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一位中产母亲的悲情告白:父母是现有教育的帮凶(图)

一位中产母亲的悲情告白:父母是现有教育的帮凶

文章来源: 和讯博客 于 2013-07-12 10:02:00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我小时候哪知道什么是起跑线,不知谁说了句,“千万别输在起跑线上”,大家就都紧张了。结果起跑线越来越提前,从第一份工作提前到大学,又提前到高中初中小学,又提前到幼儿园、胎教,提前到拼爹,这么下去,得提前到北京猿人。

不是开玩笑,现在的教育问题归根结底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有关。以前出国都是工作之后出,后来是国外读研究生,再后来国外读大学,现在是初中高中成群结队地往国外送,生怕送晚了。

前几天,去采访北京一个公立高中的“国际部”,真被撼到了,每个学生都说将来要出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每个孩子都那么笃定。

笔者清楚记得,那天下午阳光特别好,站我面前的都是少年少女,他们认定美国一切都好!我突然感到阳光暗淡,这批人将来是国家福音还是掘墓人,能指望这批孩子出去后还会想着身后的家国?

笔者算笔账,这个高中国际部,一年学费15万,按他招生规模,年收6000万人民币,还是供不应求!和这帮孩子在一起,真真切切感受到,教育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每次听谁谁小孩儿又出去了,笔者就特别悲凉:他们就这么放弃了国家?而笔者也在准备,女儿五岁,十年后就是他们中一员,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十年后积累。

我的心理魔障

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出去?也因为笔者心理有魔障。对自己非常失望,从小没有自我,尤其是对中国的教育环境,几千年来,不懂得对个体价值的尊重。

笔者这代人认命,但孩子不能认。孩子对笔者类似宗教,是唯一超越现实、指向未来的可能。笔者最希望孩子建立快乐健康的人格,有一个明亮温暖的心理底色。

所以女儿襁褓时,会夜半流泪:她清澈的眼神,怎么面对世界的复杂和污浊?所以笔者不停奋斗,要给孩子争自己这辈子没有的东西,让她接受最好的教育,让她从小就知道个体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平等是什么,做一个真诚快乐不说谎的人。

我们这批父母,是中国5000年来最尊重孩子、在孩子面前最谦卑、最主动约束自己权利的一代人。我们认为自己和孩子在人格上平等,哪怕他是婴儿,也要慎用权利。

有人说笔者完全没有自我,其实笔者以前也有理想,但被岁月雨打风吹去,现在是能放弃就放弃,能妥协就妥协,能和理想沾边的,是让孩子实现理想。

不出国行吗?

送孩子出去受教育,因为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比如,多少年前就说要进行素质教育,但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

没有谁可以清楚地给出答案,也不想让女儿当爱因斯坦,但笔者知道爱因斯坦不仅物理好数学好,小提琴也不错,所以,让她练琴,而且周围都在练琴。

周围人不仅练琴还学英语呢,四五岁的孩子,母语还学不好干吗学英语?但市场逼着你。孩子说了,“妈妈,小朋友都在学英语,我也去!”不能跟她说,“按妈妈的价值判断,是不该去的,你应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所谓“自然缺失症”,就是孩子们看不到大自然了,他们生活在水泥森林里,但有什么办法?我们都要讨生活,哪有时间带她去自然,而且哪有不奢侈的自然?

于是她去了,既然学就停不下来,你还要考虑让她养成一个习惯,就是要学会坚持,不能遇到点问题做就停下来……于是,一个又一个家庭,一个又一个孩子,把教育推到这个萧杀的氛围。一定意义上,父母是现有教育的“帮凶”。

我小时候哪知道什么是起跑线,不知谁说了句,“千万别输在起跑线上”,大家就都紧张了。结果起跑线越来越提前,从第一份工作提前到大学,又提前到高中初中小学,又提前到幼儿园、胎教,提前到拼爹,这么下去,得提前到北京猿人。

不是开玩笑,现在的教育问题归根结底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有关。以前出国都是工作之后出,后来是国外读研究生,再后来国外读大学,现在是初中高中成群结队地往国外送,生怕送晚了。

前几天,去采访北京一个公立高中的“国际部”,真被撼到了,每个学生都说将来要出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每个孩子都那么笃定。

笔者清楚记得,那天下午阳光特别好,站我面前的都是少年少女,他们认定美国一切都好!我突然感到阳光暗淡,这批人将来是国家福音还是掘墓人,能指望这批孩子出去后还会想着身后的家国?

笔者算笔账,这个高中国际部,一年学费15万,按他招生规模,年收6000万人民币,还是供不应求!和这帮孩子在一起,真真切切感受到,教育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每次听谁谁小孩儿又出去了,笔者就特别悲凉:他们就这么放弃了国家?而笔者也在准备,女儿五岁,十年后就是他们中一员,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十年后积累。

我的心理魔障

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出去?也因为笔者心理有魔障。对自己非常失望,从小没有自我,尤其是对中国的教育环境,几千年来,不懂得对个体价值的尊重。

笔者这代人认命,但孩子不能认。孩子对笔者类似宗教,是唯一超越现实、指向未来的可能。笔者最希望孩子建立快乐健康的人格,有一个明亮温暖的心理底色。

所以女儿襁褓时,会夜半流泪:她清澈的眼神,怎么面对世界的复杂和污浊?所以笔者不停奋斗,要给孩子争自己这辈子没有的东西,让她接受最好的教育,让她从小就知道个体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平等是什么,做一个真诚快乐不说谎的人。

我们这批父母,是中国5000年来最尊重孩子、在孩子面前最谦卑、最主动约束自己权利的一代人。我们认为自己和孩子在人格上平等,哪怕他是婴儿,也要慎用权利。

有人说笔者完全没有自我,其实笔者以前也有理想,但被岁月雨打风吹去,现在是能放弃就放弃,能妥协就妥协,能和理想沾边的,是让孩子实现理想。

不出国行吗?

送孩子出去受教育,因为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比如,多少年前就说要进行素质教育,但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

没有谁可以清楚地给出答案,也不想让女儿当爱因斯坦,但笔者知道爱因斯坦不仅物理好数学好,小提琴也不错,所以,让她练琴,而且周围都在练琴。

周围人不仅练琴还学英语呢,四五岁的孩子,母语还学不好干吗学英语?但市场逼着你。孩子说了,“妈妈,小朋友都在学英语,我也去!”不能跟她说,“按妈妈的价值判断,是不该去的,你应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所谓“自然缺失症”,就是孩子们看不到大自然了,他们生活在水泥森林里,但有什么办法?我们都要讨生活,哪有时间带她去自然,而且哪有不奢侈的自然?

于是她去了,既然学就停不下来,你还要考虑让她养成一个习惯,就是要学会坚持,不能遇到点问题做就停下来……于是,一个又一个家庭,一个又一个孩子,把教育推到这个萧杀的氛围。一定意义上,父母是现有教育的“帮凶”。(cd)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1)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家族中的第一个名校生,正在和亲人“断联”
马斯克不在白宫晚宴名单上?马斯克揭秘背后真相
花旗中国申请终止银联成员资格,将带来什么影响
27岁女孩坐着轮椅打3份工战胜不死癌 逆风翻盘
这个不到10人的冷门行业,被他一手盘活了




24小时讨论排行

中国的“九三”阅兵展示了哪些新式武器?
重庆标语主事者戚洪:悲愤所以行动 但不要仇恨
普京:泽连斯基应来莫斯科 要我去别的地方就过分了
泰国新总理阿努廷:我是100%的中国人后代
卢比奥:中美洲国民若“替中共行事”将无法入境美国
特朗普政府被曝将终止对欧洲长期安全资助
美政府突袭在美韩企工厂抓非法移民 韩外交部发声
女子500万存款不翼而飞,公安“审讯”逼其放弃追索
威尼斯扒手横行 市民自发组成巡逻队竟遭扒手起诉
82岁拜登颤巍巍露面 头顶疤痕醒目 做了皮肤癌手术
非法移民不再享有州内学费优惠 影响数万名梦想生
特朗普将签署行政令,恢复美国“国防部”旧称“战争部”
“习金”时隔六年会晤 金正恩:涉台议题坚定挺中
哈里宁弃妻儿返英 英媒曝梅根“死亡禁令”犹似戴妃
55岁梅拉尼娅跟科技富豪们吃饭,盖茨坐身旁
拳坛史诗级对决将上演,59岁泰森大战48岁梅威瑟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一位中产母亲的悲情告白:父母是现有教育的帮凶

和讯博客 2013-07-12 10:02:00
我小时候哪知道什么是起跑线,不知谁说了句,“千万别输在起跑线上”,大家就都紧张了。结果起跑线越来越提前,从第一份工作提前到大学,又提前到高中初中小学,又提前到幼儿园、胎教,提前到拼爹,这么下去,得提前到北京猿人。

不是开玩笑,现在的教育问题归根结底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有关。以前出国都是工作之后出,后来是国外读研究生,再后来国外读大学,现在是初中高中成群结队地往国外送,生怕送晚了。

前几天,去采访北京一个公立高中的“国际部”,真被撼到了,每个学生都说将来要出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每个孩子都那么笃定。

笔者清楚记得,那天下午阳光特别好,站我面前的都是少年少女,他们认定美国一切都好!我突然感到阳光暗淡,这批人将来是国家福音还是掘墓人,能指望这批孩子出去后还会想着身后的家国?

笔者算笔账,这个高中国际部,一年学费15万,按他招生规模,年收6000万人民币,还是供不应求!和这帮孩子在一起,真真切切感受到,教育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每次听谁谁小孩儿又出去了,笔者就特别悲凉:他们就这么放弃了国家?而笔者也在准备,女儿五岁,十年后就是他们中一员,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十年后积累。

我的心理魔障

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出去?也因为笔者心理有魔障。对自己非常失望,从小没有自我,尤其是对中国的教育环境,几千年来,不懂得对个体价值的尊重。

笔者这代人认命,但孩子不能认。孩子对笔者类似宗教,是唯一超越现实、指向未来的可能。笔者最希望孩子建立快乐健康的人格,有一个明亮温暖的心理底色。

所以女儿襁褓时,会夜半流泪:她清澈的眼神,怎么面对世界的复杂和污浊?所以笔者不停奋斗,要给孩子争自己这辈子没有的东西,让她接受最好的教育,让她从小就知道个体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平等是什么,做一个真诚快乐不说谎的人。

我们这批父母,是中国5000年来最尊重孩子、在孩子面前最谦卑、最主动约束自己权利的一代人。我们认为自己和孩子在人格上平等,哪怕他是婴儿,也要慎用权利。

有人说笔者完全没有自我,其实笔者以前也有理想,但被岁月雨打风吹去,现在是能放弃就放弃,能妥协就妥协,能和理想沾边的,是让孩子实现理想。

不出国行吗?

送孩子出去受教育,因为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比如,多少年前就说要进行素质教育,但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

没有谁可以清楚地给出答案,也不想让女儿当爱因斯坦,但笔者知道爱因斯坦不仅物理好数学好,小提琴也不错,所以,让她练琴,而且周围都在练琴。

周围人不仅练琴还学英语呢,四五岁的孩子,母语还学不好干吗学英语?但市场逼着你。孩子说了,“妈妈,小朋友都在学英语,我也去!”不能跟她说,“按妈妈的价值判断,是不该去的,你应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所谓“自然缺失症”,就是孩子们看不到大自然了,他们生活在水泥森林里,但有什么办法?我们都要讨生活,哪有时间带她去自然,而且哪有不奢侈的自然?

于是她去了,既然学就停不下来,你还要考虑让她养成一个习惯,就是要学会坚持,不能遇到点问题做就停下来……于是,一个又一个家庭,一个又一个孩子,把教育推到这个萧杀的氛围。一定意义上,父母是现有教育的“帮凶”。

我小时候哪知道什么是起跑线,不知谁说了句,“千万别输在起跑线上”,大家就都紧张了。结果起跑线越来越提前,从第一份工作提前到大学,又提前到高中初中小学,又提前到幼儿园、胎教,提前到拼爹,这么下去,得提前到北京猿人。

不是开玩笑,现在的教育问题归根结底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有关。以前出国都是工作之后出,后来是国外读研究生,再后来国外读大学,现在是初中高中成群结队地往国外送,生怕送晚了。

前几天,去采访北京一个公立高中的“国际部”,真被撼到了,每个学生都说将来要出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每个孩子都那么笃定。

笔者清楚记得,那天下午阳光特别好,站我面前的都是少年少女,他们认定美国一切都好!我突然感到阳光暗淡,这批人将来是国家福音还是掘墓人,能指望这批孩子出去后还会想着身后的家国?

笔者算笔账,这个高中国际部,一年学费15万,按他招生规模,年收6000万人民币,还是供不应求!和这帮孩子在一起,真真切切感受到,教育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每次听谁谁小孩儿又出去了,笔者就特别悲凉:他们就这么放弃了国家?而笔者也在准备,女儿五岁,十年后就是他们中一员,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十年后积累。

我的心理魔障

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出去?也因为笔者心理有魔障。对自己非常失望,从小没有自我,尤其是对中国的教育环境,几千年来,不懂得对个体价值的尊重。

笔者这代人认命,但孩子不能认。孩子对笔者类似宗教,是唯一超越现实、指向未来的可能。笔者最希望孩子建立快乐健康的人格,有一个明亮温暖的心理底色。

所以女儿襁褓时,会夜半流泪:她清澈的眼神,怎么面对世界的复杂和污浊?所以笔者不停奋斗,要给孩子争自己这辈子没有的东西,让她接受最好的教育,让她从小就知道个体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平等是什么,做一个真诚快乐不说谎的人。

我们这批父母,是中国5000年来最尊重孩子、在孩子面前最谦卑、最主动约束自己权利的一代人。我们认为自己和孩子在人格上平等,哪怕他是婴儿,也要慎用权利。

有人说笔者完全没有自我,其实笔者以前也有理想,但被岁月雨打风吹去,现在是能放弃就放弃,能妥协就妥协,能和理想沾边的,是让孩子实现理想。

不出国行吗?

送孩子出去受教育,因为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比如,多少年前就说要进行素质教育,但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

没有谁可以清楚地给出答案,也不想让女儿当爱因斯坦,但笔者知道爱因斯坦不仅物理好数学好,小提琴也不错,所以,让她练琴,而且周围都在练琴。

周围人不仅练琴还学英语呢,四五岁的孩子,母语还学不好干吗学英语?但市场逼着你。孩子说了,“妈妈,小朋友都在学英语,我也去!”不能跟她说,“按妈妈的价值判断,是不该去的,你应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所谓“自然缺失症”,就是孩子们看不到大自然了,他们生活在水泥森林里,但有什么办法?我们都要讨生活,哪有时间带她去自然,而且哪有不奢侈的自然?

于是她去了,既然学就停不下来,你还要考虑让她养成一个习惯,就是要学会坚持,不能遇到点问题做就停下来……于是,一个又一个家庭,一个又一个孩子,把教育推到这个萧杀的氛围。一定意义上,父母是现有教育的“帮凶”。(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