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大学同学谈傅苹:故事永远只属于那些有故事的人(图)

大学同学谈傅苹:故事永远只属于那些有故事的人

文章来源: 滋兰斋主人 于 2013-01-31 16:11:2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信息时代,每天要在媒体上读到一些故事,成功人士的事迹催人奋进;偶一的失败让人叹息,但教训也能值得人借鉴。更多的时候,那些人和那些人的故事是我们绝对陌生的,自然也就没有任何可评判的了。一旦读到熟悉的人的陌生故事,情形就不一样了。     今天,在我们为了迎接大学毕业三十周年而建立的QQ群中,得知了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没有消息了的一位女同学的消息,这位同学的“事迹”或者说“故事”这些天已经成了媒体的热点。而且那故事是从“福布斯中文网”上用双语发布的呢(点击这里来看看)。

  这是一个在我们大学同学中年龄算是偏小却故事不断的同学,四年的时间里故事多多。从1982年大学毕业之后但一直没有了消息,如今,一下了成了名人,成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团队中的人物了,而且那篇题为“从劳改犯到高科技企业家”的文章,还是从“福布斯中文网”上翻译转载过来的呢。真让人吃惊!而读了网友们的评论,更吃惊,也就不得不说一说了。

  在群上,我们同学就在努力地搜寻记忆。30年,毕竟还不是太久远,大家还能记得许多的事情。

  “在南京劳改队里度过了十年。她在那里接受思想改造,忍饥挨饿,饱受折磨,惨遭轮奸,被迫在工厂里当了一名童工,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都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文革不过是十年。当年的中国,再黑暗,还不至于将一个女孩关到牢中十年,去做童工的。再说,我们那些同学都是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考取大学的,不要说是在在劳改营中度过了十年,就是曾经被派出所抓过关过的,“政审”就过不了关,怎么有可能被大学录取?就算是侥幸进了大学,四年的时间里,以彼人的性格,也不会不向同学们展示那一段“历史”的。可我们中文系的同学中没有一人,甚至是当年录取我们进校,后来又做了我们的年级辅导员的老师也从没听说过有此事。故事。

  “童工”一说,倒还是有些另一种可信的。我们那些人在那个时候是没有什么“童工”的概念的。当年能找到一份“童工”去做,算是有关系有后门的人了,我们普通人家的子女是连“童工”也做不到的。还是故事。

  “在毕业前几个月,傅苹发表了一篇毕业论文,讨论中国农村溺杀女婴的现象,引起了全国新闻界的关注。但她也因此入狱,被判劳教。”我们同学在群里互相问了,没有任何人知道在那个时候有过那么一篇文章——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能写些东西的,这是事实,但文学性的小说多,偏又不及另一位高我们半级的范小青同学。更不曾听说当年我们的同学中有哪一位因为文章而被劳教了的。因为我们的同学全是江苏的,没有一个外地人,如果哪一位因为文章而出了事,至少是会有人知道的。可没有一个人知道有此事,甚至三十年同学聚会五六次之多,没有人知道此人在何处。又是故事。

  那文章用不着细读,就可看出问题来,“劳改”与“劳教”,我不知道在英语中是不是有什么区别——我甚至不知道在英语中是不是有这两个词汇。“劳教”怎么会有十年之久的?故事啊!

  “在美国开始了她的新生活,当时她独自一人,身无分文,只会说3个英文单词”,那就更是故事了。当年我们中文系1978级两个班,这个人的英语水平算是高的,在快班。就我这个高考英语只考了4分(我们1978年高考英语不算分数,只好将精力集中在算分数的科目上去了),大学里只能在慢班的笨人,也不至少只有四五个单词啊。还是故事。

  讲惯了故事的人,有时会连一些真实的事情和经历也弄不清了呢。这位同学2012年“在接受中新社记者访问时说,1977年她在苏州大学学习中文(点击这里查看原文)”,我们这明明是1978年入学的,是在1978年的10下旬才上学的,就连高我们一届的1977级学生,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也是在1978年的3月才入学的,她怎么会跑到1977年去?那时她不还在“做童工”吗?

  我们的这位同学现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还发达了,这是事实,不是故事。我估计。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暴发户续家谱”,那一年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还曾以此作为材料的呢。现在看来,有些暴发户还会“编”家谱,走的是与老暴发户们不一样的路数,是先将自己往最低处损,以显得自己“奋斗”的光彩!

  由此,再回过头来看许多的事迹,许多事迹的评论,冒出一个词“起哄”。至少我知道,在这个人的故事及评论中是有不少不了解情况而起哄的。

  突然想到一句话,“牛皮不怕大,就怕当场炸”。故事,永远只属于那些有故事的人。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29)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宗庆后三弟全家美籍负责在美资产 杜建英小儿生父存疑
特朗普:他是我任命的最差劲的官员之一 这个“蠢货”
美媒猛批:中国人想通了,如今美国人却不懂了
美企CEO偷情在演唱会被拍 发文道歉 呼吁尊重隐私
CSGO Zeus不雅影片延烧! 传当事女大生遭惩处后坠楼

24小时讨论排行

18亿美元的隐秘信托,宗馥莉如何用110万就击穿了?
安吉丽娜朱莉的19岁亲生女亮相,被曝已和恋人同居
遗产争夺扑朔迷离 宗馥莉被要求说明百万美元下落
美国加州州长跳脚:特朗普想把未来拱手交给中国!
冰箱上安摄像头:宗馥莉有被害妄想吗?
王室密谈录音疑流出!哈里求和条件曝光:要弃梅根了?
爱泼斯坦门,成了特朗普的大麻烦
马克龙泽连斯基通话,更多幻影战机将进入俄乌战场
美媒曝猛料:特朗普给爱泼斯坦写过粗俗的生日贺信
美国国务院大裁员伤筋动骨,亚太策略恐沦为空谈
纽约CEO跟女高管相拥听演唱会,上大屏幕后忙躲闪
宗馥莉:上岸第一剑,先斩老父亲
黄仁勋急了!英伟达H20解禁,却已挡不住“中国芯”
特朗普起诉默多克和新闻集团 索赔百亿美元
官媒:链博会境外展商美国最多 脱钩走不远!
特朗普心生一计,欧洲人头都大了...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大学同学谈傅苹:故事永远只属于那些有故事的人

滋兰斋主人 2013-01-31 16:11:21

信息时代,每天要在媒体上读到一些故事,成功人士的事迹催人奋进;偶一的失败让人叹息,但教训也能值得人借鉴。更多的时候,那些人和那些人的故事是我们绝对陌生的,自然也就没有任何可评判的了。一旦读到熟悉的人的陌生故事,情形就不一样了。     今天,在我们为了迎接大学毕业三十周年而建立的QQ群中,得知了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没有消息了的一位女同学的消息,这位同学的“事迹”或者说“故事”这些天已经成了媒体的热点。而且那故事是从“福布斯中文网”上用双语发布的呢(点击这里来看看)。

  这是一个在我们大学同学中年龄算是偏小却故事不断的同学,四年的时间里故事多多。从1982年大学毕业之后但一直没有了消息,如今,一下了成了名人,成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团队中的人物了,而且那篇题为“从劳改犯到高科技企业家”的文章,还是从“福布斯中文网”上翻译转载过来的呢。真让人吃惊!而读了网友们的评论,更吃惊,也就不得不说一说了。

  在群上,我们同学就在努力地搜寻记忆。30年,毕竟还不是太久远,大家还能记得许多的事情。

  “在南京劳改队里度过了十年。她在那里接受思想改造,忍饥挨饿,饱受折磨,惨遭轮奸,被迫在工厂里当了一名童工,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都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文革不过是十年。当年的中国,再黑暗,还不至于将一个女孩关到牢中十年,去做童工的。再说,我们那些同学都是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考取大学的,不要说是在在劳改营中度过了十年,就是曾经被派出所抓过关过的,“政审”就过不了关,怎么有可能被大学录取?就算是侥幸进了大学,四年的时间里,以彼人的性格,也不会不向同学们展示那一段“历史”的。可我们中文系的同学中没有一人,甚至是当年录取我们进校,后来又做了我们的年级辅导员的老师也从没听说过有此事。故事。

  “童工”一说,倒还是有些另一种可信的。我们那些人在那个时候是没有什么“童工”的概念的。当年能找到一份“童工”去做,算是有关系有后门的人了,我们普通人家的子女是连“童工”也做不到的。还是故事。

  “在毕业前几个月,傅苹发表了一篇毕业论文,讨论中国农村溺杀女婴的现象,引起了全国新闻界的关注。但她也因此入狱,被判劳教。”我们同学在群里互相问了,没有任何人知道在那个时候有过那么一篇文章——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能写些东西的,这是事实,但文学性的小说多,偏又不及另一位高我们半级的范小青同学。更不曾听说当年我们的同学中有哪一位因为文章而被劳教了的。因为我们的同学全是江苏的,没有一个外地人,如果哪一位因为文章而出了事,至少是会有人知道的。可没有一个人知道有此事,甚至三十年同学聚会五六次之多,没有人知道此人在何处。又是故事。

  那文章用不着细读,就可看出问题来,“劳改”与“劳教”,我不知道在英语中是不是有什么区别——我甚至不知道在英语中是不是有这两个词汇。“劳教”怎么会有十年之久的?故事啊!

  “在美国开始了她的新生活,当时她独自一人,身无分文,只会说3个英文单词”,那就更是故事了。当年我们中文系1978级两个班,这个人的英语水平算是高的,在快班。就我这个高考英语只考了4分(我们1978年高考英语不算分数,只好将精力集中在算分数的科目上去了),大学里只能在慢班的笨人,也不至少只有四五个单词啊。还是故事。

  讲惯了故事的人,有时会连一些真实的事情和经历也弄不清了呢。这位同学2012年“在接受中新社记者访问时说,1977年她在苏州大学学习中文(点击这里查看原文)”,我们这明明是1978年入学的,是在1978年的10下旬才上学的,就连高我们一届的1977级学生,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也是在1978年的3月才入学的,她怎么会跑到1977年去?那时她不还在“做童工”吗?

  我们的这位同学现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还发达了,这是事实,不是故事。我估计。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暴发户续家谱”,那一年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还曾以此作为材料的呢。现在看来,有些暴发户还会“编”家谱,走的是与老暴发户们不一样的路数,是先将自己往最低处损,以显得自己“奋斗”的光彩!

  由此,再回过头来看许多的事迹,许多事迹的评论,冒出一个词“起哄”。至少我知道,在这个人的故事及评论中是有不少不了解情况而起哄的。

  突然想到一句话,“牛皮不怕大,就怕当场炸”。故事,永远只属于那些有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