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1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世界各大媒体评刘晓波病逝:"共产党的一大败笔"(图)

世界各大媒体评刘晓波病逝:"共产党的一大败笔"

文章来源: 德国之声 于 2017-07-16 08:29:18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报摘:"共产党的一大败笔"


中国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出国遗愿未能实现而在安全力量把守之下病逝的消息,引发各国媒体的强烈反响。以下是部分相关评论文章的摘要。



(德国之声中文网)《明镜在线》发表驻京记者Bernhard Zand撰写的悼词,文章的开头,作者这样写道:

"当代中国还从未这般毫不留情地迫害自己伟大的儿子,中国政府还未在其他人那里将非人性的一面表现地如此淋漓尽致,也许正是在刘晓波面前,它也从未感受到如此的恐惧。周四,作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61岁),患肝癌在安全力量严密把守的医院与世长辞。

"六四之后,刘晓波被称为'天安门四君子'之一。按照孔子的理念,君子具备了最理想的德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同癌症的斗争中,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未能取胜。一位'君子'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小人'。"

《法兰克福汇报》前驻华记者Mark Simons就刘晓波之死发表长篇评论:

"刘晓波一案,包括他在监督下死去的情景,都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败笔,牢牢地烙印在人们的记忆里。如果把中国人口都算上,十年来被禁忌的'刘晓波'这个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名字,可能没有那么多人知道。然而,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加入公共讨论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十分熟悉这位特立独行、坚信和平的人道主义者,他们也清楚,迫害他的国家以及国家权力的傲慢更会对他表现出毫无留情。

"同其他伟大的获奖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刘晓波从来不是一位具有召唤力的演说家,但以此来轻视他却是大错特错:他的历史意义完全体现在他的文字里,字里行间,他的个人历程以及不屈不挠的态度和心地的宽广,都跃然纸上。"

德国《日报》(Die Tageszeitung)写道,在最后的日子,刘晓波只有一个愿望,他希望最后见到妻子刘霞。这请求被批准:“但这是中国当局给这名诺贝尔和平奖和他的夫人仅有的仁慈。几天前,刘霞请求当局批准身患肝癌的丈夫飞往海德堡,让德国大夫为她治病。德国政府也作出努力。但是中国表示拒绝。”

作者Felix Lee写道,最勇敢和最犀利的中国政府批评人士之一去世了:“中国政府多年前将这名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视为国家最可怕的敌人之一——尽管他仅拥有一件武器:写和说。”



“我没有敌人” 刘晓波的人生轨迹领奖台上的空椅子


“刘晓波最知名的照片上根本看不到他的身影。这张相片摄于2010年12月10日,是奥斯陆市政厅的舞台上的一张空椅子。本来刘晓波应该坐在这个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准备的座位上。不过他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名被判处11年徒刑,当时正在服刑。”《南德意志报》本周五发表的一篇文章开头这样写道。

文章接着指出,这位人权人士在沈阳逝世,终年61岁。被看守,被隔离:“这次也没有照片,直到最后一口气,北京当局都怕他,这个身患绝症的人。肝癌末期。他最后的愿望是在国外治病,政府拒绝了他的请求。”

文章作者Christoph Giesen写道:“臣服、沉默甚至发出错误的赞美。这些刘晓波从未做过。”博士毕业后他前往奥斯陆大学,三个月后他去了夏威夷、之后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当客座讲师。在纽约,他结识了艺术家艾未未:“接下来,有一个星期改变了刘晓波的一生,也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天安门大屠杀。”

“在纽约的刘晓波买了一张前往北京的机票——仅买了单程。他到学生那里,撰写传单内容。他称李鹏政府是‘伪政府’,要求独立工会和私有化。他与朋友一起开始绝食抗议。美国电视台拍摄了他的画面。中国之外现在也有人认识他:这个加入学生队伍的大学老师。”

“天安门血案两天后他被逮捕。这是他首次入狱,在监狱中呆了一年半的时间。”文章采访了刘苏里,两人曾在秦城监狱为邻。他介绍说:“一开始我们尝试通过水管交流。我们必须悄悄地小声说话,不让别人听见。”声音压得如此之低,以至于他们自己都听不见。他们开始将纸条绑在石头上,互丢纸条。

文章写到:“1991年两人都被释放。刘苏里保证他再不会就大屠杀表态,不会接受采访也不会写文章。他开始做书商。”刘晓波走了另外一条路,写了一本关于六四的书,在外国媒体上,他要求改革。在中国他不被允许公开亮相:“他当时的女朋友刘霞想要去探望他,但因为没有结婚证不被准许见面。”1998年,他终于得到了一次特例,被允许在劳教所结婚:“刘霞仅仅被允许在丈夫身边留一夜。”

《纽约时报》驻京记者储百亮这样分析道:

"中国唯一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刘晓波在1989年声名鹊起,当时共产党在天安门广场暴力镇压抗议活动,引起国际哗然。

"近30年后,刘晓波在关押期间因癌症病逝,在病笃与无声中再次突显一个问题:西方政府缺乏对抗卷土重来的中国威权主义者的能力或意愿。

"刘晓波的命运反映了在西方与中国的交涉中,人权问题是如何大事变小的。同时也显示出,一个拥有强大军力的大国的共产党领导人,可以怎样蔑视外国的请求,哪怕这关乎一个垂死之人。"



刘晓波病亡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BBC中国总编Carrie Gracie在题为"刘晓波:中国无法抹掉的人物"就刘晓波和纳粹时期德国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奥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进行了对比:

"在刘晓波201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候,北京开始觉得这是个问题。这个奖项立刻令刘晓波成为因信念而被监禁的国际人士名单中的一员,加入了尼尔逊·曼德拉、昂山素季和卡尔·冯·奥西茨基的行列。

"最后的一个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对北京来说,他是个特别令人不安的类比。奥西茨基在193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正被关押在集中营。希特勒不允许他的任何一个家属代为领奖。

"刘晓波直到癌症末期方获准保外就医,即使在医院,他仍受到严密守卫,好多朋友都不被允许来到他的床前。将近八十年前,奥西茨基也是医治过晚,在狱卒看守之下,在医院去世。

英国《卫报》在周四就发表的以下社论:

"时至今日,并不是只有纳粹德国让一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死于监禁之中。刘晓波在医院病故时,也仍因其9年前和平呼吁民主改革而被看守着。这是中国的耻辱,也是世界良心的污点。德国,致力于释放刘晓波的行动令人尊敬;美国、加拿大和欧盟都曾呼吁:刘晓波应该被允许因治病而离开中国。然而,唯一一位亲自公开呼吁恢复刘晓波自由的领导人是台湾的蔡英文。

"挪威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批评各界对刘晓波晚期癌症作出的'迟到、犹豫'的反应。各国政府更看重同中国的贸易机会,...现在一切都为时过晚。"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从中国冒险逃离后,他的麻烦才真正开始
川普又赢了!加拿大宣布"撤回数位服务税"
从"买一份保险"到再出走避险,港人移民为何"二次回流"
伊朗下令追杀川普!宗教领袖召集穆斯林"将他断肢极刑"
共同社:中国拟邀川普出席9/3北京天安门阅兵

24小时讨论排行

BBC:特朗普预算案或令近1200万人丧失医保
雷根中心民调:70%美受访者「挺出兵」协防台湾
习近平发重要文章:面对围堵打压 应理直气壮斗争
你无比追忆的蔡澜、金庸们,其实水平不算高
被川普骂“共产主义者” 曼达尼:世上不该有亿万富豪
姐弟恋?邓文迪布雷迪结伴出席老贝婚礼 网上炸锅
关税又一次让步 川普不得不对中国低头的四点原因
陆配网红被驱逐回大陆 遇水浸维权接恐吓电话吓得发抖
华裔教授自杀 家属控告西北大学歧视并导致悲剧发生
游本昌入党 申请书写了21页 回应“92岁为何还入党”
中国眼下的失业潮,远比想象中的严重
以色列军方预告"加强攻势"直逼市中心!加萨数万人急撤
刘国梁女儿在美国夺得高尔夫冠军 全英文致谢父母
“三巨头”史无前例同框?习邀川普普京看9.3大阅兵
伊朗"永不停止浓缩铀",驻联大使轰川普:对我们发号施令
传播淫秽?中国拘捕数十名小说作家 许多是年轻女性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世界各大媒体评刘晓波病逝:"共产党的一大败笔"

德国之声 2017-07-16 08:29:18
报摘:"共产党的一大败笔"


中国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出国遗愿未能实现而在安全力量把守之下病逝的消息,引发各国媒体的强烈反响。以下是部分相关评论文章的摘要。



(德国之声中文网)《明镜在线》发表驻京记者Bernhard Zand撰写的悼词,文章的开头,作者这样写道:

"当代中国还从未这般毫不留情地迫害自己伟大的儿子,中国政府还未在其他人那里将非人性的一面表现地如此淋漓尽致,也许正是在刘晓波面前,它也从未感受到如此的恐惧。周四,作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61岁),患肝癌在安全力量严密把守的医院与世长辞。

"六四之后,刘晓波被称为'天安门四君子'之一。按照孔子的理念,君子具备了最理想的德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同癌症的斗争中,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未能取胜。一位'君子'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小人'。"

《法兰克福汇报》前驻华记者Mark Simons就刘晓波之死发表长篇评论:

"刘晓波一案,包括他在监督下死去的情景,都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败笔,牢牢地烙印在人们的记忆里。如果把中国人口都算上,十年来被禁忌的'刘晓波'这个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名字,可能没有那么多人知道。然而,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加入公共讨论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十分熟悉这位特立独行、坚信和平的人道主义者,他们也清楚,迫害他的国家以及国家权力的傲慢更会对他表现出毫无留情。

"同其他伟大的获奖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刘晓波从来不是一位具有召唤力的演说家,但以此来轻视他却是大错特错:他的历史意义完全体现在他的文字里,字里行间,他的个人历程以及不屈不挠的态度和心地的宽广,都跃然纸上。"

德国《日报》(Die Tageszeitung)写道,在最后的日子,刘晓波只有一个愿望,他希望最后见到妻子刘霞。这请求被批准:“但这是中国当局给这名诺贝尔和平奖和他的夫人仅有的仁慈。几天前,刘霞请求当局批准身患肝癌的丈夫飞往海德堡,让德国大夫为她治病。德国政府也作出努力。但是中国表示拒绝。”

作者Felix Lee写道,最勇敢和最犀利的中国政府批评人士之一去世了:“中国政府多年前将这名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视为国家最可怕的敌人之一——尽管他仅拥有一件武器:写和说。”



“我没有敌人” 刘晓波的人生轨迹领奖台上的空椅子


“刘晓波最知名的照片上根本看不到他的身影。这张相片摄于2010年12月10日,是奥斯陆市政厅的舞台上的一张空椅子。本来刘晓波应该坐在这个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准备的座位上。不过他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名被判处11年徒刑,当时正在服刑。”《南德意志报》本周五发表的一篇文章开头这样写道。

文章接着指出,这位人权人士在沈阳逝世,终年61岁。被看守,被隔离:“这次也没有照片,直到最后一口气,北京当局都怕他,这个身患绝症的人。肝癌末期。他最后的愿望是在国外治病,政府拒绝了他的请求。”

文章作者Christoph Giesen写道:“臣服、沉默甚至发出错误的赞美。这些刘晓波从未做过。”博士毕业后他前往奥斯陆大学,三个月后他去了夏威夷、之后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当客座讲师。在纽约,他结识了艺术家艾未未:“接下来,有一个星期改变了刘晓波的一生,也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天安门大屠杀。”

“在纽约的刘晓波买了一张前往北京的机票——仅买了单程。他到学生那里,撰写传单内容。他称李鹏政府是‘伪政府’,要求独立工会和私有化。他与朋友一起开始绝食抗议。美国电视台拍摄了他的画面。中国之外现在也有人认识他:这个加入学生队伍的大学老师。”

“天安门血案两天后他被逮捕。这是他首次入狱,在监狱中呆了一年半的时间。”文章采访了刘苏里,两人曾在秦城监狱为邻。他介绍说:“一开始我们尝试通过水管交流。我们必须悄悄地小声说话,不让别人听见。”声音压得如此之低,以至于他们自己都听不见。他们开始将纸条绑在石头上,互丢纸条。

文章写到:“1991年两人都被释放。刘苏里保证他再不会就大屠杀表态,不会接受采访也不会写文章。他开始做书商。”刘晓波走了另外一条路,写了一本关于六四的书,在外国媒体上,他要求改革。在中国他不被允许公开亮相:“他当时的女朋友刘霞想要去探望他,但因为没有结婚证不被准许见面。”1998年,他终于得到了一次特例,被允许在劳教所结婚:“刘霞仅仅被允许在丈夫身边留一夜。”

《纽约时报》驻京记者储百亮这样分析道:

"中国唯一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刘晓波在1989年声名鹊起,当时共产党在天安门广场暴力镇压抗议活动,引起国际哗然。

"近30年后,刘晓波在关押期间因癌症病逝,在病笃与无声中再次突显一个问题:西方政府缺乏对抗卷土重来的中国威权主义者的能力或意愿。

"刘晓波的命运反映了在西方与中国的交涉中,人权问题是如何大事变小的。同时也显示出,一个拥有强大军力的大国的共产党领导人,可以怎样蔑视外国的请求,哪怕这关乎一个垂死之人。"



刘晓波病亡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BBC中国总编Carrie Gracie在题为"刘晓波:中国无法抹掉的人物"就刘晓波和纳粹时期德国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奥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进行了对比:

"在刘晓波201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候,北京开始觉得这是个问题。这个奖项立刻令刘晓波成为因信念而被监禁的国际人士名单中的一员,加入了尼尔逊·曼德拉、昂山素季和卡尔·冯·奥西茨基的行列。

"最后的一个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对北京来说,他是个特别令人不安的类比。奥西茨基在193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正被关押在集中营。希特勒不允许他的任何一个家属代为领奖。

"刘晓波直到癌症末期方获准保外就医,即使在医院,他仍受到严密守卫,好多朋友都不被允许来到他的床前。将近八十年前,奥西茨基也是医治过晚,在狱卒看守之下,在医院去世。

英国《卫报》在周四就发表的以下社论:

"时至今日,并不是只有纳粹德国让一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死于监禁之中。刘晓波在医院病故时,也仍因其9年前和平呼吁民主改革而被看守着。这是中国的耻辱,也是世界良心的污点。德国,致力于释放刘晓波的行动令人尊敬;美国、加拿大和欧盟都曾呼吁:刘晓波应该被允许因治病而离开中国。然而,唯一一位亲自公开呼吁恢复刘晓波自由的领导人是台湾的蔡英文。

"挪威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批评各界对刘晓波晚期癌症作出的'迟到、犹豫'的反应。各国政府更看重同中国的贸易机会,...现在一切都为时过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