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文化大革命”的前夜:1966年的彩色中国(组图)

“文化大革命”的前夜:1966年的彩色中国

文章来源: 中国台湾网 于 2015-03-01 17:00:5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从1965年到1967年,法国驻华使馆秘书、年轻的法国姑娘索朗日·布朗在中国北京、南京、苏州和大同的大街小巷行走拍照。她的镜头里鲜有宏大的政治叙事,更多的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琐碎的图景,我们看到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前夜和入夜之初的情形。

“大头娃娃舞”是北方的舞蹈形式。1966年5月1日的这个时候,正是满城政治风雨但“文革”高潮尚未到来的时候。再过几个月,“大头娃娃舞”就会成为“四旧”的象征从舞台上绝迹。

这张照片里演出的是腰鼓,而且是技巧性的跳步跃起从胯下击打中的一个瞬间。1966年5月1日,下雨了。那天一群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到景山公园准备为阿尔巴尼亚总理谢胡表演,结果正午前有一场雨,把大家的衣裳都淋湿了,后来就说外宾不来了。

仍是1966年5月1日,画面后的高墙可证这里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内。当年最时兴的是为毛泽东诗谱曲的《为女民兵题照》,“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为此的谱曲多为进行曲式,舞蹈如画面中的女子,肩枪,扎腰带,在行进的节奏中做若干动作和队形的变换。

又是表现女民兵的舞蹈。1966年五一,文革前夕,仅仅过了一个月,批判《燕山夜话》和“三家村”就开始了,高年级的同学贴出了头一批“大字报”,再到8月,红卫兵就上街“破四旧”、砸橱窗,文革开始了。

1966年夏季以后,毛泽东分八次接见了1200万红卫兵,掀起了“文化大革命”的狂潮。这年10月1日的接见是与国庆游行结合在一起的。这张是国庆游行的场景。这个位置大约在正义路往东。从人影判阳光入射角度,时间已经在正午以后。

这条马路上有无轨电车线路,估计是当时纺织工厂集中的东郊一带,当年这里有12路电车。坐在地上的部队人员中有两个兵种,靠马路的两列是陆军,区别在他们的军绿色帽子。人员多的这批是空军,区别在蓝色军裤,而且他们都是草绿色斜纹布军装。

1966年10月1日游行场景之一。画面边缘墙壁上有标语“学习十六条,熟悉十六条,掌握十六条”。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召开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决定共分16条,阐述了“文化大革命”的性质、目的、斗争对象,及采取的方式和有关政治规定。

1967年初,由于上一年夏秋之际北京的接见和全国的“大串联”,全中国的青年学生都拥挤到了首都,造成全国铁路系统和北京社会秩序的大混乱。因运力不足,政府鼓励滞留在城市的人自行回到居住地,于是“徒步长征”成为一道社会景观。这个特写是那时“徒步长征”的标准装束。

1967年7月16日,颐和园举行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活动。画面上可以看到佛香阁上的毛主席像,据颐和园的工作人员后来说,这是为了防止红卫兵破坏佛香阁建筑而绘制上去的。至少到1969年夏这幅画像还存在,以后曾短暂地出现林彪的一段题词,九一三事件后又被一条语录覆盖了。

1967年2月1日到5日,群众陆续到法国驻华使馆门前示威游行。此刻这个环境里的标语就像这个年代一样混乱。街对面的车库门上还有一列标语“热烈欢迎解放军来(北京)参加接待红卫兵”,这是上一年外地学生挤到北京等待接见,政府派军队参与接待并遣散人群的行动留下的印记。

1967年初秋,南京“国营第某食品商店”门口,一队举着红旗、抬着毛主席像的人在招摇过市。图上有“发行喜讯”字样。事关那本“小红书”!这是南京某新华书店工作人员为新版“小红书”的发行业绩上街“报喜”呢。

1967年的时候,北京鼓楼大街依然是个繁华所在。当年北京的公共汽车不算很多,图上红色公交即为“5路”,从鼓楼下发车南至前门;图上可见无轨电车吊线,为其时的“7路无轨”,从动物园通往东直门,是1958年替代了有轨电车开行的。

1966年,索朗日·布朗去了一趟大同,从图中人们的装束看时间应该在春季5月前后。当时“文革”狂潮尚未兴起,一个细节是,画面中的人没有一个是佩戴毛主席像章的,因为戴毛主席像章在当年8月以后就应该是一个时尚了。在观看某个活动的人群场外,老人带着孙女,画面信息丰富。

这张照片也拍自文革前夕的山西大同。女孩们的发型、妆容都非常“中国”!从中可以看出,摄影师本能中有一种对“人”的特殊关注。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法国女孩,对异域的“人”充满了好奇。

这张拍自南京。把街头标语连起来应该是“挑动群众斗群众的幕后黑手”以及“揭批江苏省委”“火烧”某某某某。此刻应是1967年初秋,此时各地的“文革”正处在几派恶斗时期。南京的文革纠结于“批许世友”或“支持许世友”乃至军方“支左”的态度。

1967年初秋,苏州。政治氛围的亢奋与物质上的匮乏;红彤彤的标语口号与每一个人的从容不迫;还有这些摞满补丁的衣衫。哦,那个背着手的年轻人他在干什么?他还没有参加“红卫兵”吧?他,就是那种“逍遥派”吗?

随处可见的标语、主席像、毛主席语录。这是那个年代的政治符号。在看惯了记录“文革”那些“激烈”“磅礴”“迷狂”的气质之后,这,也是那个时代(或者是每一个时代)的常态氛围。这是苏州的杂货店。

南京,暖暖的阳光,街边搭起的台子旁是老人与孩子的天地。摄影师的注意点是墙上的那张毛主席像。如今年逾六十的索朗日·布朗曾对记者说:“(我)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并试着去明白……不懂中国话让我无法与这个民族对话……”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61)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他从未去过美国,但他成了“中国特朗普”
纽约时报:特朗普的超级大国自杀行为
解放军九上将同时官宣落马,背后的潜在逻辑和补缺悬念
北京再次大抓捕地下教会,家属求救,海外华人到中领馆抗议
特朗普:料下周能同中国达成多项协议,包括恢复采购大豆等




24小时讨论排行

对普丁好失望!川普止战下一步,转向习近平"联中制俄"
中国国家安全部披露:吴石将军在台湾就义后......
仅两个月新增一万亿 美国国债总额首次突破38万亿
习近平顶住55%高关税最狂筹码:对美出口1天10亿
WSJ:特朗普赦免了被定罪的币安创始人赵长鹏
厨师大赛没结束 作品已被大妈们扑上抢光 参赛者傻眼
“川习会”确定了!白宫公布正式时间、地点
加州州长硬刚白宫:敢派兵,一纳秒内起诉!
美硬起来!2大手段反制俄 普京玩弄川普老招恐失效
经济学人:为何说中国正在赢得这场贸易战
ICE扫荡纽约唐人街:拘4美国公民 民主党议员怒斥
川普狠招?美拟禁软件售中国 笔电、喷射引擎入列
白宫东翼已被整体拆除 美媒曝最新图片
“进口药”活不下去了,这次却没人叫好了?
中国富家女杨兰兰疑逃亡!豪宅搬空人间蒸发
马斯克出手 一夜切断2500星链终端 诈骗帝国崩塌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文化大革命”的前夜:1966年的彩色中国

中国台湾网 2015-03-01 17:00:52


从1965年到1967年,法国驻华使馆秘书、年轻的法国姑娘索朗日·布朗在中国北京、南京、苏州和大同的大街小巷行走拍照。她的镜头里鲜有宏大的政治叙事,更多的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琐碎的图景,我们看到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前夜和入夜之初的情形。

“大头娃娃舞”是北方的舞蹈形式。1966年5月1日的这个时候,正是满城政治风雨但“文革”高潮尚未到来的时候。再过几个月,“大头娃娃舞”就会成为“四旧”的象征从舞台上绝迹。

这张照片里演出的是腰鼓,而且是技巧性的跳步跃起从胯下击打中的一个瞬间。1966年5月1日,下雨了。那天一群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到景山公园准备为阿尔巴尼亚总理谢胡表演,结果正午前有一场雨,把大家的衣裳都淋湿了,后来就说外宾不来了。

仍是1966年5月1日,画面后的高墙可证这里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内。当年最时兴的是为毛泽东诗谱曲的《为女民兵题照》,“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为此的谱曲多为进行曲式,舞蹈如画面中的女子,肩枪,扎腰带,在行进的节奏中做若干动作和队形的变换。

又是表现女民兵的舞蹈。1966年五一,文革前夕,仅仅过了一个月,批判《燕山夜话》和“三家村”就开始了,高年级的同学贴出了头一批“大字报”,再到8月,红卫兵就上街“破四旧”、砸橱窗,文革开始了。

1966年夏季以后,毛泽东分八次接见了1200万红卫兵,掀起了“文化大革命”的狂潮。这年10月1日的接见是与国庆游行结合在一起的。这张是国庆游行的场景。这个位置大约在正义路往东。从人影判阳光入射角度,时间已经在正午以后。

这条马路上有无轨电车线路,估计是当时纺织工厂集中的东郊一带,当年这里有12路电车。坐在地上的部队人员中有两个兵种,靠马路的两列是陆军,区别在他们的军绿色帽子。人员多的这批是空军,区别在蓝色军裤,而且他们都是草绿色斜纹布军装。

1966年10月1日游行场景之一。画面边缘墙壁上有标语“学习十六条,熟悉十六条,掌握十六条”。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召开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决定共分16条,阐述了“文化大革命”的性质、目的、斗争对象,及采取的方式和有关政治规定。

1967年初,由于上一年夏秋之际北京的接见和全国的“大串联”,全中国的青年学生都拥挤到了首都,造成全国铁路系统和北京社会秩序的大混乱。因运力不足,政府鼓励滞留在城市的人自行回到居住地,于是“徒步长征”成为一道社会景观。这个特写是那时“徒步长征”的标准装束。

1967年7月16日,颐和园举行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活动。画面上可以看到佛香阁上的毛主席像,据颐和园的工作人员后来说,这是为了防止红卫兵破坏佛香阁建筑而绘制上去的。至少到1969年夏这幅画像还存在,以后曾短暂地出现林彪的一段题词,九一三事件后又被一条语录覆盖了。

1967年2月1日到5日,群众陆续到法国驻华使馆门前示威游行。此刻这个环境里的标语就像这个年代一样混乱。街对面的车库门上还有一列标语“热烈欢迎解放军来(北京)参加接待红卫兵”,这是上一年外地学生挤到北京等待接见,政府派军队参与接待并遣散人群的行动留下的印记。

1967年初秋,南京“国营第某食品商店”门口,一队举着红旗、抬着毛主席像的人在招摇过市。图上有“发行喜讯”字样。事关那本“小红书”!这是南京某新华书店工作人员为新版“小红书”的发行业绩上街“报喜”呢。

1967年的时候,北京鼓楼大街依然是个繁华所在。当年北京的公共汽车不算很多,图上红色公交即为“5路”,从鼓楼下发车南至前门;图上可见无轨电车吊线,为其时的“7路无轨”,从动物园通往东直门,是1958年替代了有轨电车开行的。

1966年,索朗日·布朗去了一趟大同,从图中人们的装束看时间应该在春季5月前后。当时“文革”狂潮尚未兴起,一个细节是,画面中的人没有一个是佩戴毛主席像章的,因为戴毛主席像章在当年8月以后就应该是一个时尚了。在观看某个活动的人群场外,老人带着孙女,画面信息丰富。

这张照片也拍自文革前夕的山西大同。女孩们的发型、妆容都非常“中国”!从中可以看出,摄影师本能中有一种对“人”的特殊关注。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法国女孩,对异域的“人”充满了好奇。

这张拍自南京。把街头标语连起来应该是“挑动群众斗群众的幕后黑手”以及“揭批江苏省委”“火烧”某某某某。此刻应是1967年初秋,此时各地的“文革”正处在几派恶斗时期。南京的文革纠结于“批许世友”或“支持许世友”乃至军方“支左”的态度。

1967年初秋,苏州。政治氛围的亢奋与物质上的匮乏;红彤彤的标语口号与每一个人的从容不迫;还有这些摞满补丁的衣衫。哦,那个背着手的年轻人他在干什么?他还没有参加“红卫兵”吧?他,就是那种“逍遥派”吗?

随处可见的标语、主席像、毛主席语录。这是那个年代的政治符号。在看惯了记录“文革”那些“激烈”“磅礴”“迷狂”的气质之后,这,也是那个时代(或者是每一个时代)的常态氛围。这是苏州的杂货店。

南京,暖暖的阳光,街边搭起的台子旁是老人与孩子的天地。摄影师的注意点是墙上的那张毛主席像。如今年逾六十的索朗日·布朗曾对记者说:“(我)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并试着去明白……不懂中国话让我无法与这个民族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