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六四出走海归施一公任清华副校长 专家称诺奖有望(图)

六四出走海归施一公任清华副校长 专家称诺奖有望

文章来源: 大河报 于 2015-08-21 13:31:1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更多新闻请进入文学城“六四事件”专题页面


施一公(资料图)




水木清华站截图


知社学术圈消息,根据工作需要和考察情况,经教育部党组研究,拟任命李一兵同志为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尤政、施一公同志为清华大学副校长。

李一兵,男,1963年2月出生,1983年12月入党,1984年8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研究员,现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尤政,男,1963年12月出生,1983年6月入党,1990年6月参加工作,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精密仪器系主任。

施一公,男,1967年5月出生,无党派,1989年11月参加工作,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

公示时间为2015年8月20日至26日。



“剪接体”是人类细胞中必不可少的“分子机器”之一,但人类对其工作机理的了解,一直缺乏结构生物学的证据。

北京时间8月21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连续在线发表两篇中国科学家研究“剪接体”的论文,并首次报道了分辨率高达3.6埃的“剪接体”分子结构。

这些研究论文来自同一研究组,都是由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施一公带领的研究组完成。

论文的题目分别为《3.6埃的酵母剪接体结构》(Structure of a Yeast Spliceosome at 3.6 Angstrom Resolution)和《前体信使RNA剪接的结构基础》(Structural Basis of Pre-mRNA Splicing)。第一篇文章报道了“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维结构,这一结构是通过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技术解析得到的。第二篇文章是在这一3.6埃剪接体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详细分析,对剪接体的基本工作机理进行了阐述。1埃等于一百亿分之一米,等于0.1纳米,用于表征原子的半径。

21日上午,“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亿华告诉澎湃新闻,施一公教授的这一研究成果是一个里程碑,“有望拿诺贝尔奖”,他个人认为,是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最好的科研成果之一。



信使RNA被剪切、连接的原子模型。


剪接体是由RNA(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复合物,黄亿华说,包括真核生物在内,生命过程的根本规则被称为“中心法则”,是“DNA被转录成RNA,RNA被翻译成蛋白质”,蛋白质来执行具体的功能。但RNA要被翻译成蛋白质,需要“剪接体”剪接,这涉及到人体内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也包括疾病。科学家发现“剪接体”后,一直想研究清楚其结构和机理,但一直没能获得根本性的突破。国际上有很多研究组都在竞争。

对比其他的研究方法,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黄亿华认为,结构生物学是有力的补充,也更“直观”,你可以直接“看”发生了什么。



施一公团队获得的剪接体高分辨率的三维结构。


但解析“剪接体”的结构,至少有两大困难需要克服。黄亿华说,首先,拿到“剪接体”就不容易,因为,它由30多种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怎么拿到完整的蛋白复合物,而且是足够量的?其次,拿到了这些蛋白复合物之后,有能力解析其结构吗?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对比结构生物学领域常用的“晶体X射线衍射”的方法,黄亿华解释说,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不需要蛋白质的晶体,需要的蛋白质数量也相对少,更关键的是,后者研究分子量巨大的蛋白复合物的结构更有优势。

黄亿华表示,“剪接体”的分子量非常大,由多种蛋白质组成。如果想用“晶体X射线衍射”的方法研究,第一步就会被卡住,因为获得晶体非常困难。单个蛋白结晶就是挑战,两个、三个……会越来越难。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中,将处理后的蛋白样品速冻,然后用电子显微镜给这些样品一一拍照,最后根据图像,重组该蛋白的三维结构。

清华大学官网发布消息称,施一公教授研究组的这一研究成果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RNA剪接的发现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步履维艰地探索其中的分子奥秘,期待早日揭示这个复杂过程的分子机理。施一公院士研究组对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结构的解析,不仅初步解答了这一基础生命科学领域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又为进一步揭示与剪接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结构基础和理论指导。

施一公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还是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带领的研究团队主要运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细胞调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

据财新网报道,施一公将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而施一公的一名助理透露,该消息正在清华大学校内的信息网上进行公示。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61)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习近平整肃解放军「并非失势」,美学者揭他最大担忧
欧洲7巨头撑腰,防泽伦斯基"被霸凌"?卢比欧怒斥:愚蠢
纽约时报:美国人的“救命药”也许将来自中国
普京要让步了?川普特使曝「2大条件」有进展
中国大爷机上偷包 伊朗男暴力挥拳 揍到他怀疑人生

24小时讨论排行

中共突然发布《美国侵犯人权报告》 引发热议
川普与美乌领袖会谈 欧洲领导人陆续抵达白宫
“川泽会”气氛友好 川普不排除派军赴乌克兰维和
BBC:泽连斯基要在普京更强势的阴影下会见特朗普?
可毁灭沿海城市 大阅兵“海啸武器”现身北京街头
笑意盈盈 川泽会面和上次截然不同 记者会要点来了
川普喊话泽伦斯基:"接受2条件"可立刻结束战争
中国使馆示警赴日本小心遇袭 犯人竟是中国人
特朗普中断美乌欧会谈,致电普京
特朗普加大施压:泽连斯基可以立即结束战争
川普:将废除邮寄投票和投票机 恢复期中选举公正性
日经评论:普京和习近平已经看穿了特朗普
卢比奥披露细节:俄方给飞机加油只能用现金 竟因…
"将顿巴斯地区彻底割让给普京"对乌克兰意味着什么
美军持枪接管DC 一夜数十人被捕 川普要动真格了
美印关系陷僵局,特朗普"助力"印度重新向中国靠拢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六四出走海归施一公任清华副校长 专家称诺奖有望

大河报 2015-08-21 13:31:11
更多新闻请进入文学城“六四事件”专题页面


施一公(资料图)




水木清华站截图


知社学术圈消息,根据工作需要和考察情况,经教育部党组研究,拟任命李一兵同志为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尤政、施一公同志为清华大学副校长。

李一兵,男,1963年2月出生,1983年12月入党,1984年8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研究员,现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尤政,男,1963年12月出生,1983年6月入党,1990年6月参加工作,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精密仪器系主任。

施一公,男,1967年5月出生,无党派,1989年11月参加工作,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

公示时间为2015年8月20日至26日。



“剪接体”是人类细胞中必不可少的“分子机器”之一,但人类对其工作机理的了解,一直缺乏结构生物学的证据。

北京时间8月21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连续在线发表两篇中国科学家研究“剪接体”的论文,并首次报道了分辨率高达3.6埃的“剪接体”分子结构。

这些研究论文来自同一研究组,都是由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施一公带领的研究组完成。

论文的题目分别为《3.6埃的酵母剪接体结构》(Structure of a Yeast Spliceosome at 3.6 Angstrom Resolution)和《前体信使RNA剪接的结构基础》(Structural Basis of Pre-mRNA Splicing)。第一篇文章报道了“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维结构,这一结构是通过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技术解析得到的。第二篇文章是在这一3.6埃剪接体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详细分析,对剪接体的基本工作机理进行了阐述。1埃等于一百亿分之一米,等于0.1纳米,用于表征原子的半径。

21日上午,“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亿华告诉澎湃新闻,施一公教授的这一研究成果是一个里程碑,“有望拿诺贝尔奖”,他个人认为,是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最好的科研成果之一。



信使RNA被剪切、连接的原子模型。


剪接体是由RNA(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复合物,黄亿华说,包括真核生物在内,生命过程的根本规则被称为“中心法则”,是“DNA被转录成RNA,RNA被翻译成蛋白质”,蛋白质来执行具体的功能。但RNA要被翻译成蛋白质,需要“剪接体”剪接,这涉及到人体内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也包括疾病。科学家发现“剪接体”后,一直想研究清楚其结构和机理,但一直没能获得根本性的突破。国际上有很多研究组都在竞争。

对比其他的研究方法,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黄亿华认为,结构生物学是有力的补充,也更“直观”,你可以直接“看”发生了什么。



施一公团队获得的剪接体高分辨率的三维结构。


但解析“剪接体”的结构,至少有两大困难需要克服。黄亿华说,首先,拿到“剪接体”就不容易,因为,它由30多种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怎么拿到完整的蛋白复合物,而且是足够量的?其次,拿到了这些蛋白复合物之后,有能力解析其结构吗?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对比结构生物学领域常用的“晶体X射线衍射”的方法,黄亿华解释说,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不需要蛋白质的晶体,需要的蛋白质数量也相对少,更关键的是,后者研究分子量巨大的蛋白复合物的结构更有优势。

黄亿华表示,“剪接体”的分子量非常大,由多种蛋白质组成。如果想用“晶体X射线衍射”的方法研究,第一步就会被卡住,因为获得晶体非常困难。单个蛋白结晶就是挑战,两个、三个……会越来越难。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中,将处理后的蛋白样品速冻,然后用电子显微镜给这些样品一一拍照,最后根据图像,重组该蛋白的三维结构。

清华大学官网发布消息称,施一公教授研究组的这一研究成果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RNA剪接的发现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步履维艰地探索其中的分子奥秘,期待早日揭示这个复杂过程的分子机理。施一公院士研究组对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结构的解析,不仅初步解答了这一基础生命科学领域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又为进一步揭示与剪接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结构基础和理论指导。

施一公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还是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带领的研究团队主要运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细胞调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

据财新网报道,施一公将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而施一公的一名助理透露,该消息正在清华大学校内的信息网上进行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