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1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人民日报头版批中外文夹杂 直呼让人犯晕!(图)

人民日报头版批中外文夹杂 直呼让人犯晕!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于 2017-03-20 08:13:0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明天conference(会议)上,要对你那个report(报告)进行discuss(讨论)……”听到热播电视剧里这样中外夹杂的表达,你觉得“高大上”还是有点“硌牙”?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外语词已经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分场合、不分层次过度使用外语词的情况不仅在自媒体上越来越常见,甚至主流媒体、正规出版物都难以避免。





中外夹杂随处可见

乱用滥用不合规范

翻开近日的一份报纸,随处可见字母缩略词的踪影。在某版面上,两个新闻标题尤其醒目:《央行上调逆回购和MLF操作利率》《P2P网贷成交量连续两月下滑》。前者在行文中交代了MLF指的是“中期借贷便利”,后者则通篇都没能对P2P(网络借贷平台)作出必要解释,这让对财经领域不熟的读者有些摸不着头脑。

除了纸媒,电视也不例外。“一换到体育频道,NBA(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CBA(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KHL(大陆冰球联赛)等不绝于耳;一转到财经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等就纷至沓来。”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阮桂君认为,主流媒体使用外语词而不加注释,是不合乎规范的。

与此相比,一些情况下夹杂外文则显得“情有可原”。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小王告诉记者:“工作或研究时,如果用‘脱氧核糖核酸’代替‘DNA’,或是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代替‘PCR’,既不好说,也不好写,反而会带来一些困扰。”



信息交换爆发增长

语言接触不可避免

“中外夹杂的现象,自现代以来就普遍存在,其中的原因既古老又新鲜。”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用司司长姚喜双分析,古老,是因为凡是有语言接触,外来词就不可避免;新鲜,是因为现代以来,我们与国外的接触既频繁又快速,必然会通过新词语反映出来。

语言是有生命的,在对外来词的吸收上,往往有这样几种方式:纯音译借词,如咖啡(coffee);中西合璧式的词,如X射线、维生素C;义译词,如:蜜月(honeymoon)。“在全球性的信息交换爆发式增长的今天,很多时候新词语还没来得及翻译,专业领域和媒体就直接将外语词形拿来用了。”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王敏表示。

“不少人觉得,使用中文时夹杂着外文是一种时尚。”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石定果认为,这既是文化不自信的体现,也不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勇于交流本土吸收

树立语言文化自信

对于外语词的使用,事实上早有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文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释;《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使用国际组织外文名称或其缩写形式,应当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准确的中文译名。

“我们应该以科学态度对待外语词,既要敢于交流、不断吸纳,又要将其本土化,而不是盲目堆砌、无条件吸收。”姚喜双表示,要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区分不同情况加以积极引导和规范。

当前,常态化的管理正在发挥作用。我国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以来,夹杂使用外语词的现象正在逐渐减少;即便使用,括注中文译名的方式也正逐渐增多;在政府公文等正式文本中,中外夹杂的现象也在减少。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刘国梁女儿在美国夺得高尔夫冠军 全英文致谢父母
姐弟恋?邓文迪布雷迪结伴出席老贝婚礼 网上炸锅
伊朗下令追杀川普!宗教领袖召集穆斯林"将他断肢极刑"
战事正酣,她就被特朗普排挤了
BBC:特朗普预算案或令近1200万人丧失医保

24小时讨论排行

习近平发重要文章:面对围堵打压 应理直气壮斗争
雷根中心民调:70%美受访者「挺出兵」协防台湾
“三巨头”史无前例同框?习邀川普普京看9.3大阅兵
被川普骂“共产主义者” 曼达尼:世上不该有亿万富豪
游本昌入党 申请书写了21页 回应“92岁为何还入党”
再批“大而美”法案,马斯克又提建新政党
中国眼下的失业潮,远比想象中的严重
陆配网红被驱逐回大陆 遇水浸维权接恐吓电话吓得发抖
关税又一次让步 川普不得不对中国低头的四点原因
华裔教授自杀 家属控告西北大学歧视并导致悲剧发生
司法部将“取消国籍”列优先事项 曾冒领白卡或丢国籍
以色列军方预告"加强攻势"直逼市中心!加萨数万人急撤
中国共产党人数突破1亿 比伊朗土耳其德国人口都多
传播淫秽?中国拘捕数十名小说作家 许多是年轻女性
川普又赢了!加拿大宣布"撤回数位服务税"
关税战+“大而美”法案 一通乱拳一片狼籍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人民日报头版批中外文夹杂 直呼让人犯晕!

人民日报 2017-03-20 08:13:01

“明天conference(会议)上,要对你那个report(报告)进行discuss(讨论)……”听到热播电视剧里这样中外夹杂的表达,你觉得“高大上”还是有点“硌牙”?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外语词已经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分场合、不分层次过度使用外语词的情况不仅在自媒体上越来越常见,甚至主流媒体、正规出版物都难以避免。





中外夹杂随处可见

乱用滥用不合规范

翻开近日的一份报纸,随处可见字母缩略词的踪影。在某版面上,两个新闻标题尤其醒目:《央行上调逆回购和MLF操作利率》《P2P网贷成交量连续两月下滑》。前者在行文中交代了MLF指的是“中期借贷便利”,后者则通篇都没能对P2P(网络借贷平台)作出必要解释,这让对财经领域不熟的读者有些摸不着头脑。

除了纸媒,电视也不例外。“一换到体育频道,NBA(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CBA(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KHL(大陆冰球联赛)等不绝于耳;一转到财经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等就纷至沓来。”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阮桂君认为,主流媒体使用外语词而不加注释,是不合乎规范的。

与此相比,一些情况下夹杂外文则显得“情有可原”。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小王告诉记者:“工作或研究时,如果用‘脱氧核糖核酸’代替‘DNA’,或是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代替‘PCR’,既不好说,也不好写,反而会带来一些困扰。”



信息交换爆发增长

语言接触不可避免

“中外夹杂的现象,自现代以来就普遍存在,其中的原因既古老又新鲜。”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用司司长姚喜双分析,古老,是因为凡是有语言接触,外来词就不可避免;新鲜,是因为现代以来,我们与国外的接触既频繁又快速,必然会通过新词语反映出来。

语言是有生命的,在对外来词的吸收上,往往有这样几种方式:纯音译借词,如咖啡(coffee);中西合璧式的词,如X射线、维生素C;义译词,如:蜜月(honeymoon)。“在全球性的信息交换爆发式增长的今天,很多时候新词语还没来得及翻译,专业领域和媒体就直接将外语词形拿来用了。”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王敏表示。

“不少人觉得,使用中文时夹杂着外文是一种时尚。”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石定果认为,这既是文化不自信的体现,也不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勇于交流本土吸收

树立语言文化自信

对于外语词的使用,事实上早有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文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释;《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使用国际组织外文名称或其缩写形式,应当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准确的中文译名。

“我们应该以科学态度对待外语词,既要敢于交流、不断吸纳,又要将其本土化,而不是盲目堆砌、无条件吸收。”姚喜双表示,要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区分不同情况加以积极引导和规范。

当前,常态化的管理正在发挥作用。我国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以来,夹杂使用外语词的现象正在逐渐减少;即便使用,括注中文译名的方式也正逐渐增多;在政府公文等正式文本中,中外夹杂的现象也在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