普政府决定在第一年对进口太阳能产品征收30%的关税,第四年(即最后一年)降至15%,包括韩国、中国的多个亚洲国家“中枪”。晶科能源29日表示,该公司将继续密切关注美国贸易法针对进口太阳能电池板与组件的做法。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指出,晶科能源这是在暗示其在美建厂决定与特朗普征收新关税有关。



晶科能源中国工厂的工人们(资料图/《中国日报》)


晶科能源发言人未就该公司上述计划提供更多细节,美国工厂的具体位置也没有透露。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30日指出,晶科能源在美国有一家子公司,但该公司拒绝透露其是否在美国拥有生产设施。

特朗普将征收关税视为可以促进更多国外企业赴美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许多制造商将来美国生产洗衣机与太阳能产品,”特朗普上周说。CNN称,“通过在美国制造产品,晶科能源可以避免产品在该国销售需要支付的新关税。”

然而,许多专家也认为特朗普的决定实际上会损害美国的太阳能产业。CNN称,美国太阳能产业主要是以安装等服务为基础,专家们认为关税只会增加成本,损害消费者的需求。

著名资产管理公司“East Capital”的投资组合经理弗朗索瓦·佩兰(Francois Perrin)认为,新的关税,可能会迫使更多的中国太阳能企业将部分产品生产转移至美国。但他补充说,这些工厂可能严重依赖自动化(技术),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

有迹象显示,外国太阳能企业正在将产品生产引入美国。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市政府一份存档文件显示,一家项目代号Project Volt、被称为国际领先太阳能电池板和模具制造商的公司希望创办其美国首个制造与装配设施,承诺2019年底之前投资4.10亿美元,该项目到明年年底预计将创造800个就业岗位。

杰克逊维尔市政府发言人表示,该市官员已为相关项目批准逾2400万美元的政策优惠。外界也有猜测晶科能源就是该项目背后的企业,但杰克逊维尔市政府发言人对于Project Volt是否与晶科能源存在关联不予置评,晶科能源方面也拒绝发表评论。

中国企业有必要赴美建厂?

与中国相比,美国本土太阳能产品制造成本相对偏高。据彭博社报道,从2006年起,美国本土制造商First Solar、Sun Power就在东南亚设置生产基地。美国本土光伏组件产能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必须从国际市场进口光伏。

去年8月后,受美国政府保障性调查的影响,美国一些制造商紧急囤货,即便在“双反”高税率影响下,仍然向中国进口了约2.2吉瓦的光伏组件。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高达30%的税率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彭博新能源财经分析师江亚俐认为,没必要在美国设立生产基地来规避该项关税。考虑到现在投资建厂,至少2019年才能投产,届时税率已经有所降低,而且关税征收期为4年,之后美国的产能仍然很难和东南亚等地的产能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