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5人同进哈佛 高考成绩平平人生经历迥异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核心提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5名本科生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攻读建筑学硕士,另有几名学生被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建筑联盟学院等国际一流大学录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被世界一流大学录取的学生高考成绩并非特别突出。

  中国青年报讯 日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5名本科生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攻读建筑学硕士,另有几名学生被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建筑联盟学院等国际一流大学录取。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被世界一流大学录取的学生高考成绩并非特别突出,基本不在各省前200名之列,有的甚至还在千名之外,其中有好几人当初报考东大时因考分不够未能直接进入建筑学院,而是通过转系进入建筑学院。

  他们凭什么考上了哈佛?在大学期间都做了些什么?

  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

  徐振欢大一结束是从人文学院旅游专业转到了建筑学院,被哈佛录取;钱峰是城市规划设计专业学生,大三后开始对建筑学感兴趣,被哈佛大学建筑学院录取;朱冰瑶是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转到了建筑学院,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录取。

  三人都是同样的问题,考分不够,没能考进建筑学专业,但都很喜欢建筑学,徐振欢和朱冰瑶是通过考试转到了建筑学院。

  每年,东南大学都有5%的学生可以通过学校考试转专业,建筑学院每年转入二三十人。

  对于高考,三人有一肚子的委屈,“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衔接有问题”。

  高考之前,大家对大学都没有规划,就是为了考高分考好大学,大学就是为了就业,找个好工作。徐振欢和朱冰瑶两人都喜欢画画,但为了考个高分,都只好放弃爱好,一心为高考拼搏。

  朱冰瑶说:“上高中之前,同学聊天儿都聊‘你喜欢什么’,‘我喜欢什么’,高中之后,谈话内容就是‘我做完了,你做完了吗?我们对一下答案吧’。”

  钱峰认为,学习就是让每个人的个性、兴趣和天赋得到发展,但高考却只认分数,让人放弃了兴趣,忽视了个性发展。

  3年的痛苦折磨终于考到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大学,但在大学发现,许多人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许多高考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因此沉溺网络,荒废了人生。

  朱冰瑶和徐振欢都是看到建筑学院学生的作品时突然唤醒了他们曾经的爱好,发现建筑学才是他们最大的兴趣。两人通过考试,如愿以偿。

  朱冰瑶说:“一遍又一遍地修改作品,有时候还推倒重来,哪怕熬夜也觉得值得,觉得每一次自己的思想都得到提升,因为那是自己真正喜欢的。”

  在她看来:“干一行,爱一行,那是被动学习,爱一行,干一行,学习才有动力。”

  有个性才能成大器

  东大建筑学院流传着一个故事,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读研究生时,曾对导师和师兄说,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他自己算一个,引得哄堂大笑,他的导师齐康院士并未责备他的狂妄。

  建筑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理性和感性的交融,因此造就了建筑系的学生大多比较有个性。

  东大建筑学院包容有个性的学生。王建国说:“有个性才能成大器。”

  钱峰就是个很有个性的学生。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的“坚固”、“实用”、 “美观”的建筑三原则一直被建筑学界公认,但在钱峰看来,这个说法不够准确。

  “这个原则可适用于每个物品,我认为应该是建筑物应该具备地域性特征和时代特征。”钱峰说,这是他读了大量建筑学书籍后自己得出结论,在向耶鲁大学申请时,他充分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他被耶鲁大学建筑学院录取了。

  朱冰瑶在申请材料中的自我陈述做了充分的阐述,她认为当下中国建筑师们缺乏责任感,中国的建设速度太快,建筑景观大多忽视了风景,相互模仿,丧失了特色,“大家都会羡慕一个15岁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而不会考虑到他失去了什么。”

  实践经历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申请哈佛、耶鲁等名校,除了英语成绩,建筑学院的学生都要提交一份自己的作品集。这是他们五年来的学习实践成果。

  徐振欢认为,哈佛正是看中了他在国内知名事务所的实践经历。

  岳碧岑和叶雯欣两人共同完成了一个地质博物馆的设计,那里原来是南京汤山采石场的一个坑道,她们到实地考察寻找灵感,花了8周左右的时间完成了一张七八米长的剖面图成品,该设计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的优秀作业奖,这个设计也成为哈佛大学的敲门砖之一,两人同时被哈佛录取。

  曾经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的张润泽印证了这一说法。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学校十分重视实践,学校规定,大学五年级必须参加一次工程实践,学些也提供很多实践机会,许多学生每年假期都会去实习,尤其是在一些国际知名事务所实习会被国际一流大学认可。

  初到新加坡,张润泽有点不适应,国内一个学期开七八门课,学习一般都是点到为止,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习成果,而那边只开三门课,但这三门课内容却十分丰富,深入学习,并不以考试成绩为导向。

  在新加坡,他们14名同学参与设计了一个26公里长的废弃铁路的景观带,设计非常复杂,但大家各司其职,配合得很好,终于做出了一份满意的设计。

  张润泽说,真正去做了,你才会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次实践让他认识到合作十分重要。得益于这次交流,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3位老师推荐下,他收到了英国建筑联盟学院录取通知书。

  小班化教学,手把手地教

  “我其实不是最优秀的学生,高考在区里都排在千名以后了。”岳碧岑说。但是她的作品设计理念都很新颖,多次在国内设计大赛中获奖。

  一流的学生是“熏”出来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教授认为,一流的学生必须拥有国际化视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很强的自主研学能力,这需要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和正确的教学方法来培养他们。

  以东大为例,建筑学院一直是业内的翘楚,2012年的学科排名中仅次于清华大学。目前,东大建筑学院拥有3名院士,两名长江学者、1名全国杰出青年、36名教授,有一批国内顶级专家教授任教。此外,学校还与世界上30多所院校,尤其是以建筑学闻名的英国建筑联盟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学分得到各大名校的认可,学生的各种交流活动也十分频繁。

  东大建筑学院师生比相当高——1∶7。从一年级开始,专业课都是小组课,每个小组12人,安排教授、助教各一人。

  东大建筑学院本科是五年制,从四年级开始,实行“教授工作室”教学方法,学生、老师开始双向选择。教授工作室实际上有点类似私塾,教授们手把手的教学生,经常和学生一起听讲座,一起讨论学习。

  因为每个科目都有好几位老师,每个老师的特点和主攻方向不同,这就给了学生很大选择余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每位老师带的学生不能超过15人。

  王建国教授介绍说,教授工作室是学习国外的做法,师生都能各尽所长,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教与学互动,真题假做或真题真做。

  被哈佛录取的徐振欢很喜欢这种学习氛围,每天都去教授教研室学习看书,和硕士、博士们一起讨论,教授每周有两天专门指导他们修改作品,双方每次交流至少半小时。

  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来说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他们不能随大流进行教学,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是独立设题授课,与同学双向选择,所以必须注意自己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不欢迎,他的课就很少有人选,连续两次就有可能被院长诫勉谈话。

  王建国教授坦言,鉴于国情现状,学校还没有优胜劣汰的机制。

九斤老太 发表评论于
前一段时间大学改回老名字时,中央不让把男工改回中央大学,只好改为东南大学(也是老名,但不响亮)以致搞浑了,其实他们想不透中央大学,代替不了党中央
NY七嘴八舌 发表评论于
美国大学的建筑学系现在根本招不够人,建筑系毕业生这几年就业状况是几乎所有专业里最糟糕的,很多建筑设计师都要来中国某生,想一想,全世界70%的高层吊塔在中国!!
没头没脑 发表评论于
叙利亚的阿萨德也是留美的,也独裁的很。这些子弟回去后也有可能比其父辈更加心狠手辣。
sandysou 发表评论于
习近平的女儿也是哈佛啦,什么民主,自由都没进到脑子里。也没有一下到他老爸一丁点。白去。浪费钱财。还是共产党的洗脑比哈佛厉害。
XO酱黄瓜 发表评论于
一流的学生是“熏”出来的。一流的“大裤衩子”也是“熏”出来的。
selang2 发表评论于
another reason is that this major is in bad demand in the US, one of the worst majors after graduate
expertofdeduction 发表评论于
看了他们这些履历,进哈佛也应该。有钱有背景无才能的都能进,他们这几个至少有些个人小心得
哈佛妈妈。燕 发表评论于
很高兴看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教学理念,可恭可贺!
laborlaw 发表评论于
哈弗难进的是本科, 研究生院难进的是MBA, 法律和医学院。 自费的硕士很容易。
Triger8888 发表评论于
太污蔑南工了。考试平平能进南工?
且含空格 发表评论于
进哈佛光荣啊,民主的灯塔.
已经存在很多次 发表评论于
以前南工建筑系很难进。不但高考成绩超高,还要加考美术。现在不清楚,但也不容易吧。没和建筑系的直接打过交道。 但是当初大一和生医系(本硕连读和建筑高考要求差不多)同上数分课时,自尊特受打击。 真正的感受到人的智商是有差别的, 尽管我们都是从其他各系挑出来的(一般系上高数课)
cisa 发表评论于
MIT 建筑系 主任 也是 东南建筑毕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