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哪种发展模式会胜出:中国还是美国?

哪种发展模式会胜出:中国还是美国?

文章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于 2015-12-30 15:04:45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随着2016年的到来,一场发展模式——即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的历史竞争已经上演。这场竞争的一边是中国,另一边是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尽管这场竞争鲜为大众所知,但其结果将决定未来几十年欧亚大陆的命运。

大部分西方人都看到,中国增长大幅放缓,从最近几十年的每年10%以上降到现在的7%以下。中国领导人并未坐视不管,而是在试图加快从基于重型制造业的出口导向型、环境破坏型增长模式转向基于国内消费和服务的新模式的转变。

但中国的计划存在着一个规模极大的外部维度。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启动一项规模巨大的计划——“一带一路”,这一计划将改变欧亚的经济核心。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给一带一路融资而成立的。今年早些时候,美国拒绝加入其中。但一带一路工程的投资需求远远高于亚投行所拥有的资源。

事实上,一带一路是中国政策一个令人瞩目的起点。当然,中国公司已在过去10年中积极活动于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投资于大宗商品和采掘业以及将这些资源运往中国所需的基础设施。但一带一路有所不同:其目的是发展中国之外国家的工业产能和消费者需求。中国并不采掘原材料,而是寻求将其重工业转移到较不发达国家,让它们致富并提高对中国产品的需求。

中国的发展模式不同于如今流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基于国家拉动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公路、港口、电力、铁路、机场等——这些基础设施有利于工业发展。美国经济没有采取这一“筑巢引凤”的路径,相反,近几年来,美国和欧洲的发展战略着重于公共卫生、妇女赋权和反腐等方面的大量投资。

这些西方目标都值得追求,但没有一个国家因为只投资于这些方面而成功致富。公共卫生是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但如果诊所没有可靠的电力和清洁水的供应,或者没有状况良好的道路通往这些诊所,它们也起不了多少作用。基于基础设施的战略在中国取得了耀眼的成就,也是从日本到韩国、新加坡等其他东亚国家所追求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政治未来的大问题显而易见:哪种模式会胜出?如果一带一路达到了中国计划者的预期,那么整个欧亚——从印尼到波兰——都将在未来一代中发生改变。中国模式将在中国之外盛开,这些国家将提高收入进而提高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中亚将不再是全球经济的边缘,而是其核心。

但有很好的理由质疑一带一路能否成功。到目前为止,基础设施拉动型增长在中国成效卓著,这是因为中国政府能够控制政治环境。国外未必如此,动荡、冲突和腐败可能会干扰中国的计划。

事实上,中国已经需要面临愤怒的利益相关方、民族主义立法者和反复无常的朋友(如中国已进行了大力投资的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同样的策略在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可能也行不通。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和其他西方政府可以作壁上观。大规模基础设施开发战略也许在中国已经达到极限,在外国也许并不管用,但对于全球增长仍然至关重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也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大坝和路网建设,后来这类工程逐渐冷却。如今,相对说来,美国在这方面无法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多少帮助。奥巴马总统的“电力非洲”(PowerAfrica)是一个好计划,但启动非常缓慢;海地利贝泰堡港的建设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

美国本应该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它仍可以加入其中,让中国与国际环境、安全和劳动标准更加相合。同时,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需要扪心自问:为何基础设施变得如此难以建设——不光光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它们国内也是如此。

(作者为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员、民主、发展和法治中心主任。他最近著有《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59)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全球最大“人造月亮”仅亮百日就熄火 变亿元超级废墟
范冰冰与李安连线 《地母》导演亲吐她无法访台关键
中餐馆肇事 中国赴德参展团队逾百人中毒拉到出血
“习大作家”出逾300本著作 堆灰尘、一折也没人买
香港人照样去日本!北京吁勿赴日,日媒:几乎没人取消行程




24小时讨论排行

非常多人渴望对日开战,为什么?
力挺高市!日在野党魁表态"无须撤回发言",怒批中国施压
《共同社》:中国拒绝明年1月举行日中韩首脑会谈
高市早苗"台海发言",后首次民调曝光,仍夺65%高支持率
又吵起来!北京亮出“敌国条款” 日本:早失效了 你当年也…
中国游客大规模取消赴日行程,韩国跃升最热门旅游目的地
“若撤回 政权就终结”!高市坚持“台湾有事”说
美提出俄乌和平方案!乌克兰面临抉择,川普:非最终方案
特朗普见“社会主义者”马姆达尼,两人“化干戈为玉帛”
黄海演习3连发 中国发布14天禁航令 实弹封锁由南打到北
“高校博导”郭伟的双面人生:江西小镇高中毕业
打破传统,G20峰会首日通过领导人联合宣言
中国全力出击 国际反应曝 外媒分析:对高市有利
比起痛失"人口红利", 扼住中国的真正"拐点"浮出水面?
不管你愿不愿意,中国在引领全球绿色转型
在新加坡陪读3年,我发现真相和网上很不一样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哪种发展模式会胜出:中国还是美国?

第一财经日报 2015-12-30 15:04:45

随着2016年的到来,一场发展模式——即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的历史竞争已经上演。这场竞争的一边是中国,另一边是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尽管这场竞争鲜为大众所知,但其结果将决定未来几十年欧亚大陆的命运。

大部分西方人都看到,中国增长大幅放缓,从最近几十年的每年10%以上降到现在的7%以下。中国领导人并未坐视不管,而是在试图加快从基于重型制造业的出口导向型、环境破坏型增长模式转向基于国内消费和服务的新模式的转变。

但中国的计划存在着一个规模极大的外部维度。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启动一项规模巨大的计划——“一带一路”,这一计划将改变欧亚的经济核心。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给一带一路融资而成立的。今年早些时候,美国拒绝加入其中。但一带一路工程的投资需求远远高于亚投行所拥有的资源。

事实上,一带一路是中国政策一个令人瞩目的起点。当然,中国公司已在过去10年中积极活动于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投资于大宗商品和采掘业以及将这些资源运往中国所需的基础设施。但一带一路有所不同:其目的是发展中国之外国家的工业产能和消费者需求。中国并不采掘原材料,而是寻求将其重工业转移到较不发达国家,让它们致富并提高对中国产品的需求。

中国的发展模式不同于如今流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基于国家拉动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公路、港口、电力、铁路、机场等——这些基础设施有利于工业发展。美国经济没有采取这一“筑巢引凤”的路径,相反,近几年来,美国和欧洲的发展战略着重于公共卫生、妇女赋权和反腐等方面的大量投资。

这些西方目标都值得追求,但没有一个国家因为只投资于这些方面而成功致富。公共卫生是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但如果诊所没有可靠的电力和清洁水的供应,或者没有状况良好的道路通往这些诊所,它们也起不了多少作用。基于基础设施的战略在中国取得了耀眼的成就,也是从日本到韩国、新加坡等其他东亚国家所追求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政治未来的大问题显而易见:哪种模式会胜出?如果一带一路达到了中国计划者的预期,那么整个欧亚——从印尼到波兰——都将在未来一代中发生改变。中国模式将在中国之外盛开,这些国家将提高收入进而提高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中亚将不再是全球经济的边缘,而是其核心。

但有很好的理由质疑一带一路能否成功。到目前为止,基础设施拉动型增长在中国成效卓著,这是因为中国政府能够控制政治环境。国外未必如此,动荡、冲突和腐败可能会干扰中国的计划。

事实上,中国已经需要面临愤怒的利益相关方、民族主义立法者和反复无常的朋友(如中国已进行了大力投资的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同样的策略在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可能也行不通。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和其他西方政府可以作壁上观。大规模基础设施开发战略也许在中国已经达到极限,在外国也许并不管用,但对于全球增长仍然至关重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也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大坝和路网建设,后来这类工程逐渐冷却。如今,相对说来,美国在这方面无法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多少帮助。奥巴马总统的“电力非洲”(PowerAfrica)是一个好计划,但启动非常缓慢;海地利贝泰堡港的建设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

美国本应该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它仍可以加入其中,让中国与国际环境、安全和劳动标准更加相合。同时,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需要扪心自问:为何基础设施变得如此难以建设——不光光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它们国内也是如此。

(作者为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员、民主、发展和法治中心主任。他最近著有《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