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德国人令人难忘的细节 这句话中国人一辈子都不会说

德国人令人难忘的细节 这句话中国人一辈子都不会说

文章来源: 凯迪 于 2012-08-13 11:14:1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我接触的都是德国的普通打工仔,他们可能是为了赚一份比国内丰厚的工资,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凭本分和良心对待每天的工作。

德国人以严谨著称。我有幸在一个德国锅炉工程公司项目部工作了七年多,耳濡目染,捕捉到一些难忘的细节。

知道与不知道

和德国人一起开会、谈话,听到“I don’t know”(我不知道)和“I’ll have to check”(我要先查一下)之类的话频率甚高。说完后,德国人总是掏出一个小笔记本,工工整整地把你的问题抄下来。

对于一个进度很紧的工程项目,这样的回答是最揪心的,中方的工程人员巴不得老外对每个问题都能立即拍板,偏偏“老德”却要“研究研究”。

德国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说不知道或“I’ll have to check”呢?一种是问题已经超出他的专业知识范围了,或者是问题涉及到他们分包给第三方完成的工作,或者要套用特定的计算软件对问题进行分析才能得到结果(如分析受力等),德国人会说自己不知道,然后打电话回欧洲去问。

另一种是属于动脑筋和通过简单计算能得出答案的问题,但不属于该工程师的部门责任范围,或者他认为自己不应该自作主张替别人拿主意的,德国人多数会说自己不知道。

材料替代是锅炉工程中经常面临的问题,比如,合同里规定要用美标或德标钢材,现场出现短缺,要用便于采购的国产材料替代,在进度压力下,德国人的技术确认成了卡节骨眼儿的事儿。一双双热切的黑眼睛投射在一个焦点上,巴不得那大鼻子下面的嘴唇吐出“OK”来,可偏偏老德却不紧不慢地说“I don’t know”。

老德的“I don’t know”一说完,中国人就气不打一处来,有人骂德国人无能,有人甚至质问,难道我们中国人花这么多外汇雇外国人来做现场指导,就为了听这样的话吗?

过了两天,德国人已经把意见整整齐齐地写好,对于国产替换材料,有国产材料和原设计材料的牌号对照,屈服点和抗拉强度的对比,谨慎的德国人总是通过增加截面厚度和加强焊接强度等方式,来降低替换材料时材料差异带来的风险。

德国人并非不知道中国人期望他去说OK,并非不知道施工进度的压力,但是,他们仍旧能冷静地说出他们的意见,不屈服于现实的压力,这就是他们的思想独立与严谨。老实说,这些“不知道”要比投领导所好、不经调查就拍脑袋说出来的“知道”和“没问题”踏实得多了。

小政府大公民

每逢开周会,一到下午6点还开不完,罗伯丝先生就会瞄一下手表,然后说:“I have to report to my government now.”(我要向我的政府汇报了)。

对于德国人,家里的太太就是政府,她管他的衣食住行。

那么,真正的政府对于普通的德国人来说是管些什么的呢?

几次去德国出差,让我深深体会到德国“小政府,大公民”的特点。地铁站台没人检票,商场不用存包,街道上看不到拖着长扫帚的清洁工,却干干净净。马路上没有汽车喇叭的尖叫,火车站朴素的砖墙上,很少看到少年们涂鸦的发泄。

有一次,我去德国同事家做客,发现他家门把上挂着一块牌子——“今天轮到我家打扫公共卫生”。原来,在德国市镇的小区里,打扫公共地段的任务,就是用这样的吊牌,一家一户地传递下去。

德国的马路可不像中国城市里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地有交警指挥交通,马路大多数是两车道,一些马路连红绿灯也没有,行人过斑马线,有绝对优先权,这种优先权是完全靠驾车人和行人各自守法自律来保证的。

德国人开车很守规矩,无论开的是奔驰宝马,还是大众,只要前面有斑马线,司机就会提前减速。有一次,我在斯图加特市结束工作,启程回国,从旅馆拖着一个行李箱出来,要穿过窄窄的斑马线到对面的S-Bahn轻轨站。沉重的行李箱在斑马线上翻倒了,我也被拖得失去重心,跌坐在地上。说时迟,那时快,一辆白色的宝马车稳稳地在斑马线外刹住了,我捡回一条小命。车主钻出车外,对我又是摇头,又是耸肩。从他的身体语言,我明白到他也受了一场惊。这条斑马线划在马路弯道过去一点的地方,虽然没有形成视觉盲区,但并不容易在远处看清楚,如果不是他那刻板的提前减速,那肯定就是一场血光之灾。

无论富贫

德国人工作中不苟言笑,对陌生人,他们很少“自来熟”,要呆上两三个月,招呼才慢慢变得随和起来。有些德国同事7年下来,称呼我时还总是一丝不苟地加上Mrs。

在德国,他们下班后都赶紧回家,类似东方国家里男人因为应酬客户而半夜归家的事情,很少发生。

那到了中国呢?他们会入乡随俗吗?会。但是德国人是完全没有功利目的的。大家可以吃饭喝酒,但第二天,事情该怎么样,还得怎么样。

有一次,某位领导要晚上请德国人吃饭,通知是中午时来的,时间很紧,大部分德国人都婉拒了,理由是没有足够的时间跟“政府”请假,有的人则以没有时间回家洗澡换衣服为理由。

我只好向他们解释,为了中德双方的友谊,请你们还是尽量来赴宴吧。最后,晚宴还是以冷场告终,只有德方项目经理和工地经理“顾全大局”赴宴,其他德国人都心安理得地回家。

我听过很多国人指责德国人高傲冷淡,我只能说,他们自己同胞之间,也都是相交淡如水,很少像中国人这样你来我往。

锅炉进入调试阶段了,要进行连续10天的蒸汽冲管,利用高压蒸汽将残留在锅炉管道内的杂物和氧化物冲干净。黄昏时候,我走在机组旁边的水泥路上。按照安全规范,蒸汽吹管出口有消音器,消音器周围都属于隔离区域,以免蒸汽烫伤。

离开隔离区域约50米的地方,有一座保安岗亭,保安员忠实地守在岗亭里。我看到德国人卢格西先生慢慢地走到门跟前,比比划划,好像要说些什么,然后,他把自己头上的保护耳罩摘下来,挂在保安员的耳朵上。

我的眼热了,这个德国人一直就很同情工地上的工人,每次中午,当他看到工人席地而坐吃盒饭的时候,他总是说,瞧,这些人都营养不良!我给他解释,上海的建筑工地可能是国内管理水平最高的,都有临时工棚,有人管伙食。他说:A happy labour is a good labour(一个开心的劳工是好劳工)。他和另外几个德国人总是把穿旧的衣服和劳保用品都洗干净,送给与他们素不相识的工人。

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我接触的都是德国的普通打工仔,他们可能是为了赚一份比国内丰厚的工资,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凭本分和良心对待每天的工作。这,就是德国人,能制造出奔驰和宝马汽车的德国人。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川普终于出手!一纸命令 从根源上铲除“零元购”
非法移民印裔卡车司机在美酿3死 220万人请愿求情
华人妈带娃插队 喊“没有中国就没有你们国家”引争议
全球比特币持有排行:第1名囤62万枚 川普家族列第5…
河北孟村这件事,最“恐怖”3个问题不能不说!




24小时讨论排行

外交事务:中国模式 并不是美国议员说的“只会偷”
川普暗示:未来几天或将美国防部改名为战争部
川普派兵涉种族歧视?遭痛批“专挑非裔市长下手”
川普让“美国变得像中国”?为什么说无法做到
鲁迅的烦恼:最近吃饱了撑的人太多了
川普自爆"手中握有王牌"足以毁灭中国!考虑出访北京
万斯称俄罗斯已做出重大让步,拉夫罗夫:仍有分歧
川普开除联准会理事"创111年来首例"!库克本人回应了
以色列空袭加萨医院导致5名记者丧命,国际发声谴责
日本男子在台北举五星红旗被台当局驱逐出境
还不起学贷,美国年轻人跑路?
没想到...特朗普对韩国提了一个非分要求
普京一句话操弄川普?“取消邮寄投票”惹外界震惊
如何应对以色列?欧洲爆外交内政争端 反以浪潮蔓延
关税战总体检:尘埃落定,川普大获全胜
日本呼吁各国不要参加九三阅兵,中方回应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德国人令人难忘的细节 这句话中国人一辈子都不会说

凯迪 2012-08-13 11:14:11

我接触的都是德国的普通打工仔,他们可能是为了赚一份比国内丰厚的工资,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凭本分和良心对待每天的工作。

德国人以严谨著称。我有幸在一个德国锅炉工程公司项目部工作了七年多,耳濡目染,捕捉到一些难忘的细节。

知道与不知道

和德国人一起开会、谈话,听到“I don’t know”(我不知道)和“I’ll have to check”(我要先查一下)之类的话频率甚高。说完后,德国人总是掏出一个小笔记本,工工整整地把你的问题抄下来。

对于一个进度很紧的工程项目,这样的回答是最揪心的,中方的工程人员巴不得老外对每个问题都能立即拍板,偏偏“老德”却要“研究研究”。

德国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说不知道或“I’ll have to check”呢?一种是问题已经超出他的专业知识范围了,或者是问题涉及到他们分包给第三方完成的工作,或者要套用特定的计算软件对问题进行分析才能得到结果(如分析受力等),德国人会说自己不知道,然后打电话回欧洲去问。

另一种是属于动脑筋和通过简单计算能得出答案的问题,但不属于该工程师的部门责任范围,或者他认为自己不应该自作主张替别人拿主意的,德国人多数会说自己不知道。

材料替代是锅炉工程中经常面临的问题,比如,合同里规定要用美标或德标钢材,现场出现短缺,要用便于采购的国产材料替代,在进度压力下,德国人的技术确认成了卡节骨眼儿的事儿。一双双热切的黑眼睛投射在一个焦点上,巴不得那大鼻子下面的嘴唇吐出“OK”来,可偏偏老德却不紧不慢地说“I don’t know”。

老德的“I don’t know”一说完,中国人就气不打一处来,有人骂德国人无能,有人甚至质问,难道我们中国人花这么多外汇雇外国人来做现场指导,就为了听这样的话吗?

过了两天,德国人已经把意见整整齐齐地写好,对于国产替换材料,有国产材料和原设计材料的牌号对照,屈服点和抗拉强度的对比,谨慎的德国人总是通过增加截面厚度和加强焊接强度等方式,来降低替换材料时材料差异带来的风险。

德国人并非不知道中国人期望他去说OK,并非不知道施工进度的压力,但是,他们仍旧能冷静地说出他们的意见,不屈服于现实的压力,这就是他们的思想独立与严谨。老实说,这些“不知道”要比投领导所好、不经调查就拍脑袋说出来的“知道”和“没问题”踏实得多了。

小政府大公民

每逢开周会,一到下午6点还开不完,罗伯丝先生就会瞄一下手表,然后说:“I have to report to my government now.”(我要向我的政府汇报了)。

对于德国人,家里的太太就是政府,她管他的衣食住行。

那么,真正的政府对于普通的德国人来说是管些什么的呢?

几次去德国出差,让我深深体会到德国“小政府,大公民”的特点。地铁站台没人检票,商场不用存包,街道上看不到拖着长扫帚的清洁工,却干干净净。马路上没有汽车喇叭的尖叫,火车站朴素的砖墙上,很少看到少年们涂鸦的发泄。

有一次,我去德国同事家做客,发现他家门把上挂着一块牌子——“今天轮到我家打扫公共卫生”。原来,在德国市镇的小区里,打扫公共地段的任务,就是用这样的吊牌,一家一户地传递下去。

德国的马路可不像中国城市里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地有交警指挥交通,马路大多数是两车道,一些马路连红绿灯也没有,行人过斑马线,有绝对优先权,这种优先权是完全靠驾车人和行人各自守法自律来保证的。

德国人开车很守规矩,无论开的是奔驰宝马,还是大众,只要前面有斑马线,司机就会提前减速。有一次,我在斯图加特市结束工作,启程回国,从旅馆拖着一个行李箱出来,要穿过窄窄的斑马线到对面的S-Bahn轻轨站。沉重的行李箱在斑马线上翻倒了,我也被拖得失去重心,跌坐在地上。说时迟,那时快,一辆白色的宝马车稳稳地在斑马线外刹住了,我捡回一条小命。车主钻出车外,对我又是摇头,又是耸肩。从他的身体语言,我明白到他也受了一场惊。这条斑马线划在马路弯道过去一点的地方,虽然没有形成视觉盲区,但并不容易在远处看清楚,如果不是他那刻板的提前减速,那肯定就是一场血光之灾。

无论富贫

德国人工作中不苟言笑,对陌生人,他们很少“自来熟”,要呆上两三个月,招呼才慢慢变得随和起来。有些德国同事7年下来,称呼我时还总是一丝不苟地加上Mrs。

在德国,他们下班后都赶紧回家,类似东方国家里男人因为应酬客户而半夜归家的事情,很少发生。

那到了中国呢?他们会入乡随俗吗?会。但是德国人是完全没有功利目的的。大家可以吃饭喝酒,但第二天,事情该怎么样,还得怎么样。

有一次,某位领导要晚上请德国人吃饭,通知是中午时来的,时间很紧,大部分德国人都婉拒了,理由是没有足够的时间跟“政府”请假,有的人则以没有时间回家洗澡换衣服为理由。

我只好向他们解释,为了中德双方的友谊,请你们还是尽量来赴宴吧。最后,晚宴还是以冷场告终,只有德方项目经理和工地经理“顾全大局”赴宴,其他德国人都心安理得地回家。

我听过很多国人指责德国人高傲冷淡,我只能说,他们自己同胞之间,也都是相交淡如水,很少像中国人这样你来我往。

锅炉进入调试阶段了,要进行连续10天的蒸汽冲管,利用高压蒸汽将残留在锅炉管道内的杂物和氧化物冲干净。黄昏时候,我走在机组旁边的水泥路上。按照安全规范,蒸汽吹管出口有消音器,消音器周围都属于隔离区域,以免蒸汽烫伤。

离开隔离区域约50米的地方,有一座保安岗亭,保安员忠实地守在岗亭里。我看到德国人卢格西先生慢慢地走到门跟前,比比划划,好像要说些什么,然后,他把自己头上的保护耳罩摘下来,挂在保安员的耳朵上。

我的眼热了,这个德国人一直就很同情工地上的工人,每次中午,当他看到工人席地而坐吃盒饭的时候,他总是说,瞧,这些人都营养不良!我给他解释,上海的建筑工地可能是国内管理水平最高的,都有临时工棚,有人管伙食。他说:A happy labour is a good labour(一个开心的劳工是好劳工)。他和另外几个德国人总是把穿旧的衣服和劳保用品都洗干净,送给与他们素不相识的工人。

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我接触的都是德国的普通打工仔,他们可能是为了赚一份比国内丰厚的工资,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凭本分和良心对待每天的工作。这,就是德国人,能制造出奔驰和宝马汽车的德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