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胡锦涛:平息学潮 戴钢盔镇压叛乱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有人说,前中共总书记胡锦涛是个比较幸运的人,他的仕途基本上算是一帆风顺。虽然胡锦涛没有像其前任中共历代领导人一样经历过许多仕途风浪,但他主政中国两个最艰苦省区的经历与成绩,无疑是他登上权力巅峰的重要垫脚石。



1992年10月19日,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闭幕后,邓小平与胡锦涛握手(图源:Getty)

20世纪80年代,中共高层呈现老龄化趋势,邓小平多次表示要提拔年轻人。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时年39岁的甘肃省建委副主任胡锦涛进入中央委员会。会议结束后,胡锦涛升任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仅过3个月,胡锦涛进京,出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后升任第一书记。

一手软:平息贵州省学潮

1985年,胡锦涛离开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位置,到中国当时最贫困的贵州省接受锻炼,出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十三大后中共开始政治体制改革,胡锦涛先后撤销省人事局、劳动局、统计局、审计局、工商局、物价局等11个部门的党组,政府系统逐步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胡锦涛还在贵州设立了一个政治特区——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进行一些大胆而慎重的政治改革尝试。

当时,中共提倡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一些政坛新人在职读硕士、博士,拿高学历文凭,所选专业多为法律、经济、管理、金融等。而胡锦涛并不在于拿到一纸文凭,而是选修计算机本科,其着眼点是面对当时赵紫阳多次转述的“第三次浪潮”——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之语——的挑战。胡锦涛到贵州后,就进入贵州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及应用软件专业,当起了85级本科班旁听生,参加主题班会。

1988年教师节时,胡锦涛还以“班代表”身份,给老师送贺卡。教师节没过多久,贵州大学发生进修学员手持凶器将11名本科生殴打致伤的事件。一时间,校园里群情激愤,千余名大学生将肇事学员宿舍团团包围,断水断粮30多小时。后来,愤怒的学生又打伤前往恢复秩序的20多名警员,砸毁警车,冲出校门上街示威游行,到贵州省政府大院请愿。

在这起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胡锦涛充分展现灵活手腕。他连夜召集紧急会议,要求相关部门,对大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亲自深入到学生当中,诚恳听取他们的意见。这种温和措施成功化解学生们的怒气,事态很快得到平息。胡锦涛出面摆平此事,得力于他共青团工作的经验,得力于他治黔三年的口碑,也得力于他贵州大学校友的身份。他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自然也传到了北京。

一手硬:西藏头戴钢盔平乱

1987年1月,主张对学生民主运动采取温和措施的胡耀邦,被邓小平等元老免去总书记职务。同时,中共开始检讨胡耀邦的思想路线,调整胡耀邦的西藏政策。同年9月,西藏首府拉萨发生自1959年以来第一起骚乱事件,此后拉萨又发生一系列骚乱。中共指示西藏自治区党委,采取果断措施防患于未然。然而,当时的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伍精华,却迟迟无法平息藏人的分裂活动。
   
1988年6月,伍精华因劳累过度病倒,中共高层决定将其调离。同年底,中央一纸调令,胡锦涛离开贵州,前往生活环境更艰苦、政治环境更复杂的西藏担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当时有分析认为,胡锦涛这次临危受命,与他在贵州施政,尤其是波澜不惊地平息学生示威有直接关系,当然也是对他的一次严峻考验。

与前五任军人出身的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不同,胡锦涛是第一名文职出身的西藏书记。不过,这个文职出身的书记也有铁腕的一面。他坚持一手软一手硬,一方面与藏族干部搞好关系寻求支持,一方面主张对“藏独”采取强硬手段。

1989年1月,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在日喀则突然圆寂,西藏人心浮动,传言四起。同年3月5日—6日,拉萨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中共官方称有12人死亡,100多人受伤。3月7日,北京发布中共建政后第一次戒严令,决定在拉萨实行戒严,拉萨社会秩序很快恢复正常。

当时,《西藏日报》刊出胡锦涛头戴钢盔、与戒严部队官兵一起出现在拉萨市区的照片。胡锦涛这一形象为自己立了威。在中共建政以后的封疆大吏中,以这一形象亮相的,只能数出胡锦涛一人。据说邓小平看到胡锦涛这张照片时称赞说:“他在原则问题上立场站稳,决不手软。”或许正是这一点让邓小平印象深刻,埋下“六四”事件后钦点胡锦涛为江泽民接班人的伏笔。

贵州和西藏是中国西部两个贫穷省、区,在这样的地方担任“一把手”,在如此贫困复杂的地方历练,成就了胡锦涛“让人服气”的政治资本,正如邓小平所言:“不能只靠人家扶着。他们受到了锻炼,提上来别人也会服气。”

1992年中共十四大,49岁的胡锦涛离开雪域高原,再度进京,成为最年轻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一的中央书记处书记,主抓党务。在政治局常委中排名“老七”的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江泽民的接班人。10年后,在2002年十六大上,胡锦涛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中共第四代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