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被《科学》拒稿 让普林斯顿先发现了外尔费米子?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过去几天,一则中国科学家发现“外尔费米子”的消息在媒体引起关注,更有媒体声称,该发现能实现智能手机一年充一次电(此为夸大,下文将作解释)。而在这一重大发现的背后,又一桩科学公案正在发酵。

7月16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扎伊德·哈桑团队的实验成果,该研究团队宣布他们在“外尔半金属”中发现了“外尔费米子”。同一天,《科学》杂志还在线发表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陆凌等人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团队宣布在光学晶体里发现“外尔玻色子”。

到了7月20日,中科院物理所官网发布消息称,由中科院物理所方忠研究员率领的科研团队首次发现了具有左旋和右旋两种不同“手性”的电子态——外尔费米子。值得注意的是,消息中有这么一句:“该发现从理论预言到实验观测的全过程,都是由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



中科院物理所官网发布的消息(截屏图)

中科院并未直言,到底是他们还是普林斯顿团队“先”发现了外尔费米子,但微博上却有网友怀疑中科院“晚了”,甚至指责其“作假”。

外尔费米子的概念要追溯至1929年,德国科学家外尔(H. Weyl)指出,三维无“质量”电子可以分为左旋和右旋两种不同“手性”,这就是外尔费米子。80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没有在实验中观测到外尔费米子。这意味着,即便有完整的理论推导和公式推算,没有实验验证的结论都不算“发现”。于是,普林斯顿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为此拉开了一场激烈的“科研竞跑”。

有意思的是,目前人们多关注几大科研机构的“竞跑”,忽略了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的发表文章的第一作者都是华裔(从名字拼音还能判断基本上来自中国大陆),且论文作者团队里也以华裔为主。

实际上,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顿两个小组的实验研究,分别和中国的浙大与北大进行了合作。



普林斯顿哈桑的团队

一个网站五天里的三篇文章

在发现外尔费米子的这场竞跑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陆凌等人没有直接参与进中科院、普林斯顿团队的竞争,但当其他两个团队先后宣布发现外尔费米子时,陆凌所在的团队也宣布发现了另一种外尔粒子(外尔玻色子)。于是麻省理工的这个研究团队也被卷入这场纷争中。



普林斯顿团队在arXiv上公开了理论预测,并于2014年11月24日向《自然通讯》杂志提交了这篇论文。

7月27日,陆凌接受澎湃新闻专访。他介绍,物理学界有一个arXiv网站,学者无需经过审稿就可以将研究成果贴在网站上,与同行交流。有意思的是,2015年2月,短短5天的时间里,arXiv网站就连续出现了3篇有关“发现外尔粒子”的实验文章:2月11日,麻省理工团队率先贴出文章;2月12日,普林斯顿团队贴出文章;2月16日,中科院团队也贴出文章。


中科院团队于2014年12月31日在arXiv网站上公开预言在TaAs,TaP,NbAs和NbP这四种非磁性材料上可以发现“外尔费米子”。

为什么三个团队紧接着贴出了文章?陆凌解释说,这是学界里的“竞争”。“我的文章比你的早发出来,就占了先机,后来者就需要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之前的工作。”他说,“我在2月11日先贴了(文章),他们看到我贴了,即使(他们的)实验没有做完也必须贴,否则就失去了对外宣称‘首次独立发现’的资格。”

其中,中科院团队和普林斯顿团队是直接竞争关系。不同于陆凌发现外尔玻色子,中科院团队和普林斯顿团队的研究从材料、数据、理论到实验几乎完全一样,都在竞争“外尔费米子”的“首次发现”。

但陆凌强调,尽管文章公布有“先后”,但他相信三个团队都是各自独立完成实验的。对于这样的工作而言,“实验工作不可能在几天之内因为‘看到别人的东西’就能完成,来不及的。”

三方投稿,为何中科院被拒稿?

当然,竞赛绝不限于arXiv网站。麻省理工学院团队、普林斯顿团队于2月15日将自己的文章正式投给《科学》杂志,中科院团队也于2月17日向《科学》杂志投稿。然而,到了7月16日,《科学》在线发表了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和普林斯顿团队的研究成果,而中科院团队的论文在6月17日遭遇拒稿处理。

7月27日,澎湃新闻就拒稿原因致信《科学》杂志,其公关部门(Science Press Package)的执行董事米根·费伦(Meagan Phelan)回应称,“对于任何可能的拒稿原因我们不予置评,我们也无权肯定或者否定同行评审过程。《科学》杂志每年收到的学术稿件超过1.3万份,录取率只有7%,所以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拒稿了。”

澎湃新闻从国内物理学界了解到,中科院团队和普林斯顿团队几乎是同时观测到了外尔费米子,而普林斯顿团队提前两天给了《科学》杂志。但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物理学家对澎湃新闻表示,中科院团队的数据比普林斯顿团队更好,中方团队先观测到了表面态的费米弧,随后把结果写成论文提交给了《科学》杂志,过了一个月之后该团队又观测到了体态中的外尔锥,又把这部分内容给了别的杂志(编者注:杂志名称不肯透露)。后来,《科学》杂志的审稿人提出修改意见,要求中方把体态的内容加进去,但是这部分内容已经给了别的杂志,所以没办法满足《科学》的修稿要求。

澎湃新闻就此疑问向中科院团队求证时,中科院团队几位成员均称不方便以个人名义回答这个问题,并表示研究团队会统一发声。据悉,中科院团队的前后两篇论文即将在其他国际期刊上发表。

此前,普林斯顿团队领导人、物理学家扎伊德·哈桑则在电子邮件中回复《中国科学报》:“我们将实验成果向《科学》杂志投稿,审稿中没有收到修改意见。”

“很多人会说,是不是外国学术期刊歧视中国科学家?这样说可能是片面了。中科院的文章没有一起在《科学》出现确实意外,但毕竟中科院以这个实验结果短期发表了两篇高水平论文,而其他两个团队只有一篇。”陆凌如是说。

7月16日,英国皇家化学协会网站报道说:“有两个国际研究组声称发现了电子学的基本建筑单元——外尔费米子。”这两个国际研究组,正是普林斯顿团队和中科院物理所。英国皇家化学协会完全独立于中科院物理所、普林斯顿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学院。


中国科学家在实验中观测到的“费米弧”

普林斯顿有无“借鉴”中科院的成果?

目前,中科院物理所官网、《中国科学报》的报道都会突出中科院团队的一大突破,就是他们于2014年12月31日率先在arXiv网站上公开预言在TaAs、TaP、NbAs和NbP这四种非磁性材料上可以发现“外尔费米子”。这一系列材料能自然合成,无需进行掺杂等细致繁复的调控,更利于实验发现。

在《中国科学报》的描述中:这一理论成果立即受到同行的关注,包括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在内的国际上众多实验小组都投入到了竞赛般的实验验证工作中。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戴希7月18日在其个人博客上写道:“磁性材料,总不可避免地存在磁畴,从而使得许多外尔半金属的重要特性很难在实验上被观测到。因此发现(这四种)非磁性的外尔半金属材料,成为该领域发展的关键。”

对此,陆凌表示赞同,因为此前中美科学家提出过约十类电子外尔材料,但都还没能被实验证实。其中一点因素就是很多材料有磁性,影响观测。所以这四种非磁性,元素简单的外尔半金属对于发现“外尔费米子”确实重要。陆凌同时表示自己发现外尔玻色子的实验也是基于非磁性的光学材料,这一的理论工作在2012年7月2日发表在arXiv上。

“但据我了解,其实普林斯顿团队在2014年11月24日就向《自然通讯》杂志提交了一篇文章,也是对这类(非磁性)材料进行理论预测,只是没有在arXiv网站上公开贴出来。”陆凌说。换言之,中科院团队确实是第一个对公众发表预测的,但也可以说普林斯顿团队是第一个(甚至早于中科院)向学术期刊提交预测的。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1月5日,中科院团队也收到了来自普林斯顿哈桑团队的一封信。信中告知,他们也有类似的工作。澎湃新闻搜索发现,普林斯顿团队确实于2015年1月5日在arXiv上公开了理论预测,也确实于2014年11月24日向《自然通讯》杂志提交了这篇论文。

但在《中国科学报》的报道中,中科院团队成员翁红明表示:“哈桑小组在这篇文章(指向《自然》提交的那篇论文)中使用了我参与开发的计算软件包,并引用了以我为第一作者于200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且在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该领域研究者看来,哈桑的这篇预测更像是“凭空冒出”。“甚至没有给出严格的数学证明,仅仅是一个预言。”这名研究者表示,加上两项研究在arXiv网站公布的先后顺序,让人不禁怀疑,哈桑小组的工作是否完全独立?

澎湃新闻在普林斯顿大学官网找到了一篇官方声明,声明引用了普林斯顿团队论文的第一作者、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博士后研究助理 Su-Yang Xu的话,“我们的工作,从理论到实验全部都是独一无二的。” Su-Yang Xu说,“理论家告诉我们,一些化合物可能会显示出新的或者有趣的属性。随后,我们获取样本并进行实验验证。我们自己提出了理论预测并完成了实验。”

哈桑也在邮件中回复了澎湃新闻的疑问,“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立场已经在这份声明中阐述清楚了,声明就是我们研究合法性的证据。”

对于翁红明提出的质疑(哈桑团队论文使用了他参与开发的计算软件包,并引用了他于2009年发表的论文),哈桑回应称,“我们研究使用的是公开免费的软件(使用开源代码,对任何人开放)。我们的工作是基于我们早期出版的关于拓扑绝缘体的论文,最早可追溯到2008年,在《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上都可以找到。当然,我们的论文引用了很多研究团队的多篇论文,但是没有一篇发现了外尔费米子。”

“我相信,对于论文的正确性,两份杂志自有评判。”哈桑回应道,“《科学》杂志愿意接受我们的论文,是因为我们的论文是正确的。所有的评审人员(推荐人、审稿人和编辑部)在经过仔细核查之后都认同这一点。也只有达成共识,他们才会决定发表。我听到很多人的论文被拒,不仅是中科院团队的论文。《科学》杂志在其官网上给出了很多拒稿理由,如论文不准确、不完整或者无法理解。但是他们为何拒绝中科院团队的稿子,我就不清楚了。”


普林斯顿哈桑团队对外尔费米子的发现,左上图为TaAs晶体,右上图为外尔半金属中的外尔费米子和表面的费米弧,右上图和左下图中的加号和减号表示晶体中外尔费米子所具有的特定手性,右下图表示外尔费米子具有的“磁单极”属性。



普林斯顿哈桑团队在外尔半金属表面发现的费米弧。

外尔费米子能让手机一年一充电?

尽管“发现”先后已有了争议,不少媒体已开始宣称外尔费米子的发现给智能手机带来显著影响,可以解决智能电子设备待机时间短、电量消耗快的问题。如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23日报道,这项突破性的发现将极大地推进未来技术的发展,例如比目前的超级计算机运行速度更快的量子计算机,以及能够实现一年一充电的智能手机。

不少网友对“一年一充电的智能手机”表示怀疑,称这是天方夜谭。对此,澎湃新闻致电中科学物理所综合处处长魏红祥,对方解释说,这是媒体的误传,“外尔费米子的发现确实可以节省器件能耗,增长待机时间,但‘一年充一次电’恐怕是记者写出来夺人眼球,这只能是未来的一种期待。”魏红祥还表示,由于网上出现各种“发现外尔费米子”的消息,其中不乏错漏,中科院团队研究员会尽快出一篇声明,解答疑问。

对于目前广泛流传的“发现外尔费米子,手机就能一年一充”,陆凌也直言这夸大了。他解释说,现在科学家只是验证了能发现“外尔费米子”的一类材料,这类材料的具体研究还有一段路要走。是不是可以找到更好的材料?有了这些材料之后能在哪些器件中被用到?就算能用能否比现有器件更好?这些都是未知数。“当然从理论上说是有应用前景的,但是直接把现阶段的成果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太早了。”
Iamoverseachinese 发表评论于
从一方面来讲,我相信中国的科学家们又能力发现这样的粒子,中国院校的仪器设备非常先进,中国现在有钱呀,买高级先进仪器就像在菜市场买小菜一样,很多时候不还价。记得前几年听说中国要建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所以如果中国科学家率先发现这粒子,完全有可能。

但从另外一方面讲,中国的大环境是向钱看,也影响到学术界,那些科学家们真的能虔心纯科研吗?的确很多肤浅的研究,加上抄袭造假也真不少,所以有人会怀疑。

不过就像下面的有些朋友讲的,如果真正是世界级的突破性研究,不在“科学”上发表文章和成果也真的没有关系,照样能的诺贝尔奖。真希望中国能在本土出科学的诺贝尔获得者,这说明中国的进步。
andromedaM31 发表评论于
发现确实很重要,这个也是普林斯顿多年努力的结果,2009年aps 在New Orleans的一个下午,我是第一次接触拓扑绝缘体。没有质量的电子那个mobility 该有多么高呀。不过就象graphene Dirac cone 附近电子没有质量一样,也可能实际应用没有,因为从这个准粒子的激发区域,Fermi弧,没有可能引出电子而不获得质量
匡吉 发表评论于
几年前日本人的一个化学炸药奖就是用日语发表在日本国内的一个小型会议纪要上的。但并不影响其拿奖。
5AGDG 发表评论于
我看到的,国内写论文不抄的就算是傻子,国外的基本就不敢,不说有多高尚,一个是风气如此,一个是惩罚严厉而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beijingchina 发表评论于
2010年那2个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俄国人因为发现二维石墨烯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们投稿给NATURE被拒,投稿给美国SCIENCE被刊登。
但石墨烯不容易量产。现在集成电路到极限了,就看谁率先发现能工业量产的新材料了。
走马读人 发表评论于
糾正我的話,語言突破,應該是字秘突破
走马读人 发表评论于
"最早在理论上预言和计算的那人得的可能性高。毕竟这些人只是实验验证了人家的想法。像当年吴健雄,李政道,杨振宁一样,吴就没得奖。"
語言突破,"理论上预言和计算的"我已在先,發表當在一週內.
穷途迷津 发表评论于
有什么好争的?真正有本事就自己来个猜想或者命题。没有德国人的猜想,这些人现在都在路边蹲着讨饭。
大嘴无忌 发表评论于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水平高不高...
诚信 发表评论于
谢谢“tjstillwater”的详细介绍。我的看法是,因为reject的理由并非not reproducible,又是同是投稿,所以谁先发表和在哪发表都无关紧要,“首次发现”的荣誉将由双方分享,将来发奖的话,也不会有区别,媒体为吸引注意,有故意制造悲情的嫌疑。

不过,这么重要的软件,怎么会放到open source? 这倒是个good lesson.
tjstillwater 发表评论于
学物理的来说说简单的基本看法。

其实这个发现还蛮重要的。从去年年底开始,到今年年初,这个weyl semimetal中的Weyl Fermions基本一直是凝聚态物理最热的点。所有NATURE SCIENCE , NATURE比较牛的几个子刊全部都是这个话题。而且从实用角度来看,这种费米子集成了graphene和topological insulators的优点。最主要,室温下这个能实现自旋不反转,而且迁移率还极高(归因于其特殊能带结构),不像Graphene不好量产,拓扑绝缘体一到室温就完蛋,至少目前看起来比前几年热炒的二维石墨烯、拓扑绝缘体更有可能实用。但目前毕竟是初期研究阶段,前景也需要再看看,毕竟这个体系中的很多材料都是有毒的,比如TaAs中的As,Cd3As2中的As。就如前期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也有对环境不友好的元素一样。

但是这个发现的确是比较重要的。从理论计算发现,后期证实。

再说说关于很多说为啥重要不发中文期刊,这个杂志影响力摆在那儿了,不可能。有网友说的其实对,应该及时发物理评论快报(PRL)等一类专业顶级期刊,会好些。其实这类期刊诺奖产生不少,比如2007年的物理诺奖,就是88年PRL发表的文章和89年PRB发表的两篇文章同时获奖,之所以PRB那个是89年发表,就是因为审稿周期长带来的问题。但是投稿基本上同时的。

但现在似乎问题估计更复杂。都是华裔的工作,有可能一投出去,都是同行审议,一发现重要,就先拖着,自己马上重复,华裔工作都努力,而且速度又快,很有可能就一下被科研潜规则了。这个事情在以前铁基超导刚出来的时候,也是一样。大家抢先着做和发一个道理。

但具体是不是有被潜规则,只有当事人,和science编辑部才知道了,具体谁审了文章,是不是审稿者快速重复,这就只有当事人才最清楚。
Dalidali 发表评论于
将不同阶段的数据或进度投向了不同的杂志, 不奇怪. 如果前一篇已经出版,引用一下就行了. 但如果前一篇还没出版, 第二篇就麻烦了. 你没法为第二篇补充数据. 否则有重复投稿的嫌疑.

不重要的文章, 这样做没啥了不起, 但重要的论文, 可能有麻烦.
为啥不把第二篇投向同样的杂志? 增加论文数量?
--------------------------------------------------
""bb_bing 发表评论于 2015-07-28.
除了比别人晚,中科院还有一稿两投的嫌疑,经常是你把初稿投上去以后(并不完整),编辑根据反馈会让你补充一些材料,而向他们要补充材料时,他们已经把后续或者要补充的结果投到另外一个杂志去了,这应该不允许吧,至少没听说过这样做的。
绿西 发表评论于
2月投稿,不可能等到6月份拒稿。 可能是先让修稿,又拒。审稿人都是同一个研究领域的。别迷信别人啦,重要的东西发表在哪里都一样有价值。
lewinsky 发表评论于

这样啊, 那小布什就要译成小不死, 老布什就要译成老不死~

--------------
的确中国对国外人名地名翻译的太优雅太浪漫,让人联想到的是无比高雅和美好。
Tiger123456 发表评论于
的确中国对国外人名地名翻译的太优雅太浪漫,让人联想到的是无比高雅和美好。
politics 发表评论于
我是搞这行的明白这个,应该说不论在那个杂志上先发表出来都可以,不过发表时还是要注明收稿日期的,从收稿日期可以看出谁早谁晚,并不只看发表的日期。另外如果得诺奖,应该是最早在理论上预言和计算的那人得的可能性高。毕竟这些人只是实验验证了人家的想法。像当年吴健雄,李政道,杨振宁一样,吴就没得奖。
每天都来看看 发表评论于
中国的材料科学还是领先世界的,无可否认。
woguoke 发表评论于
比人家差2天也是差,后发表的当然就不能算首先发现了。不服的话就早点发表么。
怎么可以瞎说 发表评论于
你不是搞研究的吧? 这个不是拒的理由.一般同时投稿,会把两篇文章同时发.

但也有可能审稿人(同领域的牛人)借口拖住对手(发稿人),然后让自己人重复类似的实验,然后发..最后再找机会把对手拒了.

这样的事太多了....

科学界也是很黑的...



*********
liamsun 发表评论于 2015-07-28 15:41:57
人家15日投,你17日投,不拒你拒谁,有本事你13日投啊。
nanxun_ 发表评论于
《科学》也不是纯情的,一样有关系户。俺就知道有个哥们的文章先是被拒了,他老板请小编吃了顿饭,就接受了。
lewinsky 发表评论于
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权威科学期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Tiger123456 发表评论于
中国人的崇洋媚外催着中国的发展会越来越严重。这主要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渗透造成的。相对西方人,中国人是非常幼稚的。
Wiserman 发表评论于
引: 【lanxf126 。。。甚至中国自己的期刊的英文版发表都可以。。。】
===
何必一定要用英文发表呢?
就用中文发表就可以了!这至少节省一个星期的时间!
lanxf126 发表评论于
中科院和北大的这项成就应该得到赞誉,向这些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依然踏踏实实做学术的科学家表示敬意
lanxf126 发表评论于
这项荣誉应该两个机构分享
lanxf126 发表评论于
做的东西很有价值而且知道别人也在做的时候,根本不必非要发表在中“科学”杂志。找个准一流的期刊,甚至中国自己的期刊的英文版发表都可以,其价值不会受到影响。
Wiserman 发表评论于
引: 【left123right 。。。中国科学家对国内原创保密意识较差.】
===
中国人的保密意识太差!
Wiserman 发表评论于
应该先在国内的杂志登啊!

如此才建立国内杂志的信誉和知名度! 怎么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呢???
Wiserman 发表评论于
应该先在国内的杂志登啊!

如此才建立国内杂志的信誉和知名度! 怎么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呢???
Tiger123456 发表评论于
现在有许多美国间谍打着和中国合作的名义直接盗取中国的技术。中国人的知识保护意识太低啦。
tzuuyi 发表评论于
It is unusual for Science not publish 3 articles together. Maybe something happened.
一条小路 发表评论于
做点事又不给好处不给回扣,白活在中国了,不贪不嫖都对不起贪腐的黑社会。
abraham007 发表评论于
学术界就是江湖,笑眯眯的老外手黑着呢。可怜这帮中科院的纯情科学家,一直被教育要遵守规则,却没听说要学会利用规则为自己争取利益。
挺没劲 发表评论于
如果审稿人不幸是另外两个团队的人,肯定被拒或者拖到别人发表之后。不过一般不会落到他们手中
wodedongxi 发表评论于
这就是国内对ns的崇拜造成的。我刚刚看了这两篇science文章,2月投的,7月才接受。如果中科院哪怕是晚一个月投scientific reports,plos-one,物理学快报什么的,都能比这两篇更早搞定。这就引出了一个更哲学的问题:什么叫科学发现?难道发表文章才算?比如peter2014年发现了一个东西,投稿science,大修三次,最后7月接收。tom2015年6月1号才发现同样的东西,2号立刻发表在Mac & Cheese 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按照这个逻辑这个发现应该署名tom了。既然这样,中科院为啥不立刻开新闻发布会,立刻发表在中科院院刊发表。说来说去都是被ns崇拜闹的。
abraham007 发表评论于
中科院脑子轴啊。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如果真的是)发表在哪里并不重要,很多炸药奖并不是发在SCIENCE这种杂志上的,关键是必须抢先出现在正规杂志上,时间就是金钱,迟一天也算迟。
醒一醒吧 发表评论于
就是白人至上主义造成的。炸药奖就是为了证明白人优越设的。只要中国人不尿就行了。做自己的事,别把诺奖太当回事。
calcal12345 发表评论于
保密没做好。中国人没有保密意识。一定是对方team里都有奸细。中国人还特爱嫉妒,挖别人墙角。
雨中的春树 发表评论于
问题是只要发表了,都算自己发现的。管他是科学杂志还是街头小报,只要有价值的东西就是重大发现。 管他是哈佛毕业的,还是社区学院毕业的,对有地位有权利的人真不算啥。
雨中的春树 发表评论于
15日投还是17日投没区别,差个2个礼拜都算同时。应该算同时分别发现,命名的时候应该共同命名。这个是有先例的。

=============================================================
liamsun 发表评论于 2015-07-28 15:41:57
人家15日投,你17日投,不拒你拒谁,有本事你13日投啊。
路边的蒲公英 发表评论于
哪位物理大侠解释一下,这个发现的分量有多重,有肉贝尔奖的分量吗 ?
tencrep1pot 发表评论于
科学发现和发明不都是承前启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谁先谁后争吵也不是中国人发明的,Newton和Leibiniz,Edison和Telsa都是如此。
xinliji 发表评论于
既然这么有应用价值,应该可以申请专利呀。有了专利,发表不发表没啥。
left123right 发表评论于
这种清况科学拒稿无道理.

中国科学家对国内原创保密意识较差.
wodedongxi 发表评论于
首先,科学这么计较第一第二的,无聊不?退一步说,你如果真的计较,为啥不早点发布,现在晚了,傻眼了,有啥用?这事说白了,就是中科院一定要投nature/science,结果自己耽误了时间,都是出于对ns的迷信。以后说白了,有了结果别耽误,立刻走ns,不行立刻去pnas,自然子刊的,如果都是desk reject。走这么一圈大概2周。不行立刻就去专业杂志啊。大多数诺奖级别的发现都不是发表在ns上的,有啥好迷信的?
analytical 发表评论于
不拒你拒谁!
why couldn't 中科院 have published it in China?
Stupid!
bb_bing 发表评论于
除了比别人晚,中科院还有一稿两投的嫌疑,经常是你把初稿投上去以后(并不完整),编辑根据反馈会让你补充一些材料,而向他们要补充材料时,他们已经把后续或者要补充的结果投到另外一个杂志去了,这应该不允许吧,至少没听说过这样做的。
liamsun 发表评论于
人家15日投,你17日投,不拒你拒谁,有本事你13日投啊。
雨中的春树 发表评论于
《科学》拒稿了,可以在国外其他杂志和国内的杂志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