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富二代平民成长史:赚外面的钱比赚父亲的钱容易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美国富二代平民成长史:赚外面的钱比赚父亲的钱容易

时间:2013-01-10   来源:和讯博客

每个国家都有富人,每个国家的富人大多都有自己的子女,然而因国情的不同,因生活习惯不同,也导致了富二代的不同待遇。看着电视上那些富二代显现自家的跑车豪宅,再比较一下我这个富二代朋友。或许我只能说,家家都有个不同的教育方法。

豪爸有一个从小玩到大的死党,前年死党结婚了。他居然娶了老板的女儿米娅,一个绝对的美国女富二代。去年回婆婆家的时候,时间匆忙,只是略微的点点头,算是认识了一下。圣诞节因为长假期,有了充足的时间,便和死党一家相约一起玩了几天。

我原以为这么富有家庭长大的女孩,必定是名校毕业,家中也是应有尽有,豪宅名车自然不在话下。上次见到她的时候,我还真是没有太多的印象。按着地址,我们找到了死党的家。他们居住在一个环境很优雅,豪爸说这是一个高档住宅区,安全设施和环境一集学区都很好。

在美国买房子主要是买一个好的环境,社会治安好,学区好,房价就自然贵。一般下层社会的人好像约好的一样,打架斗殴的都不会去条件好的地方,即使只隔一条街,他们也互不干涉,房价也明显的差了好几个零。我初到这里,觉得富二代住这种地方,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纽约州的房子和纽约市还是不同的,大大小小参差不齐,与我所居住的加州也很不同。加州的房子一个区域的房价大多差的不多,房子的大小也差不了太多。他们那里却是大大小小,很是明显。米娅和死党的家,一眼看上去也没有很大,和我婆婆家的面积并没有相差很远。因为那里房子便宜,我感觉豪爸的亲戚朋友家家都是大房子,相对我们住加州而言。

那天是圣诞节之后的第二天,我们进屋的时候,米娅热情的和我们打了招呼就让死党招呼我们,她说她还需要工作,晚点请我们吃饭。我知道她是帮她父亲打工的,很是好奇怎么假期还要工作?说说米娅的父亲吧,他是白手起家,从一家卖酒的小店到卖酒的大型超市,一直发展到开到全世界各地都有连锁店,还有了自己的公司,自己的工厂。若说很富有,当然不能和玩金融玩电脑的比较。但是和年薪百万的高级白领比,我想她确实算的上是一个富二代。

米娅忙完了工作,一边做饭,一边陪着我聊天。她说,从小到大她从未有过特殊的感觉。父亲从她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大型超市,她小时候却一次也没有去过。当我问她毕业于什么学校的时候,提到了私立学校。她却笑着说,读书一直读的都是公立学校,父亲从来没有想过送她去私立或者名校。她自己成绩也不是特别的好,大专毕业后就开始自己找工作,之后帮父亲打理生意。

米娅很健谈,看我听得认真,反倒勾起了她的聊天欲望。她说,小时候希望有一套滑雪的用具,父亲却说要成绩考到A+才能买给她。她至今记得那一年看到圣诞礼物不是滑雪工具时的失望。同时她还说,不过我努力了,父亲也没有错。她悄悄的告诉我,她的第一套滑雪工具,是她自己偷偷打工赚来的。赚外面的钱比赚父亲的钱容易。

谈到了对我们下一代的教育,米娅反倒觉得父亲对她的严厉是必须的。她也对她的四个孩子管教的很严,她不喜欢放养的教育方式,所以她选择在家工作,便于管教子女。以前她没有帮父亲打工,这些年感觉父亲老了,需要一个人来帮助他,她才去父亲的公司打工。职位自然是很重要的领导部门。

但是,她的房子她的生活一切来源都是她和老公自己赚下来的,父亲并没有帮助过一分一毫。她为自己有这个能力感到很自豪。她的兄弟姐妹都在外地工作,没有人帮父亲打理生意。在她的话语中,似乎拿了父亲的钱反而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了。因为她一直强调都是靠她自己建立起这个家。

美国人的晚餐即使在节日上也就是那几道菜,内容多,品种简单。我们的主餐是熏烤的火腿,外加一些蔬菜色拉,鸡翅以及不能缺少的各式调味酱,当然还有红酒。不是他们小气,而是我一直感觉美国人无论贫富都是只有这么几道菜。

米娅的四个孩子上的都是公立的学校,她有一台性价比较高的房车,适合全家出游的时候使用。平常她会开一台很普通的福特,死党反而有一台不错的跑车。米娅说自己用不着,男人嘛,汽车就是第二个老婆,她更愿意让老公自己选择。我问她,有贷款吗?她说,那当然,房子和车子都有贷款,不然哪有钱买?她还很奇怪的问我,难道你们不用贷款吗?我说我们也是用贷款的。我们相对一笑。

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之前就知道她的富二代背景,也看到过他父亲的公司。却很难和眼前的这个平凡的女人联系在一起。以前就听说过比尔盖茨会把自己大部分的资金捐献出去,不会留给子女们挥霍。难道美国富人的教育观点都是这样的吗?这次我算是学到了知识,孩子还是要自力更生的好!

彼得·巴菲特



彼得·巴菲特

彼得·巴菲特是何许人?很多中国人可能不知道。不过,说起他的父亲“股神”沃伦·巴菲特,恐怕没几个人不知道。在2011年《福布斯》财富排行榜上,沃伦·巴菲特以500亿美元的净资产名列全球第三位。

有这样一位父亲,彼得本应是顶级“富二代”,但他却抛出了“美国没有富二代”的言论。他没有继承父亲衣钵成为华尔街金童,而是选择用音乐谱出自己的人生乐章。他是美国知名音乐人,曾获得过代表电视界最高荣誉的“艾美奖”;奥斯卡最佳影片《与狼共舞》的 “火舞”配乐就出自他的手笔。

为了音乐,他曾经穷困潦倒、欠下一屁股债,为了资金问题还在老巴菲特那儿碰过好几次钉子,但现在对于彼得来说,最让他高兴的事情也许就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见到沃伦·巴菲特时会问他:“您是彼得·巴菲特的父亲吗?”

“股神”巴菲特之子彼得·巴菲特:为音乐曾押房子换贷款

彼得在美国中西部的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长大。他对美国印第安土著的生活和文化尤其感兴趣。在他的音乐里,印第安风格的吟唱、鼓点、舞蹈都成为了重要元素。

彼得表示,自己对音乐的热爱持续了如此之久,甚至自己都不太记得到底是何时迷上音乐的了。“当我刚刚学会走路时,我就会走到钢琴旁边敲击那些琴键了,相当于从那时开始我就开始弹钢琴了。”6岁时他开始学钢琴。回忆起幼年学钢琴的日子时,他说道,“我小时候学钢琴,因为进步太快,换了4个老师,但与此同时我的钢琴技艺也进步神速。”

五六岁时,他学会了弹奏《胜利之歌》。后来,如果心情不好,他就降调弹奏《胜利之歌》。“回想起来,我就觉得惊讶,我当时就已经会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了。”最后,彼得选择音乐为自己的事业。

小时候没有车接车送,长大自己还房贷

虽然父亲从未给过自己和哥哥姐姐大额支票,但他依然是彼得选择音乐之路的坚强后盾。当年,彼得告知父母打算投身音乐事业时,老巴菲特对他说:“你知道吗,你和我其实在做同一件事情。音乐是你的画布,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我的画布,我每天都在自己的画布上面画上几笔。”

上世纪70年代,彼得获得了祖父赠予的遗产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600份股票,市值9万美元。如果这股票留到现在,市值将达到5000万美元。可是,彼得早就卖掉这些股票,一共换了50万美元,把钱用在音乐上了,他说,“我更希望能好好生活而不只是拥有一堆钞票。”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在名校斯坦福大学只念了三个学期便决定休学,用这笔钱作为本金开始打造音乐梦。

因为有个巨富老爸,人们自然认为彼得的人生起点很高,没有谋生压力。对此,彼得回应说:“小时候我走路上学,没有车接车送。离开大学后,我开始独立生活,不仅要负担音乐工作室的开销,还有房贷的压力。”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自己的音乐事业,彼得曾在美国好几个城市“飘”过。在旧金山,他在MTV、有线新闻网(CNN)和可口可乐公司都打过工。他租住在一间公寓里,最初只能得到录制几秒钟广告歌的工作。他第一次作曲是为当地一家电视台配乐,他将100美元稿费装在镜框里挂在墙上,以此鼓励自己坚持奋斗。

最艰难时家人曾担心他吃不起面包

后来,他与密尔沃基的一家唱片公司签约。1989年,他在该市贷款购买了一套四居室房子。这套房子与父亲的巨额财富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但他并没有寻求过父亲的出资帮助,因为他在创业早期开口向父亲借“创业资金”时就已经多次碰过钉子了。

1999年,彼得决定不再参加商业性音乐制作工作,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他喜爱的纯粹音乐中去。

这段时间也许是刚过不惑之年的彼得经济状况最艰难的时期,收入非常不固定,却有一大堆的账单等着支付。“我时不时会收到一些3000、1000或1万美元的稿酬。但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收入什么时候会来,家人开始担心我们会不会连面包都吃不起了。”

彼得表示,自己有个富豪老爸的好处也许在于,自己可以直接进入一个财富和权力的圈子,有时候还可以蹭蹭父亲的专机。“如果人们是冲着我是沃伦·巴菲特的儿子而跑来听我说话,我会不太高兴,但还是会接着讲下去!”

曾经,为了挽救他的一部音乐剧《魂》,彼得需要凑到300万美金的巨资,他只好咬紧牙根将自己的房子拿去抵押了,还厚着脸皮向个人和企业寻求赞助。彼得回忆说,他和妻子珍妮弗做梦都担心自己还不起房子的抵押金。

彼得在一次采访中表示,“父亲在我特别需要钱去做事业的情况下也是会支持我的。”事实上,老巴菲特并非是一个子儿都不给,而是选择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支持儿子的事业。彼得说,“在(为音乐剧筹款)这件事情上,父亲让我先自己去筹款,剩下的10%或许他可以负责。他这样的处理方式,让我体验到了他对我的爱和尊重他给了我自己去获得成功的机会。”最后,老巴菲特确实也向陷入窘境的小儿子伸出了援手,给他提供了30万美元的抵押款。

从未质疑过父亲对待遗产的方式

2006年6月25日,沃伦·巴菲特宣布向5个慈善基金会捐出其财富的85%,约合375亿美元。这是当时美国和世界历史上最大一笔慈善捐款。

对于父亲的“裸捐”,彼得表示,自己从未质疑过父亲那种对待遗产的方式,“我知道他对此的态度很严肃,我也知道他是对的。”

在“裸捐”的同时,巴菲特留给每个孩子10亿美金,不过这笔巨款并非供子女随意使用,而是注入慈善基金会中,鼓励子女投身慈善事业。近年来,彼得夫妇将大部分精力贡献给了自己名下的慈善基金会,开始像父亲一样热衷于慈善。

彼得的双胞胎女儿都是售货员

2011年3月,彼得撰写的自传《做你自己》在中国出版。《做你自己》详细记录了彼得·巴菲特的成长经历,并多次提到父亲对他人生的深刻影响。用彼得的话说,有个“股神”父亲当然很幸运,但最幸运的是从他那里学到了一套处世哲学人生得靠自己打造。

彼得表示,这么多年来父亲的生活其实没有太大的改变。“我小时候父亲并不那么知名,我20岁左右时父亲的财富积累才被世界津津乐道,但父亲从来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至今父亲还生活在我从小长大的房子里,没有任何围墙。他80岁了,仍然每天自己开车,如果你有一天晚上正巧走进我家,可能跟我8岁时见到的场景一模一样:父亲吃着三明治、炸土豆片,穿着睡衣坐在同一把椅子里,并没有什么特别。”

父亲是一股始终如一的力量

现在,老巴菲特仍然和妻子苏珊住在奥马哈城的那套把三个孩子抚养成人的房子里,每天的闲暇时间主要用来阅读和探望亲朋好友。“每次我回过头时,总会觉得这真是老天的恩赐我笃定老爸会一直在那里,如果我要跟他讨论什么事情从来不会感觉被打断;我笃定地知道他不会有一天喝得醉醺醺的回家,也不会做一些我无法理解的事。他是一股始终如一的力量。”彼得说,重要的不是拥有几栋房子,而是有爱他和支持他的父母。

在彼得心里,他从未想过要继承父亲的财富,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能成功,就能自豪地说,“这是我的事业”。对于自己的子女,彼得也延续了父亲的教育方法,“我的双胞胎女儿已经三十多岁了,她俩在旧金山的零售店里做售货员,自食其力,也过得非常快乐。”

活出自己人生的国外富二代:迪兰·劳伦

时间:2013-01-10   来源:和讯博客   分享到:





拉尔夫·劳伦

著名时装设计师拉尔夫·劳伦之女迪兰·劳伦

拒用自己名字命名香水

迪兰·劳伦是美国著名时装设计师拉尔夫·劳伦唯一的女儿,出生于1974年5月。拉尔夫·劳伦共有二子一女,但只有大儿子在自己的时尚帝国里负责市场推广工作,小儿子是一名电影制片人,女儿则选择了开连锁高级糖果店。

6岁时的一部电影让她对糖果念念不忘

迪兰将自己的6岁生日称为“我所度过的最难忘的生日派对,那时候我还在上幼儿园,邀请了所有的朋友来参加,那天我父母在家里给我们放了电影,还搞了一个小小的时装秀,就像到了迪斯尼乐园一样快乐。”父母给迪兰放的电影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从此之后,迪兰就对糖果念念不忘。

现在每天还至少跑7英里

16岁那年,父亲征求迪兰的意见,想以她的名字命名自己设计的新款女用香水,但遭到了迪兰的果断拒绝。迪兰这么告诉父亲说:“有朝一日,我要用我的名字来为我自己的事业命名。”原本迪兰在大学里选择的专业是艺术史,毕业后打算进入父亲的公司,但出于对糖果的热爱,她又改变了主意。

从杜克大学毕业5年后,迪兰发现,糖果也可以当成奢侈品来卖,“那些喜欢逛公园大道的狂热者们会到父亲的高级时装店里花巨款购买山羊绒毛衣,一定也会愿意到我的高级糖果店里买可以嚼的糖果熊”。她用这一理念成功地说服了父亲,得到了他赞助的创业资金。为了建立糖果帝国,迪兰还特地前往欧洲游学,到城市和乡村搜集糖果的历史。

2001年,迪兰在曼哈顿开了一家1400平方米的糖果店“迪兰糖果吧”,售卖高级软糖、棒棒糖和巧克力。这是全世界最大的糖果店,开张后很受欢迎,很快,她又在美国的其他城市开了4家分店。

拉尔夫·劳伦喜欢鼓励女儿“顺从自己的内心”行事,但女儿创业之初拉尔夫也操心地给了不少建议。迪兰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回忆说,父亲当时建议把整个糖果店装修成一种怀旧的风格,可是自己并不认同,坚持使用了鲜艳的色彩和现代的装饰。后来的事实证明,迪兰的决定没有错。2008年,糖果店的盈利已经达到了2000万美元。

迪兰从小就在学校里担任班长,而且还是个体育狂人,曾是排球和网球校队的队长。据她自己说,现在每天还至少跑7英里。虽然已经结婚成家,她也是个充满童心的大女孩,在她位于曼哈顿上城东区的豪华公寓里,到处都摆设着彩虹色的织物和超过1000座兔子雕像。

遗传了父亲时尚细胞的迪兰除了是糖果店老板,还是“潮女郎”,2007年曾被美国杂志评选为25名最有品位的纽约客之一。她的身影曾登上了《人物》和《纽约时报星期天特刊》等报刊的封面。

父亲为她专门设计完美婚纱

今年7月,迪兰与40岁的基金经理人保罗·阿鲁伊特在纽约喜结连理,拉尔夫·劳伦亲自为他的“掌上明珠”设计了嫁衣。“我必须制作得比以前任何一次都好”,在女儿大婚前,拉尔夫·劳伦对著名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说,“当我可以为我的家人,特别是为我唯一的美丽的女儿做些什么时,我只想给她一些她珍爱的、无与伦比的礼物,我想让她觉得好极了。”据说,为了设计出这款完美的婚纱,拉尔夫·劳伦还特地请教了著名的“婚纱女王”王薇薇 ,他对女儿的疼爱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自己的成功,迪兰不无得意,她说:“我们家的每个人都从事着与艺术相关的工作,而且还都有着市场敏感性。”

活出自己人生的国外富二代:萨姆·布兰森

时间:2013-01-10   来源:和讯博客   分享到:



萨姆·布兰森



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

英国维京集团总裁理查德·布兰森之子萨姆·布兰森:

从花花公子到环保达人

萨姆·布兰森,英国维珍集团总裁理查德·布兰森之子。老布兰森是亿万富翁,他缔造的“维珍帝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公司之一,是英国目前最大的民营企业,总资产超过70亿美元。

老布兰森的两个孩子25岁的儿子萨姆和29岁的女儿奥利,将会得到数十亿美元遗产。而作为老布兰森唯一的儿子,至少有10多亿美元在等着萨姆。

萨姆很得父亲的疼爱。如果是儿子的生日,再重要的约会老布兰森都会推掉。由于自己的家世,萨姆记得,连威廉和哈里王子都参加了自己21岁生日的派对。

想开夜总会,当过模特

老布兰森一直希望儿子能继承自己的事业,但萨姆在20岁之前就像个扶不起的阿斗,不爱学习不爱坐办公室,曾被称为花花公子。

大学毕业前,萨姆曾试图说服父母让他从寄宿学校退学,去开一家夜总会,但没有成功。原本萨姆在威斯敏斯特大学选修的是医学管理专业,一个月后他决定退学转而学习烹饪,很快他又放弃了烹饪,飞到洛杉矶参加了3个月的吉他课程,此后他又报名爵士舞课程,但又以“技术要求太高”为由放弃。2004年,萨姆当上了模特,日薪1000英镑。

北极探险改变人生

3年前,老布兰森决定帮助儿子一把。他带着儿子到加拿大的北极圈内走了一趟,让他见识见识全球变暖的效应。“真正改变我人生的其实是接下来的那次独自探险。我自己一个人在北极待了三个半月,曾经6次遭遇北极熊。在北极,除非你保持警觉,否则就是杀机四伏。”回到英国之后,萨姆果然变了。

现在,萨姆自己开了一家电影制片公司,与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合作,致力于气候变化题材的影片和电视节目的制作。他还表示,要让自己的制片公司独立于维珍帝国之外。“虽然创业资金确实是家里人借给我的,但我的目标就是公司一旦盈利就把这笔钱给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