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大饥荒电影罕见高调上映:描红60年饿死人(图)

大饥荒电影罕见高调上映:描红60年饿死人

文章来源: 光明网 于 2013-07-21 20:38:16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剧照


  本报北京电(记者饶翔)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河北影视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由河北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日前在京举行首映式。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面临大饥荒,周恩来总理深入邯郸伯延革命老区调研的四个昼夜里的故事,展现了新中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扎实调研、体察民情的优良作风和宝贵精神。此前,影片曾在革命老区武安、西柏坡、涉县等地点映,反响热烈。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书写的是1961年周恩来总理到河北省武安县伯延革命老区进行社会调查的真实故事。这段史实没有大事件,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创作的难点可想而知。然而,创作者们深入到伯延,实地了解到周总理在伯延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受到老百姓对总理的深厚感情,油然激起了创作的灵感和热情。于是捕捉到影片的思想之魂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影片以塑造周恩来为主体,老区农民的精神状态为情节主线,周总理为民担忧的情感为情绪基调。创作出一部具有历史厚重分量的影片。

  真实的历史构成了影片故事的坚实依据:“大跃进”、苏联逼债、自然灾害、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中国处在天灾人祸的大饥荒中。在这个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周总理来到伯延公社。总理要倾听老百姓真实的心里话,要知道老百姓吃得饱不饱?日子好过不好过?影片将民生大计集中在“公社食堂办不办”,来描写周总理四天四夜的调研生活。银幕上第一次用艺术形象正面揭开了中央政策失误造成的后果,形象地再现历史真相。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导演睿智地采用摄影师跟随总理拍照贯穿全片,他是历史的见证者,这个巧妙的视点,有力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性。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恰当完美地统一起来,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平波秋水,狂澜深藏”影片沉稳、从容的叙事,将历史再现与艺术表现有机结合,立足人物塑造,展现周总理的内心世界。他一到伯延,首先从小女孩连弟的话里得知老百姓吃不饱饭,连树叶都被吃光;看到要从几十里外挑水吃;他得知黑糊糊的代食窝头让人拉不出屎,百姓生活的穷困使总理忧心忡忡。他更从公社主任郭凤林安排的虚假场面里,明察毫秋,觉察到浮夸风的严重,他甩开干部深入到群众中访贫问苦。总理坐在老奶奶的炕头问寒问暖;他拉着第一任老支书郭百岁的手唤声“老哥哥”听到真心话;他和乡亲们一起捧着稀粥吃代食窝头;他和老乡一起下地插白薯秧;他热情鼓励夜校的汪老师;他让邓大姐给孕妇送开塞露;他让秘书找来马车运水……影片运用丰富的细节,动情地描绘出周总理把农民的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的爱民之情。

  导演和演员把握住周总理坚定、沉稳、睿智、谦和的气质与博大、悲悯的胸怀,准确挖掘其精神特质。一场冲毁白薯秧的暴雨后,周总理一人坐在房门口,那沉思的神态,深邃的目光,把总理面对人民疾苦时的沉重、焦虑又愧疚的内心展露得淋漓尽致。影片重复出现深夜总理在伏案研究材料、书写报告的静态画面此刻无声胜有声凸现出他忧国忧民,不辞辛劳,肩担历史重负的精神力量。一位亲民为民,共产党领袖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周恩来在伯延的四个昼夜涵盖了他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一生。

  影片还相当真实地描绘出那个年代农村基层干部和普通农民的形象。伯延公社主任郭凤林是老支书郭百岁的儿子,自小积极肯干,怀着一腔朴素的阶级感情,不想让前来调查的周总理看到农民的困苦而添堵,他抱着“不给国家找麻烦”的心理,居然把所谓爱说怪话的“落后分子”关起来,向老支书封锁消息。他不许干部说真话,报喜不报忧,用谎言哄骗总理。郭凤林身上既有爱党为国分忧的一面,又有被浮夸风侵染的作风,他正是那个年代颇有代表性的基层干部。通过老奶奶、老支书诉说当年与刘邓大军的军民情义,表达了百姓对共产党的爱戴。老奶奶卖掉寿材为总理做抻面,总理说:“不吃她的面她会难受的”。总理和邓大姐虽想为二廷抚养一个孩子,又很能理解并尊重二廷难舍的父子情。周总理和百姓间心贴着心,是这样的平等、亲近。

  周总理苦口婆心,身体力行,开导干部,和群众交朋友,终于,二廷实话实说,“落后分子”坦诚直言,郭凤林猛然醒悟改正错误……充分表现出广大农民对共产党的信任,他们以最朴素的感情愿为国分忧,以包容、宽厚的态度理解眼前的困难。这就是中国老百姓的精神。影片充满感情地书写了老百姓和共产党相互依存的血肉关系,赞颂了领袖与人民的深情厚意。

  在伯延的第四天,周总理与毛主席通话后,向大家宣布:“大食堂还要不要办下去,要伯延人民自己说了算!”各家各户升起了炊烟,解散了食堂,老百姓重新有了吃饭的自主权。伯延乃至全国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指引下进入历史的新阶段。

  伯延人民送别周总理的热烈场面将影片推向高潮,一双双手紧紧地握别,一张张满含热泪的脸……人民和总理间亲厚的情谊在这里凸显了真善美的情思。影片结尾定格出周总理双目凝视、深思的神态。以警语式的画面告诫人们,告诫干部:中国共产党永远不能忘记人民,永远要为人民执政,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历史的记忆映照现实,传递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47)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日本最美公主被批当众没穿内衣 日网友怒斥“辱日”
邓文迪翻盘!布局20年 2女躺赢上位 默多克3兄妹出局
现形!加州州长候选人霸凌员工视频曝光 民主党切割
疑因投资失败 越裔华女杀2女和丈夫后 在车库上吊…
中国女星鼓吹“中国统治日本论” 日本全网炸锅




24小时讨论排行

多久能摆脱稀土卡脖子?如何做?还要小心中国这招
小米电动车高速失控翻滚!车门难开 司机葬身火海
中国再打稀土牌 贝森特分析3种可能原因
一场突发的“爱国冲突” 爱国贼的表演算不算寻衅滋事?
胡锡进“宽容度变低 人们都不愿在网上发声了”引热议
哈马斯已释放全部人质,以后要空着手上谈判桌了
激烈交火!中国反制美对华船舶征港口费 海关总署喊话
“历尽沧桑无怨悔” 四通创始人 民运领袖万润南病逝
美高官:稀土在握 中国能禁止任何国家参与现代经济
中国宣布免除美国拥有中国造船舶港口税,运价回跌
解密!中国成为“稀土王国”的战略野心 直攻美国咽喉
泰操普通话导游强逼购物:今晚我就让你回不了中国
美防长抨击肥胖后,一张照片火了
中国大规模抓捕锡安教会成员 近30人被捕或失联
在报复与和解之间"拉锯":特朗普对中国的矛盾心态
鲁比奥赞扬特朗普却遭其当场质疑 迅速改口遭嘲讽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大饥荒电影罕见高调上映:描红60年饿死人

光明网 2013-07-21 20:38:16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剧照


  本报北京电(记者饶翔)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河北影视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由河北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日前在京举行首映式。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面临大饥荒,周恩来总理深入邯郸伯延革命老区调研的四个昼夜里的故事,展现了新中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扎实调研、体察民情的优良作风和宝贵精神。此前,影片曾在革命老区武安、西柏坡、涉县等地点映,反响热烈。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书写的是1961年周恩来总理到河北省武安县伯延革命老区进行社会调查的真实故事。这段史实没有大事件,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创作的难点可想而知。然而,创作者们深入到伯延,实地了解到周总理在伯延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受到老百姓对总理的深厚感情,油然激起了创作的灵感和热情。于是捕捉到影片的思想之魂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影片以塑造周恩来为主体,老区农民的精神状态为情节主线,周总理为民担忧的情感为情绪基调。创作出一部具有历史厚重分量的影片。

  真实的历史构成了影片故事的坚实依据:“大跃进”、苏联逼债、自然灾害、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中国处在天灾人祸的大饥荒中。在这个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周总理来到伯延公社。总理要倾听老百姓真实的心里话,要知道老百姓吃得饱不饱?日子好过不好过?影片将民生大计集中在“公社食堂办不办”,来描写周总理四天四夜的调研生活。银幕上第一次用艺术形象正面揭开了中央政策失误造成的后果,形象地再现历史真相。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导演睿智地采用摄影师跟随总理拍照贯穿全片,他是历史的见证者,这个巧妙的视点,有力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性。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恰当完美地统一起来,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平波秋水,狂澜深藏”影片沉稳、从容的叙事,将历史再现与艺术表现有机结合,立足人物塑造,展现周总理的内心世界。他一到伯延,首先从小女孩连弟的话里得知老百姓吃不饱饭,连树叶都被吃光;看到要从几十里外挑水吃;他得知黑糊糊的代食窝头让人拉不出屎,百姓生活的穷困使总理忧心忡忡。他更从公社主任郭凤林安排的虚假场面里,明察毫秋,觉察到浮夸风的严重,他甩开干部深入到群众中访贫问苦。总理坐在老奶奶的炕头问寒问暖;他拉着第一任老支书郭百岁的手唤声“老哥哥”听到真心话;他和乡亲们一起捧着稀粥吃代食窝头;他和老乡一起下地插白薯秧;他热情鼓励夜校的汪老师;他让邓大姐给孕妇送开塞露;他让秘书找来马车运水……影片运用丰富的细节,动情地描绘出周总理把农民的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的爱民之情。

  导演和演员把握住周总理坚定、沉稳、睿智、谦和的气质与博大、悲悯的胸怀,准确挖掘其精神特质。一场冲毁白薯秧的暴雨后,周总理一人坐在房门口,那沉思的神态,深邃的目光,把总理面对人民疾苦时的沉重、焦虑又愧疚的内心展露得淋漓尽致。影片重复出现深夜总理在伏案研究材料、书写报告的静态画面此刻无声胜有声凸现出他忧国忧民,不辞辛劳,肩担历史重负的精神力量。一位亲民为民,共产党领袖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周恩来在伯延的四个昼夜涵盖了他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一生。

  影片还相当真实地描绘出那个年代农村基层干部和普通农民的形象。伯延公社主任郭凤林是老支书郭百岁的儿子,自小积极肯干,怀着一腔朴素的阶级感情,不想让前来调查的周总理看到农民的困苦而添堵,他抱着“不给国家找麻烦”的心理,居然把所谓爱说怪话的“落后分子”关起来,向老支书封锁消息。他不许干部说真话,报喜不报忧,用谎言哄骗总理。郭凤林身上既有爱党为国分忧的一面,又有被浮夸风侵染的作风,他正是那个年代颇有代表性的基层干部。通过老奶奶、老支书诉说当年与刘邓大军的军民情义,表达了百姓对共产党的爱戴。老奶奶卖掉寿材为总理做抻面,总理说:“不吃她的面她会难受的”。总理和邓大姐虽想为二廷抚养一个孩子,又很能理解并尊重二廷难舍的父子情。周总理和百姓间心贴着心,是这样的平等、亲近。

  周总理苦口婆心,身体力行,开导干部,和群众交朋友,终于,二廷实话实说,“落后分子”坦诚直言,郭凤林猛然醒悟改正错误……充分表现出广大农民对共产党的信任,他们以最朴素的感情愿为国分忧,以包容、宽厚的态度理解眼前的困难。这就是中国老百姓的精神。影片充满感情地书写了老百姓和共产党相互依存的血肉关系,赞颂了领袖与人民的深情厚意。

  在伯延的第四天,周总理与毛主席通话后,向大家宣布:“大食堂还要不要办下去,要伯延人民自己说了算!”各家各户升起了炊烟,解散了食堂,老百姓重新有了吃饭的自主权。伯延乃至全国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指引下进入历史的新阶段。

  伯延人民送别周总理的热烈场面将影片推向高潮,一双双手紧紧地握别,一张张满含热泪的脸……人民和总理间亲厚的情谊在这里凸显了真善美的情思。影片结尾定格出周总理双目凝视、深思的神态。以警语式的画面告诫人们,告诫干部:中国共产党永远不能忘记人民,永远要为人民执政,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历史的记忆映照现实,传递出强烈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