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末北京旧照:朴实而温暖的生活气息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1980年代末北京旧照。


1980年代末北京旧照。



1980年代末北京旧照。



1980年代末北京旧照。



1980年代末北京旧照。



1980年代末北京旧照。



1980年代末北京旧照。



1980年代末北京旧照。



1980年代末北京旧照。



1980年代末北京旧照。



1980年代末北京旧照。



1980年代末北京旧照。



1980年代末北京旧照。



1980年代末北京旧照。



1980年代末北京旧照。



1980年代末北京旧照。



1980年代末北京旧照。
孤岛白云 发表评论于
为什麽不看看1980年代的农村生活?堂堂北京城,京民的生活就这样,可以想象当时的农村生活,依然苦不堪言.
dapiaoke 发表评论于
最后一个电影我当年看过,讲几个女大学生被学校的黑人玩弄,感染上了艾滋病,生不如死的故事
zzbb-bzbz 发表评论于
不均才有贫穷。不平才有腐败。
zzbb-bzbz 发表评论于
不均才有贫穷。
73行 发表评论于
没有电视机的年代里,每周在礼堂看电影,前面必定要播放几个纪录片“新闻简报”,时不时就有日本的河里死鱼一片一片的,又出现大量的畸形儿,美国的资本家把多余的牛奶倒进海里,旁边还有路过的乞讨者,还都配以灰暗的色调,我暗自庆幸我不在日本不在美国。
喜得利 发表评论于
现在都玩高级的了,这些看起来像旧社会。
xincaige 发表评论于
南人北来建立的史上面积最大的汉族政权 - 天朝;中国北方唯一的南北融合的城市 - 北京。
胡同为根本,大院乃精神,半国精英地,这里是北京1980。
xincaige 发表评论于
2020年习政权要解决7000万贫穷人口的问题,这说明,共产党认识到社会最大的不稳定是“贫穷”,这很明智。“不平均”是个问题,但是只要社会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它不算大问题。
2020年以后,解决贫穷问题还要若干年来巩固。此后,中国面临的“不平均”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会出现“中等社会陷阱”,人民的精神和物质追求不断提高,社会矛盾再次激化。届时,社会群体对公平正义的要求将可能引发社会波动。
社会历史,就是在“贫穷”与“欲望”间轮回。但是,很清楚,贫穷是最大的问题,不平均是其次的问题。人类本身永远会产生各种问题,政府永远面临挑战。
xincaige 发表评论于
治国者如果曲解了孔子的意思,整日要搞平均,那就是文革四人帮附体,就是80后金三上身。
我国自邓大人改开,早已明确,"贫穷"才是问题,"不平均"不是问题。解决"贫困"问题,给"贫穷"群体希望,让社会阶层间正常流动,这是当前政府的首要问题。
7000万人脱贫,3700万光棍有老婆,这是社会稳定最重要的问题。

人患贫,不患不均!
xincaige 发表评论于
孔子的原意可能是这样的:老百姓生活在封闭的环境里,他们都很穷,这时候大家对不平均是无法接受的。而相对于贫穷,生命安全更加重要。
孔子作了假设,第一,这是个封闭的社会;第二,社会普遍贫穷;第三,时常有生命威胁。只有在此时人们才会"不患贫而患不均"。
当代社会,是全球化社会,普遍超越贫困,不再有生命威胁。这样的常态下,社会底层人们肯定是"患贫多过患不均",社会中层和上层则更加如此。
xincaige 发表评论于
古代农民革命的发生,都是"患贫,而不患不均"。都是穷疯了才革命的,仅仅不平是不会招来革命的。信息时代,人们更加接受不均,更加追求成功,但是没人接受贫穷。
所以我要再读读出处,再思考下孔子的原意。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xincaige 发表评论于
再说"不患不均,而患贫"
社会差异早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人们面对不均早已麻木,早已习以为常。社会差异是常态。但是,生存权重于发展权,贫穷和没有希望才是现代社会的顽疾。
xincaige 发表评论于
不患贫患不均?此言差矣。
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心不甘,回头看一看,还有挑脚汉。
天下不均是常态,"不均"根本不是大问题。问题在于底层人民的民心永远是最不稳定的。社会里差评最多的往往是社会底层。
说白了,真相是"不患不均,而患贫"!
ZTM 发表评论于
"那时候人们面相端庄丰满,像现在的朝鲜。现在的国人真是越长越丑了。这跟食品质量,空气污染,生活压力,社会文化都有关系。"(jday). 跟人人搓手机刷屏也大有关系!耸着眉 眯着眼 分分钟都接触电磁辐射 脸色能好吗? 总有一天 在公共场合禁手机如同禁烟。一切成瘾的东西都会损害健康。
BKL 发表评论于
第13張佩戴紅領巾的小女孩很漂亮。就是胖了點!
zzbb-bzbz 发表评论于
不患贫患不平
C_talent 发表评论于
第一张照片,那可是弟弟的小弟弟暴露了?
xincaige 发表评论于
1980年代北京处于“半国精英”的时期,北京吸引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精英。北京吸引的人才主要囊括国家机关干部、军事人才、科研、教育、医疗、文化、演艺精英等......而经济人才、民营企业和体育人才等则散布在全国其他地区。
1990年后北京进入“乱入”时期了。未来,各类人才还是要分布在全国各地比较合理。
jdys 发表评论于
那时候人们面相端庄丰满,像现在的朝鲜。现在的国人真是越长越丑了。这跟食品质量,空气污染,生活压力,社会文化都有关系。
xincaige 发表评论于
那时候进北京的南北汉人都是被选拔进去的,可谓"半国精英"在北京,人口素质非常高。
后来到1990年后移民放开了,有了北漂什么的,北京人口激增,"半国精英"的时代过去了,就开始出现特大城市病。
Quickstart 发表评论于
87年小学毕业的时候还是玩黑白照片的。彩照很奢侈。民风淳朴善良。

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ps,没有美图秀秀骗人的傻东西。
beijingchina 发表评论于
70年代国内没彩照,我记得很清楚79年我班到上方山云水洞玩,用120相机拍的黑白照。
进入80年代才开始有彩照
xincaige 发表评论于
1932年中国政府实际控制的疆界和历代汉族政权的疆界几乎一直,西部北部和东北都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传统汉民族疆界只有600万平方公里左右,民国,明朝,南北宋,隋,晋,东西汉,秦......所以人民中国是个伟大的朝代,是汉民族大力北迁和西迁的伟大朝代。毛泽东被称为红朝太祖,他的武功还是超越前人的。
xincaige 发表评论于
北京到上世纪初还是北方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共产党中国是南方汉人和北方汉人大举迁入的时代。整个北京再次实现了汉化。1980年代的北京,汉人还处于序迁入的状态,人口数量与环境还是和谐的。
wxc1414 发表评论于
那时候人跟人的关系还是相对美好、单纯的。社会风气恶化是2000年以后的事,也就是胡温讲和谐社会以后,何等讽刺?!
KkQq 发表评论于
看见王府井小学真亲切
liu68leo 发表评论于
那时候有蓝天没有毒食品,大部分人有安定的生活没有人贩子。现在除了有点钱其它差不多都荡然无存!
穷玩PP富玩劳 发表评论于
为了金钱和经济,不要生命和未来,这样的国家可以长期发展吗?
ChiMac 发表评论于
改善提高生活水平还是很有必要的。那时胡同大杂院的人一年四季上的是没有隔断的面面相觑的公共厕所,共用水表互相算计,下水道堵了/水龙头冻了互相耗着,冬天排长队买冬储大白菜,冬天取暖要烧煤,夏天开个空调总掉闸,电梯三天两头出故障,这些也是那时生活的片段。
TheBluesman 发表评论于
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期是共匪中国难得的一段文化开明、经济繁荣、屁民精神放松的时期,那个时候的中国人还很有些精神生活
精神饱满 发表评论于
其码那时的天是蓝色的。
二舅 发表评论于
现在脏乱差的地方也不少。
C_talent 发表评论于
80年代的北京,很多地方还很土呢。本篇选的,大概是土的地带吧。也有好的。希望下次能多些。怀念。
nanxun_ 发表评论于
看见水泥乒乓球台真亲切。
plai48 发表评论于
幸福都是不易觉察的,总是在回看时候,才明白,那时候,比现在幸福。才明白,大屋豪车,锦衣玉食,医疗教育,都不等于幸福。
藏龙卧虎 发表评论于
同意楼下xingxing1 和liamsun
xingxing1 发表评论于

喜欢那时的北京,怀念那时的北京生活。那时候人们并不富裕但生活是实在的,是为了生活而生活。现在人们富裕了许多,但生活中充满了迷茫和焦虑。充满物质欲望的人们多了狼性少了太多的人性。。。
liamsun 发表评论于
楼下,应该是6.4才是个分水岭。一场屠杀让屁民知道什么民主,自由,爱国都是狗屁,钱才是真的,捞到钱就赶快移民。
国境之南 发表评论于
90年代初老邓南巡是个分水岭,从那以后中国人就只认识钱了
hxl77 发表评论于
改开前北京人的幸福生活。
科普扫盲 发表评论于
那时候就有预防艾滋病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