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评处长专政背后 李克强铁了心要收权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李克强终于坐不住了。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大,批评了十几年的“政令不出征南海”似乎仍然症结难解,本届中央政府大力倡导的“简政放权”似乎遇到了“中梗塞”。以至于李克强在15日、21日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怒斥“处长治国”,认为很多政策部长会议已经拍板,却在处长那里转圈圈、等签字。看似温文尔雅的李总理,从拍桌子力挺自贸区,到怒斥官员无为,再到喊话“处长”,“热血”背后,是对中国官场“官本位”、“简政放权”不到位等老大难问题的“着急”。

“处长掌权”、“处长治国”一词并非李克强和当下媒体首度开腔,早在朱镕基时代,“铁血宰相”也曾抨击过“处长专政”现象,称——“有些部门,处长在那里做主,地方的省长、市长来看他,他对人家连眼皮都不抬一下。国家计委就存在这种现象,地方有很强烈的反映。一个小姑娘坐在那里,地方的同志跑到她跟前去汇报,不但不让人家坐,而且连眼皮都不抬。变成‘处长专政’那还得了?”两任总理“痛心疾首”,可见中国官场“阎王好过,小鬼难缠”问题之严重。对此有大陆官员表示,朱、李二人所言非虚,但是舆论也要明白“处长治国”一语背后的政治现实。“县处级干部”究竟在中国政治光谱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左右着政策的起草和执行,甚至有学者认为,如果能够解决基层干部的问题,就能够为中国的改革打开“官场绿色通道”。


李克强痛斥“处长治国”

处长治国的政治现实

4月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严斥一些部委和地方文件运转流程繁冗、拖沓,亟需进一步简化流程,加快简政放权进程。陆媒报道中称李克强说道:“部长们参加的国务院常务会已经讨论通过的一些政策,现在却还‘卡’在那儿,让几个处长来‘把关’,这不在程序上完全颠倒了吗?”此前,有关部门汇报时说,国务院常务会议几项已经确定的政策,之所以迟迟没有“落地”,是因为文件起草完成后,一直按照流程在相关部门等着“会签”。6日之后,李克强再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我们国务院的领导同志常常半夜拿到特急文件立刻就批了,但有些部门、地方的文件却经常在那里原地‘转圈’。这种现象必须坚决改变!”

李克强说的是问题,更是现实。“处长治国”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中共文化,都将“精英政治”分为“政治家”与“吏”两个层面。“处长”显然位列“吏”的光谱之下。在清朝就有“本朝与胥吏共天下”的说法。在中国权力金字塔的管理层级上,县处级干部的地位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它一直是最基层的政权单位,而且因为直到现在它也是中共这个政权管理国家的基础。在干部序列中,他们承上启下,离群众最近,既明白“上头”,又了解“下头”;既要抓大政方针,又要管“芝麻绿豆”。从工作性质上,这是一个置身各种矛盾冲突前沿的群体,是自我描述为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群体。

在李克强和朱镕基的表态中,所表达的负面情绪一目了然。显然是对处长级别一些官员的不满。总理之言下,各方的批评声也就涌现——“在发改委某部门某司的一个处长面前,全国各地跑项目的专家甚至是副省长连一句话都不敢辩”;“有一次开会,一位国务院领导开玩笑说,我们这里处长最有权力了”;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曾说:“中国严格意义上是‘处长治国’”。

在“处长治国”论遭到舆论热炒之后,中国学者阎学通教授发出三问:1、是处长们在把关还是部长故意让处长把关?2、层层会签制度符合依法治国原则吗?3、是会签的人的问题,还是会签的制度问题? 既然里里外外都在抱怨处长,那就不是个别处长自身的问题,而是系统的问题。文件运转流程繁冗、拖沓,仅靠处长们改作风是不行的,再大力也不行。李总理在压力下“怒其不争”心态可以理解,“阎学通三问”也只是一家之言,但各方评论之下,是中国基层干部难以突围的“困境”现实。

阎王好过 小鬼难缠

相信为政者都明白的一点,“处长治国”的现状并不是执行层角色错乱问题,也不仅仅是执行力问题。在政治现实中,一方面,处长扮演着上通下达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政策草拟时期的“意见提出者”和“第一起稿人”。他们知道中央政策的利弊优劣,明白这些政策能否落地。但是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处长,直接导致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出现。朱,李两位总理显然都看到的是第二点,而没有对“处长治国”的现实意义进行过多表述。

2013年,四川大学教授罗中枢就曾针对“县处级干部”这个课题接受过媒体采访。根据四川、贵州、广西、重庆、上海等多个地方的样本分析,在中国,现任县委书记和县长从副科级晋升到正县级,平均用时13年,其中从副县级晋升到正县级,平均用时6年。此外,在统计中,县委书记大多很难干完一届,多则三两年,少则一年半载就调走。接受调查的县委书记和县长,任现职时间平均3.25年,61.2%的官员任现职3年及以下,71.8%的人任现职时间在4年及以下,任现职5年以上的只有14.5%,大多数县委书记和县长没有完整干满一届任期。

这一组数据的意义在于,表明中国有大批的基层干部在县级的停留时间过长,且不具有稳定性。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大批基层干部出现了“捞一把就走”、“现在不贪,过期作废”的心态,同样也因为无法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出现了所谓的“政令不出中南海”现象。

虽然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民众对于基层干部贬多于褒,但是在一些官员看来,他们自己也是很“冤枉”和“尴尬”的。在一些基层干部口中,考核多、检查多、会议多,招商引资累、陪客喝酒累、处理关系累“多”和“累”是与人交流时使用最频繁的词汇。他们处于两个三角形的“上压下顶”之中,困扰多、困惑大。

更何况,在“部长们务虚”,“制度框架制约”的大环境下,过分的将简政放权不到位的责任施加在“处长”身上,显然是一种有失偏颇之举。对于中南海来说,如何能够打破“处级干部”对于政策下达的中梗塞情况,在制度上从处长手中“收权”,或许是政治制度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justfish 发表评论于
小小处长算个屁
abraham007 发表评论于
现代国家的官员一般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前者负责政策导向,后者负责具体执行。在中国,处长应该这两个层次的交界处,当政策与实际操作有出入时,处长们首当其冲。
老粪青 发表评论于
其实大家不难看出文章所给出的伪命题“处长专政”不过就是忽悠人的,以掩盖李克强的无能,把责任推给基层。潜台词是国务院出了好多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就是堵在基层处长办事不利,导致政策不能有效的惯彻执行。说大了中国目前的经济下滑,还有诸多其它工作没有做好,不是国务院不作为,是因为政令不出中南海造成的,言外之意我李克强做为国务院总理该做的都做了,之所以出现目前人们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是由于底下的人抵触办事不力造成的!如果按照文章所讲,政令不出中南海中国这艘巨轮还能航行吗?说基层处长办事不力,误了事!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第一如果你国务院出了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基层能不支持吗?第二处长的权力大到可以忽视上级下达的行政命令?那么其上级主管部门是否真正起到监管责任?第三,周恩来做为国务院总理怎么没听说政令不出中南海?我们只好用一句话概括李总理:成绩是自己的,责任是别人的。
wjhwsh 发表评论于
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且非常正常,起高调容易,设置细节问题就会很难,80%的工作量在基层,能不慢吗?总理这个不懂不理解
sleeplessinNY 发表评论于
朱镕基...也曾抨击过“处长专政”现象,称——“有些部门,处长在那里做主,地方的省长、市长来看他,他对人家连眼皮都不抬一下。国家计委就存在这种现象,地方有很强烈的反映。一个小姑娘坐在那里,地方的同志跑到她跟前去汇报,不但不让人家坐,而且连眼皮都不抬。变成‘处长专政’那还得了?”
---------------------------

显然指的是中央部委的处长对地方政府首长摆官威,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很难避免,中国应推动地方自治或联邦制。
黄玫瑰888 发表评论于
哈哈,好像几任总理都拍过桌子了。有用吗?知道有用的东西也不会做的。一笔糊涂账。
sleeplessinNY 发表评论于
真奇怪,日本的文官体系也是由中间管理层(部长、课长)负责业务执行,怎么就没中国这么多问题?
一条小路 发表评论于
政令不出中南海就对了,出了中南海离文革就不远了,自己鼓捣玩就行了;总理吗,总是可以理也总是可以不理。共产党的官不是凭本事吃饭的,只凭关系,别以为就自己能找到北。
布衣齋主 发表评论于
向來治國要吏戶禮兵刑工。吏部為先。
MovingTarget 发表评论于
民选并非包医百病的灵丹。即使在美国,民选制度很大程度上保证的是公平而不是效率。
美国的效率来源于私有化,小政府。
proudOfBeingChinese 发表评论于
地方政府地方选是解决的根本办法
tacoma 发表评论于
中央权利太大了
高高在上,权力大瞎指挥,
mx3 发表评论于
农民造反治国就这结果。
MovingTarget 发表评论于
政府太大了一定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