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温政府即将届满,在继承改革开放30余年公认成绩的同时,中共十八大后即将接任的习近平李克强等新一届政府还将接手一个社会矛盾丛生亟待大变革的局面。事实上,胡温体制下最后一次两会召开之前,伴随着对邓小平南巡讲话20周年的重新反思,遍及中国学界、官方喉舌、公共舆论的声音都将“改革”炒高到另一个历史上的“沸点”。
与一度声势煊赫的重庆模式相呼应左派力量重拾舆论大棒,重炮轰击在30年改革中崛起的新权贵既得利益集团及西方普世价值的擂鼓手,而既得利益集团从30年改革中不断壮大获取社会资源的垄断地位反过来又将这种优势不断凝固,压制底层群体的自由空间,结果招致社会不公平蔓延危机四伏,中国似乎陷入“改革的陷阱”。于是,在此复杂背景下,“改革”成为此次两会间断难回避的议题,包括汪洋、薄熙来等政治明星也都将其视为亮相外界时的重要话题。多次以改革派面貌示人的温家宝更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70次提改革,不过香港媒体评论称,与30年前启动的改革复杂得多,此次改革是重新调整利益分配格局,既要“解决权贵资本主义集团垄断的弊端,但又要避免运动式‘唱红打黑’、罔顾法律‘程序正义’,关键还是进入法治的市场化轨道。”
3月18日即将出版的《亚洲周刊》刊文称,2012年的两会,是本届人大和政协的最后一次大会,距离中共十八大还有半年。对这特殊意义下召开的两会,中国百姓期待值更大,世界媒体关注度更强。本次两会,改革成了主题词。抓住机遇,续写春天故事,将主要由中共新一届领导层执笔。当下中国,对三十年改革的反思热潮正在兴起,继续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深化改革的基础更加坚实。
文章认为,今日中国,面临新的发展瓶颈。改革,从“浅水滩”摸著石头过河,渐次走进“深水区”,然而一些既得利益集团权力与资本勾结,不再想往前走了,陶醉于摸石头了。更有一些极左派不满改革带来的变化,指责改革者是“卖国势力”,令国有企业破产、国有银行廉价外卖、全面复辟资本主义。
不少代表都认为政治改革很难期望胡温能在最后关头抛出大幅度的动作,而是寄望于下届由习近平及李克强领导的新政府,可以从体制创新著手,解决权贵资本主义集团垄断的弊端,但又要避免运动式“唱红打黑”、罔顾法律“程序正义”,关键还是进入法治的市场化轨道。也就是说,既要反极右,也要反极左。
中国陷入转型陷阱
《亚洲周刊》报道认为,30余年的改革不断的破局立新直到而今已入深水区,再也无法摸石头过河,而既得利益集团却占据社会资源的垄断地位,法治不张,社会不公,贪腐横行,招致了左派和自由派的力量的不满,因此身处转型“陷阱”中国“改革”在左右派的夹击中已迫在眉睫。
文章称,1978年至今的改革,始终挑战既定格局。但改革必定会招惹是非,难以十全十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公平正义的焦虑,路径锁定的忧叹,不公正不阳光不和谐不稳定的问题,道德层面上的缺陷也愈加严重。原因就在于一些改革偏离了航道,只照顾少数人利益,权家通赢、赢家通吃,贪腐没有遏制,社会充斥不公平,贫富差距严重,政府信用降到最低,一边是集各种资源于一身的上层结构,一边是一无所有的下层结构。
这上层是权力与市场、资本的结合,资源集聚速度加快。
失衡的力量就难以取得均衡动力,未来就难以避免社会动荡和社会变革。中国制度改革的鸿沟,正是既得利益群体一次次拒绝“制度革新”而屡失机会,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是所有重大问题的症结所在。文章引述不久前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社会进步研究报告》指“今天体制改革已经陷入困境,可以说是个不争的事实。近些年来,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基本被搁置,尤其是体制改革被束之高阁”。
清华大学学者郭于华、孙立平都认为,中国目前所遭遇的是“转型陷阱”,即被变革转型催生出的新型力量开始定型,成为这个过程中的既得利益集团,然后要求维持现状,要求社会不再往前走了。这种趋势下,资源和机会的集中化就越来越明显,甚至出现资源和机会的垄断。体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上,就是社会结构中下层的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机会变得越来越少,比如就业、受教育、升迁、改善生活水准等各方面的改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这是资源集中和垄断在普通人生活层面突出的反映。当今很多人有同感,社会很沉闷,社会活力下降,发展步伐越来越沉重,乃至出现非常强的要求维持现状的状况。由于权利独大,权力要自保,社会转型转不下去了。原本应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不能推进,不仅停滞,甚至在某些层面上还出现倒退现象。
社会贪腐权贵资本的成长也引发了左派力量的不满。2011年左派发起了对“改革成绩”一轮又一轮攻击,2012年伊始由马宾、李成瑞、张宏良、孔庆东等极左民粹派发起的《关于恢复宪法“惩办卖国贼”条款的建议》签名活动,获全国十多万人联署,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直指当下“卖国贼”鼓吹普世价值,将中国全盘西化,战略产业、战略资源沦入外国敌手,要求严惩这些“卖国的汉奸”。
他们痛斥,今日中国在各领域中出现严重复辟倒退:走资派在经济上狠挖社会主义基石,打著改革开放之名,推行资产阶级私有制,国有企业破产荡业,在引进外资的口号下,大量低价卖给国内新权贵和外国资本,外资控制国民经济关键部门,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被大量廉价外卖,形成了中国的新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全面恢复,劳动人民从国家主人又跌到社会最底层。当下政治上鼓吹为西方剥削阶级服务的所谓普世价值,妄图将中国全盘西化;在对外经济活动方面出现许多令人不齿的卖国行为,众多战略产业与战略资源沦入敌手,国家领土和领海被肆意占领;在文化方面贩卖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依靠外部反动势力,窃取大部分宣传媒体,散布汉奸言论,要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对这些卖国行为的汉奸,极有必要彻底惩办。
中共改革声音不断 步履维艰
其实中共党内对改革从来没有完全“失声”,尤其是温家宝此前在多个场合强调推动包括政治体制在内的全方位改革曾一度鼓舞人心但终究寥落收场没有下文。不过借邓小平南巡20年中共喉舌迭番在改革议题上释放积极进取的声音,两会代表的讨论已然引发另一个热潮。
对于备受关注的政改议题,全国政协大会发言人赵启正在两会前夕表示,“政治体制改革要深思熟虑、征求各方面意见之后才能进行”。不过,“十二五”规划提出收入分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等,被视为“深化改革的战略宣言”。
国两会温度最高的议案提案,都是深化改革的思考和探究,深化改革的部分入口已经定夺。中南海表明,即将推进的深化改革,包括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价格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政府改革等。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上对深化改革作了概要阐述:当下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是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推进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等改革,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由此可见,中国开始的深化改革重点大都属社会改革内容,也是当下社会失公的主要纠结所在。
此外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接受采访时亦提及改革话题,称现在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利益格局的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市场经济在广东充分发育,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也产生新的利益格局和不同的利益取向。要深化改革,解决利益格局对改革的影响,党和政府部门要首先从自己身上开刀,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对执政党和政府的影响。
事实上在两会召开前,中共喉舌便已经在释放改革讨论的讯号。2月20日,中共喉舌新华社发表长文指出,20年来,伴随著对社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转变,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得到加强。文章强调,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2月23日,中共喉舌《人民日报》发表“深化改革认识论之一”的《宁要微词不要危机》,认为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再次高举倡导改革的大旗,令人眼睛一亮。
但是,改革由于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举步维艰,单是长期为人所诟病的“铁老大”铁道部,面对强烈的改革呼声包括要求“政企分家”等,都难以实现。日前,曾为中国早期市场改革提出建议的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布报告,认为中国急需深层次改革,目标直指国有央企。
《亚洲周刊》文章称,显然,无论是新华社、《人民日报》还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出的有关深化改革的相同舆论,不会是自选动作,而是中南海的共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人大开幕式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近七十次提到“改革”,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百姓认知改革是否务实,是从个人生活和工作的遭际对社会是否公平作评价的。百姓对改革的关注,大多集中在削弱、破解、填平而最终铲除由身份、户籍、教育、就业等带来的一系列社会不公平上。推进改革,要对可能遭遇的坚冰和反弹作准备。深化改革的挑战不会比改革开放之初轻松。避开深化改革的险滩急流,尽量降低改革成本,唯有依靠法治保障。在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中南海首次使用“顶层设计”一词:“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其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明确提出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但在随后的时间里,并没有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将于3月中落幕的全国两会,有望形成深化体制改革的社会共识,致力突破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推进改革顶层设计与落实而走出“历史转型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