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式用人观“软硬兼施” 一天之内北京换人极为罕见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让舆论无法想象的是,中共居然在同一天内,突然公布了首都北京市市委书记和市长双双换人的消息。

  当北京时间5月27日上午,中国官方宣布蔡奇接替郭金龙成为新的北京市委书记时,无疑让人感到惊讶,因为按照中共的党内规则,北京市委书记通常是“入局”(进入中共政治局)之职——蔡奇,这位并非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亦非候补中央委员的“普通党员”,如无意外,因其已是北京市委书记,而将在中共十九大上直接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这种“三级跳”的情况在大陆政坛“极为罕见”。

  而在5月27日下午,更加另人意外的消息被公布——中国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调任北京市委常委、副书记、代市长。2012年时,陈仅仅是副部级,在升至正部级仅仅2年后,就登上了中国大陆地方行政官员最瞩目的位置——北京市代市长一职。

  首都北京一向是中国政坛的政治高地,市委书记和市长两个职位被视为中国大陆的政治重要风向标。  

  蔡奇的仕途之路被认为是“三连跳”,突破了较多中共用人的规则性框架(图源:VCG)

  面对这种罕见的“意外”,政治观察人士指,北京的人事布局变化,蔡奇的政治可靠与陈吉宁人本理念——硬性与软性的定位符合中共主政者对“新北京”未来方向期许,这凸显了习近平主政中共后的用人观逻辑。

  “意外的”蔡奇

  2016年10月,蔡奇履职北京市代市长时,时任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推荐”蔡奇说 ,蔡“政治敏感性强,对党忠诚”。这当然是郭金龙领会“中共最高层”意图后的讯号传递。

  中共对地方官员的任命背后,包涵了极为丰富的意蕴,而对于北京最高长官最关键的要求就是“政治立场坚定”,曾与习近平有长期共事经历的蔡奇,显然符合这个标准——是能够让中共高层“得力、熟悉、放心”的北京市委书记人选。

  被中共党媒宣传为“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成立的消息甫一出现,被视为习近平内政“一号工程”的京津冀一体化就已在醉眠状态中苏醒,三地联动在雄安新区中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同步。

  舆论对蔡奇由北京市长晋升北京市委书记颇感意外,而评论人士则指,蔡奇与习近平多次、长时间的官场上下级关系,而被认为受到中共核心的高度信任,实际上是符合中国首都的政治需求的。

  这种猜测并非毫无依据。

  从蔡奇履历看,1980年至2002年期间,习近平在福建任职17 年,其中14年蔡奇在福建工作且与其有交集,在习近平出掌浙江前两年,蔡奇又先到浙江衢州市任职,两人之后又在浙江共事4年多。而且蔡奇的仕途也的确是在十八大之后变成“火箭上升”的状态。

  此外,在中共高级官员的行列里,蔡奇身上还有一个十分具有特色的标签——“大V网红高官”。

  很难说是互联网成就了蔡奇,还是蔡奇借助互联网显露了自己在中共官员行列里的与众不同,蔡奇因此被指是中共官员执政透明化开启者。

  而这种对于新媒体的熟悉,蔡奇主政北京也被认为是契合北京这座中国首都现代化城市气质的。

  更加“意外的”陈吉宁

  相比蔡奇升任北京市委书记,陈吉宁调任北京代市长,更加让舆论有“意外”之感。

  此前,没有任何相关的传言已经让舆论颇感费解,而陈在2015年由清华大学校长转任中国环保部部长时,已经是罕见地仅用3年就实现从副部级到正部级的跨越,成为中国“最年轻部长”,现在再次晋升京畿就职,显然超越了舆论的“想象力”。

  出身清华大学的陈吉宁曾经被认为是中国大陆环保领域具有人本主义精神的官员(图源:VCG)

  1964年出生的,籍贯吉林。他在清华大学攻读本科和研究生学位之后,在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获取了博士学位。1998年,陈吉宁回到清华,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担任副主任一职。

  据称因为陈吉宁清华工作时表现突出,让当时的清华大学书记陈希(2002年至2009年担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颇为欣赏,而陈希是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本科同窗。

  陈吉宁一度成为中国大陆的新闻人物——他刚上任环保部长就同步发生了柴静的《穹顶之下》的环保热闻,据称陈吉宁的回复非常积极,甚至多次联系柴静本人。蔡奇给陈吉宁所作的北京代市长的就任说明时,有意强化了陈的“环保身份”。很显然,未来中共希望陈吉宁的主要工作是要把北京发展的核心转移到“生态人文环境”领域,北京的发展方向就是宜居的大城市,以人本为中心的城市建设理念。

  分析指,蔡奇与陈吉宁,事实上这是个很多人都想不到的“绝配”。北京硬性的政治定位,软性的“人文与宜居”的城市功能——从蔡奇与陈吉宁的任用上看,中共对北京的定位以及主政者的人选的考量,思考得相当充分。

  在习近平的“一号工程”——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中,北京的人选已安排妥当,加上河北围绕“雄安新区”配置的书记、省长;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多次强调并在践行的京津冀总体发展策略——中共的用人目的非常明确,期待用“大开大合”态势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战略。

  以事定人,选人入位,目标配置团队;不拘一格、打破常规,不走“寻常之路”——北京人事上的变化尽管让舆论颇感意外,但政治观察人士则认为是“符合习的个性之举”,“是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

  习近平主政后,在其“改造中国”的雄心和执政目标之下,同时需要一批有能力,懂政治的人才留在自己的身边,成为左膀右臂。这是习近平用人观的关键所在,亦是这一连串意外背后的政治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