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贵女导演: 捧红众多影后 70岁不婚不子 租屋的老女孩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她是华语影坛的异类。

自带“文艺气质”“女性主义”的标签;

冬菇头、黑框眼镜、涂鸦的帆布鞋,70岁还有着少女化的外形

一生不婚,也不买房,和老母亲蜗居廉价公寓,举止间像个羞涩的老女孩。

走在路上是不会有人想到,她会是那个五夺金像奖,三夺金马奖,堪称香港历史上最牛逼的电影女导演许鞍华

而最近电影院热映的影片《明月几时有》就是她的情怀之作,献礼香港回归20周年。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认为小人物不动声色的抗日就该平民化,不需要故意煽情和英雄主义;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人说太文艺腔,叙事散文化,看得人发闷。

但不得不说,这很许鞍华。再波澜壮阔的史诗,在她的镜头下也是“向下”的,人物聚焦市井小民,很重的烟火气,真实嘈杂却是生活本身。

大概这种风格多是究根结底于许鞍华的经历,她的人生就等约于一场诗化的电影,低调、内敛、生活化。

1

当导演比谈恋爱霸气

1947年,许鞍华出生辽宁鞍山,也许,所谓“鞍华”寓意不言自明。她5岁就随家人迁往香港岛北角,一个移民聚居的地方。父亲是名国民党文书,母亲是日本人。

因家庭文化熏陶的缘故,许鞍华自小爱看书,读书成绩很厉害,常常考不到第一就会哭。以至于她长成了大姑娘,也是满满一身书卷气,十分清秀。

1972年她获得文学硕士后,因为喜欢上了电影,就去了英国伦敦国际电影学院进修,也算是根正苗红。三年学成后返港,巧合下做了著名导演胡金铨的英文助理。

三年后她开始独立拍摄电视剧《狮子山下》,这部剧断断续续拍了近30年,主演导演换过无数,但不变的就是连配角都会成为日后的大咖。

当杨颖还不是baby的时候

那时候她发现电影圈几乎清一色的男导演,而且当时圈子里还流传着一个大家默认的共识:“能做导演的女人能和男人一样彪悍”

年轻的许鞍华总是一股闯劲儿,不像其他小儿女一样忙着谈恋爱、伤春悲秋,而是觉得自己若能成为知名女导演,是件挺厉害的事,所以拍电影是她的野心。

1979年,许鞍华才真正意义上拍了第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电影《疯劫》。

这部故事片是以真实案件改变的凶杀案,反过去电影的僵化拍摄手法与叙事,从血淋淋的爱情悲剧中灌入人性思考,受到业内关注。

此片还被誉为香港新浪潮电影代表作之一, 并荣获第十七届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可以说,她一战成名,一时风头无二。

接下来《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都是围绕越南难民问题的题材电影,好评如潮。而《投奔怒海》更是刷新文艺片的票房纪录,奠定了她在香港电影界的地位,成为电影新浪潮的宠儿。

更有资深影评人曾说:“1984年,许鞍华如日中天,比今日的王家卫更红。”

但这些,都不是大家最熟悉的作品,却是她早期艺术创作的异彩。

2

小人物情结,女性关怀

许鞍华最擅长以女性视角,刻画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悲欢,把平淡生活拍成深沉电影,极具人文情怀和女性关怀,这大抵和她的成长环境有关。

她5岁来到香港北角,移民聚集,四面八方涌来,嘈杂繁华的像个“小上海”,她难免要和小人物打交道。而且在这里,生活了一群苦命的女人,其中就包括她的母亲。

她一直觉得母亲有点怪,粤语讲不好,又不认中国字,沟通的差异造就了双方感情的疏离。直到16岁,她才知道母亲是日本人的身世,开始理解并同情母亲,两人关系开始回温。

于是1990年,她的《客途秋恨》就是以母亲为原型的自传。日本女子葵子只身嫁往东北,与亲人疏散,怀乡心切,流离无根。电源公映的时候她还特意把母亲送出国,害怕她触景生情。但她的母亲还是看完了整个影片,老泪纵横。

因为这部片子比较私人化,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还是处于许鞍华1984年到1994年的事业低迷期。

王晶甚至说:“谁要看一个胖女人和她妈的故事。”(后面两人也达成了和解,成了合作伙伴。)

但从1994年开始,她就像是开了挂,不仅恢复了水准,还部部拿奖拿到手软,将李丽珍、斯琴高娃、鲍起静等女演员送上金像奖影后宝座。

从《女人四十》到《千言万语》,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到《天水围的日与夜》,无不关注女性命运,讲述平凡小人物生活中细碎的点滴,或温情、或悲悯、或有趣,或宽容,世俗质朴却意蕴深厚,让人在生活中找到生存的力量。

许鞍华就说过:“为观影人开一扇窗,当他们坐下来,是想要在电影里重新发现自己,找回人生意义。"

《女人四十》剧照

《天水围的日与夜》剧照

不得不说,许鞍华是一名有人文内核的严肃导演,而她离我们最近的作品大概就属《桃姐》与《黄金时代》了,平静朴实中让人泣不成声。

《桃姐》剧照

《黄金时代》剧照

《桃姐》让华仔叶德娴荣登影帝影后,《黄金时代》成就了汤唯,而六十多的许鞍华也再次登上事业巅峰。

别看王冠加身,但其实文艺电影的市场并不好,许鞍华经常穷的没有足够多的钱拍戏。尽管如此,她还是努力拍戏,会为了一个敬老院的镜头,在敬老院长呆一段时间。

华仔至今还记得许鞍华找到自己,说的那句让他蛮痛的话:“没人愿意给我投资,你能不能帮帮我?”

结果是必然的,华仔没有一丝犹豫。她对电影一辈子兢兢业业、苦心孤诣的态度让人无法拒绝,只会肃然起敬。

知道她穷,周迅、黄秋生、汤唯等合作过的演员,都会自降片酬甚至零片酬加盟。

这就是一个好导演的力量。

3

自嘲太丑,嫁不出去

今年,许鞍华刚好70岁。她一生未婚,感情经历也贫瘠的可怜。

但她在《女人四十》中却把一个中年妇女的角色诠释的那么好,也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很多人都问她:“为什么不结婚?”她总是自我打趣:“自己长的太丑了,嫁不出去!”

但区长私以为这和她的家庭有关,因为是中日混血,与家族成员关系疏离,甚至与母亲也是在岁月中慢慢和解,所以她也许很不擅长与他人建立关系。

当然,她的母亲也会像其他普通母亲一样逼过婚,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有一天突然只对她说了一句:“你不适合结婚”,没有下文与缘由。

其实许鞍华30岁的时候有过结婚的想法,可是后来发现自己是一个喜静的人,害怕孩子乱糟糟;不习惯照顾别人,也不习惯被人照顾;而且她的生活90%的时间都在工作,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

就这样拖着拖着就到了现在,说不遗憾也是假的。

她身边很多朋友都做了祖母,她也会羡慕,会跟他们说:“好惨啊,我老了该怎么办?”

虽有可惜,但事实上她并不后悔这样的选择。有时候想想,年纪越大越自由,而且自己有了更多的支配时间,没有什么能取代和耽误她拍电影的热忱。

电影行业不乐观,她也曾满腹牢骚,觉得拍电影越来越艰难,还是当老师的酬劳较好。但结果呢?还不是一切从旧。

作家黄碧云这样写过她:“她的电影就是她的生活,她的人,她的光彩与粗糙,缺陷与完整……整体看,就可以看到她的求索。”

许鞍华也算是个痴人。

4

“我没什么好写的”

许鞍华这辈子最爱两件事:抽烟和拍电影。

她经常像个男人一样大口大口的抽烟,烟雾缭绕中显得有些落寞。叶德娴曾劝她戒烟,她当然不干,却可爱的笑着说:“我不敢在你面前吸烟。”

其实吸烟只是她思考与排解情绪的一种方式,她也习惯了过着恬淡无欲的生活,到这个年纪无非就是三件事:看书、拍戏、陪老母亲。

至今她还和母亲住在廉价公寓,没车没房,出门坐地铁,进超市自带塑料袋。没钱的时候,会去写广告脚本或带课赚外快。

很多人都说她穷得买不起房,就连在《铿锵三人行》里窦文涛也忍不住问她:“许导,听说香港您还没有自己的房子,为什么?”

她听到后很惊讶:“为什么一定要买房,租房子也一样,反正都是住,而且买了也不能拥有它啊?!而且我习惯了底层生活,所以也没找到买房的理由。”

她就是这样性格耿直简单的人,拍过无数电影,遇到记者依然会害羞的像个少女:“我很普通,没什么好写的。”

但她也是服老的,天下万物都有定时。总说只有在拍戏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有用的。人家问的问题,会很和善的伸过脖子去听,笑起来就像个小孩,岁月流逝也没带走她的纯粹。

长期拍片的务实和深入底层生活的观察,早已将她的心打磨的更为朴素平和。她认为生活就像拍电影一样,贵在质朴与真实,不求物质浮华。

用她的话说:“最悲伤的生活不过如此,最幸福的生活不过如此。我的人生波澜壮阔。”

从行四十年,那是许鞍华的黄金时代。

她用细腻朴实的镜头给我们带来向下而生的力量,正如她所说:”即使没有别人给你理由,生命依然值得坚持。”而她也被誉为香港电影界的“良心秤砣”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现在认真做事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几十年如一日重复着一件事更难,所谓“导演”二字,许鞍华算是做到了极致。

喜欢这篇文章的,就点击关注扒哥吧~每天给你带来更多娱乐圈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