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中国科学家获“地理学诺贝尔奖” 瑞典国王颁奖(图)

中国科学家获“地理学诺贝尔奖” 瑞典国王颁奖

文章来源: 新华社 于 2017-04-20 06:59:3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新华社记者付一鸣摄


4月19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王宫,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前左)与姚檀栋合影。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19日在瑞典王宫获颁2017年维加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

维加奖介绍:

维加奖设立于1881年,是著名地理学家和北冰洋航道开拓者阿道夫·艾瑞克·诺登舍尔德在1878至1880年间,率领“维加号”首次通过大西洋和太平洋东北部,完成环绕欧亚大陆的历史性航行之后设立的。

维加奖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杰出的地学科学家进行海选之后评选出一名获奖者,由瑞典国王颁奖,有“地理学诺贝尔奖”之称。



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前左)与姚檀栋合影




专访2017年维加奖得主姚檀栋:立足“第三极”破解气候变化之谜


太平洋的风吹不到青藏高原,高原的冰冻圈变化却能决定风往哪儿吹。

“青藏高原冰川、积雪面积的大小,会直接影响亚洲季风的强弱,决定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说。

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拟将2017年维加奖授予姚檀栋。这是亚洲学者首次获得有“地理学诺贝尔奖”之称的此项荣誉。

获奖是群体效应中国“第三极”环境研究处于第一方阵

以青藏高原为中心,西起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东到横断山脉,北起昆仑山和祁连山,南到喜马拉雅山脉——科学家口中的“第三极”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

“这里是亚洲的水塔,堪称我国和周边国家的‘环境驱动源’。”姚檀栋从事高原科考近40年:“尽管有地球上密度最大、数量最多的人群依赖于‘第三极’环境,但相比南北极,对‘第三极’的研究依然偏少。”

维加奖的设立,最早源于对北极研究的重视。奖项后来延伸到南极研究,又逐渐涵盖地球科学的多个领域。对第三极的研究,近年来逐渐进入评奖委员会的视野。

姚檀栋说,中国科学家对青藏高原的研究论文数量和引用率,近年来稳居世界第一。“总体来说,我们在青藏高原环境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上第一方阵。”

“这次得奖,说明国际同行认同中国科研人员在‘第三极’的整体研究水平的提升,而且到了让国际关注的程度,所以到评奖的时候,就会想到中国科学家候选人。”姚檀栋说,“这是一个群体效应的结果。”

影响20亿人青藏高原冰冻圈正发生重大变化

“第三极”的冰川孕育着亚洲几大河流,每年冰川融化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下游十几个国家逾20亿人口。

“超过80%的冰川在退缩,”姚檀栋说,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冰冻圈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变化之大已经超出人们的预期。

“一个典型标志是,去年7月和9月接连发生两次冰崩,塌方面积之大、影响之严重,史上罕见。”

姚檀栋说,他通过钻取冰芯,也就是从高海拔冰川中钻取冰样,解析冰川中包含的各种气候与环境变化信息。比如,通过分析冰芯,可以发现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在过去一千年中含量不断增高,以此可以搭建起相关监测模型。

“气象资料只有一百多年历史,对于更久之前的气候变化的认识,就要依靠其他的气候变化替代资料。”姚檀栋说,冰芯最准确地记录了过去上千年的气候变化规律,“掌握过去规律才能预测未来”。

专注“第三极”风雪呼号中也能出大成果

在姚檀栋之前,曾有美国的顶尖地理学家凭借同时对南北极和“第三极”的研究而荣获维加奖。

姚檀栋说,美国科学家的视野非常宽广,而自己则不断专注于“第三极”。“我经常这样形容,‘第三极’是个富矿,别人偶尔来挖一次,可能挖的技术比我好,很快挖了一颗大的。但我天天在这儿挖,最后挖的还是最多。”

钻取冰芯的过程既艰且险。跟随姚檀栋的学生曾这样描述:登山路上,每走一段就会看到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遇难者的名字和生命“凝固”的日期。风雪呼号中,谁也不知道脚下有没有夺命的裂缝。

2015年,姚檀栋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又一次踏上青藏高原古里雅冰川钻取冰芯。即便在6700米处突遇冰裂隙,他们仍然钻出一根符合研究标准、308米长的透底冰芯。

获知自己得奖后,姚檀栋并没有特别在意。在采访中,他数次提到,要培育宽广的科学视野,而科学视野是建立在扎实的科学基础研究之上。欧美国家在基础研究领域有非常雄厚的实力,所以能源源不断“冒”出科技创新成果。

“我们对‘第三极’研究的顶级成果,整体而言还不是世界第一,要全面提高研究质量,达到世界引领水平,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姚檀栋说。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我问AI “受够我老公了怎么办”,它回答:“杀了他”
传出被拘消息后 中共中联部副部长孙海燕出席招待会
大陆年轻人流行租“三金”结婚 一场婚礼可省下10万
2025年大西洋首个飓风 艾伦增强为危险4级
泽伦斯基拒割地!川普劝接受:俄罗斯是大国但乌克兰不是

24小时讨论排行

乌克兰只剩2条路可选!美媒分析「凄惨下场」
普丁提停火6条件!乌须割地6600平方公里,不准加入北约
87岁书画家范曾被曝遭娇妻卷走20亿 女儿称父亲失联
特朗普的调停让人沮丧,先停火和先达成协议有何区别
美女主播直播中失控!怒飙脏话痛骂川普
特朗普宣布:暂不针对中国购买俄油加征关税
传统文化复兴:谁捅了北京的“格格”窝?
乌克兰人怒了!炮轰「川普普丁没两样」
峰会没有任何突破,特朗普:阿拉斯加伟大而成功的一天
这次会吵吗?万斯18日将出席特朗普与泽连斯基的会晤
特朗普:普京不想停火而想达成全面协议 我认为更好
范曾疑失联:知情者曝女方多次出轨 与情夫设局…
美中一团和气"3大原因曝光",智库专家示警:北京好运会耗尽
范曾看画展破“失联”疑云 传娇妻徐萌与继子有染
去银行取钱,还要被盘问?
俄为何卖阿拉斯加?战败脱手的"远东冰箱"变身石油金库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中国科学家获“地理学诺贝尔奖” 瑞典国王颁奖

新华社 2017-04-20 06:59:31


新华社记者付一鸣摄


4月19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王宫,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前左)与姚檀栋合影。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19日在瑞典王宫获颁2017年维加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

维加奖介绍:

维加奖设立于1881年,是著名地理学家和北冰洋航道开拓者阿道夫·艾瑞克·诺登舍尔德在1878至1880年间,率领“维加号”首次通过大西洋和太平洋东北部,完成环绕欧亚大陆的历史性航行之后设立的。

维加奖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杰出的地学科学家进行海选之后评选出一名获奖者,由瑞典国王颁奖,有“地理学诺贝尔奖”之称。



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前左)与姚檀栋合影




专访2017年维加奖得主姚檀栋:立足“第三极”破解气候变化之谜


太平洋的风吹不到青藏高原,高原的冰冻圈变化却能决定风往哪儿吹。

“青藏高原冰川、积雪面积的大小,会直接影响亚洲季风的强弱,决定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说。

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拟将2017年维加奖授予姚檀栋。这是亚洲学者首次获得有“地理学诺贝尔奖”之称的此项荣誉。

获奖是群体效应中国“第三极”环境研究处于第一方阵

以青藏高原为中心,西起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东到横断山脉,北起昆仑山和祁连山,南到喜马拉雅山脉——科学家口中的“第三极”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

“这里是亚洲的水塔,堪称我国和周边国家的‘环境驱动源’。”姚檀栋从事高原科考近40年:“尽管有地球上密度最大、数量最多的人群依赖于‘第三极’环境,但相比南北极,对‘第三极’的研究依然偏少。”

维加奖的设立,最早源于对北极研究的重视。奖项后来延伸到南极研究,又逐渐涵盖地球科学的多个领域。对第三极的研究,近年来逐渐进入评奖委员会的视野。

姚檀栋说,中国科学家对青藏高原的研究论文数量和引用率,近年来稳居世界第一。“总体来说,我们在青藏高原环境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上第一方阵。”

“这次得奖,说明国际同行认同中国科研人员在‘第三极’的整体研究水平的提升,而且到了让国际关注的程度,所以到评奖的时候,就会想到中国科学家候选人。”姚檀栋说,“这是一个群体效应的结果。”

影响20亿人青藏高原冰冻圈正发生重大变化

“第三极”的冰川孕育着亚洲几大河流,每年冰川融化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下游十几个国家逾20亿人口。

“超过80%的冰川在退缩,”姚檀栋说,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冰冻圈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变化之大已经超出人们的预期。

“一个典型标志是,去年7月和9月接连发生两次冰崩,塌方面积之大、影响之严重,史上罕见。”

姚檀栋说,他通过钻取冰芯,也就是从高海拔冰川中钻取冰样,解析冰川中包含的各种气候与环境变化信息。比如,通过分析冰芯,可以发现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在过去一千年中含量不断增高,以此可以搭建起相关监测模型。

“气象资料只有一百多年历史,对于更久之前的气候变化的认识,就要依靠其他的气候变化替代资料。”姚檀栋说,冰芯最准确地记录了过去上千年的气候变化规律,“掌握过去规律才能预测未来”。

专注“第三极”风雪呼号中也能出大成果

在姚檀栋之前,曾有美国的顶尖地理学家凭借同时对南北极和“第三极”的研究而荣获维加奖。

姚檀栋说,美国科学家的视野非常宽广,而自己则不断专注于“第三极”。“我经常这样形容,‘第三极’是个富矿,别人偶尔来挖一次,可能挖的技术比我好,很快挖了一颗大的。但我天天在这儿挖,最后挖的还是最多。”

钻取冰芯的过程既艰且险。跟随姚檀栋的学生曾这样描述:登山路上,每走一段就会看到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遇难者的名字和生命“凝固”的日期。风雪呼号中,谁也不知道脚下有没有夺命的裂缝。

2015年,姚檀栋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又一次踏上青藏高原古里雅冰川钻取冰芯。即便在6700米处突遇冰裂隙,他们仍然钻出一根符合研究标准、308米长的透底冰芯。

获知自己得奖后,姚檀栋并没有特别在意。在采访中,他数次提到,要培育宽广的科学视野,而科学视野是建立在扎实的科学基础研究之上。欧美国家在基础研究领域有非常雄厚的实力,所以能源源不断“冒”出科技创新成果。

“我们对‘第三极’研究的顶级成果,整体而言还不是世界第一,要全面提高研究质量,达到世界引领水平,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姚檀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