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去世后韩寒对全班宣布 以后世上写文章我第2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钱钟书去世后韩寒对全班宣布 以后世上写文章我第2 南方周末

[adinfo]



松江二中校门口的韩寒,他曾是这里最出名的差生。成名多年之后,正在经历风波的韩寒似乎又回到了当年:他需要更努力更艰难地证明自己。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在很长时间里韩寒被视作两面:写作上的令人惊喜和传统意义上的坏榜样。新概念作文获奖、《三重门》出版,都难以改变这一点。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韩寒从未承认,在随性和天才的姿态背后,以差生形象出场的他承受过巨大落寞与压力。十余年来韩寒努力证明自己:2000年《三重门》出版;2008年介入公共意见空间。挖掘两个成名点前的经历可以发现:说服更多的人,同时引发更多质疑批评——这似是“差生”韩寒难以改变的人生戏码。

《三重门》的结尾像是韩寒对自己的预言:故事的主角林雨翔走出校门,“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退学走出校园的那一刻,作为一个以仅有的方式一直努力证明自己的差生韩寒,“不会承认,但他一定是那样的心情”。

出道逾十年,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但如果回到十多年前的起点,韩寒的出场更像是一个笑话。

1998年9月份,秋季开学的那天,如果你在上海松江二中的校园里头,刚好路过高一(7)班,就有机会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又黑又瘦、头发蓬乱的高一新生站起来,轮到他向全班作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韩寒。韩是韩寒的韩,寒是韩寒的寒。”底下笑成一团。接着,他又郑重其事地说:“从今往后,松江二中写文章的,我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

教室里一片欢腾,笑声中有嘲弄的味道。

他的确不像个“写文章的”。来自金山区的少年韩寒,晒得黝黑,像刚从难民营走出来,他入学是以体育特招生的身份,这意味着在这所知名重点中学,韩寒的“地位”相当地不高;这也意味着一整个夏天,他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跟着田径队在炎炎烈日下一圈一圈地跑。

听到韩寒自我介绍的时候,新同桌陆乐,还有隔两排远的沈宏伟也都笑起来,他们不清楚这小子凭什么这么狂;那时候是三好学生的陆乐回忆:“一般来说体育特招生成绩都不会好,谁相信他会写‘作文’?”

但接下来沈宏伟和陆乐很快就相信了,在短暂的同校时间里韩寒迅速证明了自己。但如今,沈宏伟、陆乐,以及当年那些同样被信服的同学们发现,韩寒再一次需要向更多的人证明自己——十多年时间中,韩寒一直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但至今似乎仍未完成。一夜之间,韩寒就像又回到了那个笑话一般的起点。

会写作文,也是会写作文的差生

1998-1999年秋季学期开始了,在陆乐的观察里,这个体育生的懒和不听话很快就露出马脚,他除了上语文课,其他课程几乎从不听讲。他在书桌上码了一大堆书,砌成一道墙来遮挡老师的视线,自己在底下看一些稀奇古怪的书,一本接一本。不看书的时候他就不停地写东西,晚自习的时候他也在不停地写,作业也不做。这看起来完全是人们在学校里经常看到的不听话的差生。

但晚上回到宿舍,他经常和同学聊起某某作家的某某作品,这是他情绪最高昂的时候,他对睡在对面铺的沈宏伟说:“全世界用汉语写字的人里头,钱锺书是第一,我是第三。”那时候的沈宏伟听得一脸茫然:“钱锺书是谁?”

开学后不久,几次测验考试的成绩很快就下来了,韩寒毫无意外地考得一塌糊涂。可是看起来韩寒并不在乎,只是继续沉到那堆民国作品和历史古籍中。“他的性格总是慢悠悠,不着急,无所谓。后来因为在宿舍不讲卫生连累大家被扣分,有同学建议要把他赶出去,他也不生气,还是乐呵呵。”沈宏伟说。在韩寒的推荐下,他也开始翻《围城》。

金山少年的优点是认真的时候一手字写得非常漂亮,语文老师戴金娜把班级的黑板报交给他去写。同班同学潘超安也是寄宿生,有时韩寒课后或周末写黑板报的时候他也在教室里。他发现别人是抄黑板报,而韩寒却是真的“写”黑板报——手上什么东西也没有,想到什么随手就写上去,居然也是一篇很棒的文章——如果不去理会那些错别字的话。

陆乐也发现,韩寒会写文章并非吹牛,有时候韩寒把一些刚刚写好的文章直接拿给他看,文字妙趣横生,看得他乐不可支。

这种急智和文才其实很早以前就显露出来了,只是刚到松江二中的时候无人知晓。初中时候韩寒刚进罗星中学,写的第一篇作文《我》就被当时的语文老师彭令凤赞赏不已。彭令凤如今已经退休,住在上海市区,她在电话里头说,在教学生涯里从来没见过这么早熟的学生。“初中开始写作文风就很老练、诙谐,而且他看问题的角度跟同龄人完全不同。”彭令凤发现,闭卷考试的时候其他学生花半小时才能写好的作文,韩寒通常十分钟就写好了,而且接题就做,下笔成文,基本上不做改动。

写作才能几乎是少年韩寒身上唯一值得一提的“亮点”,他的初中三年实际上过得并不愉快,更多时候他的少年生涯是作为“差生”被其他人见证着——上课走神,不守纪律,不交作业,生活邋遢,有时候甚至连作业本都能不翼而飞。如今老师们自然不再说他“坏话”,但是实际上有一段时间,作为一种惩罚,少年韩寒被老师单独拎出来,一个人坐在讲台边上,背后是整个班众目睽睽的目光。

韩的父亲韩仁均为了照顾他读书,把家从亭林镇搬到了离初中较近的朱泾镇,他母亲每天在朱泾和亭林之间挤公交车来回奔波。

这对父子有十分亲昵的一面,在一张老照片里,儿子捏着父亲的脸,两人笑得脸上只剩两排白牙。从初中开始,由于学业的问题,韩寒和家人的关系逐渐显露出紧张的一面,有一次因为韩寒没交作业,韩仁均被老师喊到办公室,父亲对着儿子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坏孩子的舞台在萌芽

1998年是赵长天到《萌芽》杂志社任主编第三年,那时候杂志社还没搬到现在巨鹿路这个别致的小院落里。

赵长天清癯,说话的时候喜欢伸出细长的五指,有老式文人的有条不紊,但1998年做这个主编其实焦虑不堪,时常要低声下气地四处找上海的大企业要钱。

当时他在寻找一个机会,要把这本文学杂志拖出泥潭。巅峰时期《萌芽》的发行量是30万份,而到了1995年赵长天接手的时候,只剩下1万份。所有文学杂志都会对那段时期记忆深刻,“全民经商了,作家都下海了”,《萌芽》剩下的读者都是一些已经进入中年的铁杆读者。

那年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刚开始热播;四通利方摇身变成新浪网,网易搜狐开始崛起,网络时代隐约在望;作家李敬泽跟朋友在北京聚到一起,商量的还是怎么推出一批“70后”作家,最后作者登出来的照片都是女孩们的艺术照,眼看着严肃的文学活动变成了选秀。对文学杂志来说,这是那个年代的基本背景。

赵长天开始大力改造这份杂志,刊发了大量的纪实作品,甚至在这本文学杂志上登足球明星范志毅的大块头文章。但是杂志始终没有大的起色。

1997年,赵长天和他的同仁开始新的努力——要寻找一批年轻的创作者。一开始找中学教师推荐,收到的都是当时学校里的“优秀作文”,内容千篇一律,毫无朝气,赵长天决定由《萌芽》自己来找,李其纲提议举办一个面向学生的作文大赛,声势要大,要获得高校的支持。赵长天和李其纲一起拜访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常务副校长王铁仙,找到了复旦大学人文学院的陈思和,很快谈妥了上海本地的这两家高校。

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的追念活动上,赵长天见到了陈伯吹的儿子,当时的北大校长陈佳洱,聊起了筹划中的“新概念作文大赛”,陈佳洱当即表示北大要全力支持。后来在南京,在谢晋的电影《鸦片战争》剧本讨论会上,赵长天又遇到了南京大学副校长董健,董健也表态支持。

到了1998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已经有了眉目,但彼时没有人可以预见这项赛事的未来。那一批后来成为80后作家领军人物的孩子们还淹没在人海当中。

被邀请来当评委的作家叶兆言当时心头始终悬着一个疑问,“这个事情靠不靠谱?当时我、铁凝和方方其实心里都在担心,很可能办这么一届就黄了。”当时的赛事总干事李其纲甚至做好了心理准备,最后很可能一篇像样的稿件也找不到。

80后这代人那时候看起来极为平庸,“好孩子”中规中矩,死气沉沉,“坏孩子”染了头发,忙着学“古惑仔”,报刊上开始用“垮掉的一代”这样的外来词汇形容成年人对他们的担忧。

灰头土脸与招人喜爱

赵长天、李其纲在大江南北的高校四处奔行的时候,那个又黑又瘦的少年韩寒还在二中的操场上一圈圈跑步,课上课下一刻不停地读老师们都没读过的“怪书”,写一些民国腔调的文章。

松江二中的宿舍生涯让“问题少年”韩寒有机会更放肆地看书和写作——起码不用像在老家,考砸了的时候,他在前面逃跑,韩仁均在后面追,邻居在后头拉。

宿舍是两室一厅,报到当天,沈宏伟在宿舍里第一次见到韩寒。那时候韩的母亲帮他整理床铺,像所有不厌其烦的母亲一样絮絮叨叨地交待学习和生活,韩寒在一边默不作声。

后来在《那些人那些事》里面,韩寒提到了对松江二中寄宿生活的无比神往。对别的孩子来说可能面临着生活的不适,对韩寒来说倒更像是一种自由和解脱。

在一份韩寒向韩仁均索要的书单里,可以看到,那个年纪的韩寒已经在翻阅绝大多数成年人不会去看的书,书单上包括《榆下说书》《西溪丛语》《分世余话》《东坡志林》《芦浦笔记》……韩寒准备了一个小本子,专门用来摘抄读到的各种段落,经常刻意用到文章里头炫耀学识。

寄宿生活起码有一点与少年韩寒的期待相符,松江二中这个学校在当时的确有着很多内地学校不及的开明气氛,这是一所诞生于1904年的老学校,初次到这里参观的人会以为走进了一个古香古色的大学,图书馆的外墙是条纹细腻的红砖,校门出人意料的是一座始建于千年前的古城门。

松江二中的老师们组织学生开办文学社、戏剧社、诗歌社,当时的文学社指导老师是邱剑云。他如今年纪已经很大,退而不休,时常还在学校帮忙,戴顶圆帽,头发贴着脑门,说话沉稳,是一位敦厚的长者。和记者见面时,他站在松江二中那个古城门做的校门下,像是民国人物穿越而来。

和同学们一开始看到的那个学习糟糕的体育生韩寒完全不同,1998年邱剑云第一次读到高一新生韩寒的文章,看到的是那个成熟老练的睿智少年。前一个韩寒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后一个韩寒才华横溢招人喜爱。

韩寒进松江二中不久,买了一本邱剑云写的新书,三天后他读完那40多万字,对人说:“这本书还可以,将来我会比邱老师写得好。”这话后来传到邱剑云的耳朵里,他感到十分高兴,锐气十足的少年在那个时代已经不多见了。

当时进入文学社并不容易,整个学校社员只有24名,需要先自己报名,再经班级语文老师推荐,最后参加考试,通过之后再由邱剑云亲笔写通知吸纳入社。

韩寒由于功课成绩严重不平衡,并没有获得老师推荐,他自己又去找到了邱剑云要求参加,邱剑云最终答应韩寒来参加考试,之后给了他一个“特殊编外社员”的身份。

韩寒给文学社写了不少文章,现在找得到的有两篇,一篇是《戏说老鼠》,一篇是《三轮车》,后来都被邱剑云收录到一本二中学生优秀作文集锦里,书名叫《山阴道上》,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少年韩寒对钱锺书的崇拜在这两篇文章里到处可见,《三轮车》开篇第一句就是“我有个和钱锺书先生一样的毛病”。《戏说老鼠》里面则学着钱锺书吊了很多书袋,引用了《诗经》、《三国志》、《史记》、《挥尘新谈》……这两篇文章也深得高一(7)班班主任、语文老师戴金娜的赞赏,她给的评语是:“老练辛辣”、“见微知著”。

当时的韩寒还去参加了诗歌社的课程,指导老师是吕玉萍。她对韩寒的才华印象极深,有一次诗歌课上大家写诗,韩寒很快写了一首,横着读意思庄重,竖着读却是恶搞。

1998年12月的一天晚上,教室的电视机里播放《新闻联播》,一则消息说钱锺书去世了,正在教室里晚自习的韩寒突然激动地站起来,走到电视前,他盯着电视机良久,转身对班上的同学说,以后这个世界上写文章,我就是第二了,排他前头就剩个李敖。

这一次,教室里没人笑。

无可救药和孤注一掷

这个口无遮拦,自以为是的“差生”很快就在校园里出名了,会长跑,会写文章,还能在联欢会上唱歌,性格极为随和,说话妙语不断,他赢得了很多同学的崇拜。

有一次在食堂,韩寒指着碗里的饭跟同班同学说:“就吃饭这个事情,我马上就能写出5000字。”和开学时候大家一阵哄堂大笑不同,这次同学们毫不怀疑。

除了写文章,韩寒在所有科目上的表现都是极为糟糕。邱剑云不时听到其他老师议论起韩寒:很多卷子他不做,只是在空白处对卷子本身作一番让人哭笑不得的点评,甚至连语文试卷也不好好做,数一数差不多赚够60分就停笔了。

邱剑云曾经在文章里用六个字形容了那时候的少年韩寒:才气、狂气、勇气。他特别强调了勇气——“为了写作,放弃了数理化,不求走遍天下,只顾驰骋笔下。”

听起来十分潇洒,但放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一团乱麻。韩仁均越来越多地被学校喊去松江,他乘坐一辆公共汽车,又转乘另一辆公共汽车,只是为了到学校听老师对韩寒的批评,然后又匆匆赶回金山。

有一次韩仁均请了假,花了一个下午赶往学校,发现仅仅是因为韩寒一条毛巾没挂好,导致宿舍被扣了分。韩仁均怒火中烧,抓住韩寒一顿暴打。

“差生”韩寒在当时给家人带来的更多是无尽的压力,在朋友和邻居那里抬不起头来,家里有个上课不听讲,考试不做题的“小流氓”从来不是件风光的事。

韩寒的生活更是随心随性。沈杰是当时的寝室长,十几年后说起韩寒依然大摇其头,那时候宿舍卫生评比扣分都是扣在韩寒身上。沈宏伟冬天打水回宿舍,用半壶水夜里泡脚,剩半壶第二天刷牙,第二天一早经常发现水壶里的水一滴不剩,然后韩寒就会嬉皮笑脸地站出来承认是他喝了。

只有一件写作能让韩寒专心致志。十多年后的今天,再说起韩寒,他的同学们对细节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有一幕场景出现在他们共同描述的回忆里,就是在教室一角,那个永远都在埋头看书埋头写作的少年。

松江二中的教学楼是三座上世纪前半叶的建筑,每座楼都有一个门洞。高一(7)班的门口有个走廊,陆乐发现,有一段时间韩寒经常坐在那里发呆,背靠廊柱,从那个位置望出去刚好是高一、高二、高三三座教学楼的三重门洞。后来,韩寒向死党们秘密宣布,他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

十三年后,陆乐、沈杰、沈宏伟、潘超安有的成了城管,有的成了电信职员,有的成了医生,他们偶尔还在一起踢球,但人生轨迹已经截然不同。他们在各自办公室的电脑前,在手机上,看到了韩寒“代笔门”事件。在互联网上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们已经很清楚答案,因为他们是《三重门》这本书写作的见证者。

韩寒每写完一部分,就把稿纸递给陆乐,陆乐看完又传给周围的同学,有时候韩寒还在宿舍里得意洋洋地念给沈宏伟、沈杰一干人等听。这是一个关于“林雨翔”的故事,里面处处有韩寒和这帮死党们生活的痕迹。小说里提到一个词“尿崩”的英文翻译,陆乐还记得这是当时他们一群少年课下无聊中探讨的话题。

陆乐有时候也翻看韩寒的“小本子”,里面记满了各种书名、段子、英语和拉丁文,陆乐相信这些内容后来都被用到了《三重门》里。对陆乐来说,《三重门》从来不是突然冒出来的,韩寒也不是横空出世的天才,他只是普通的高中生,所有人在用功准备考试的时候,他永远在勤奋地看闲书和勤奋地写东西,一刻不停。

后来人们为那个写《三重门》的韩寒感到惊奇,并没有留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每一个年轻人汇聚的校园里都会有类似的“才子”传奇,他们是痴迷文学的少年,写一手同学间四处传阅的好文章,有的“迷途知返”之后“全面发展”考进大学,有的转舵无力被时代的浪潮淹没。一个偏才少年首先面临的是压力,而非人所艳羡的名望。一本小说除了满足创作的愉悦感,在当时实际上无法兑换成任何东西。

韩寒的朋友们知道:这个传统意义上无可救药、给家庭带来无穷压力的差生,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证明自己。只是在当时,韩寒的证明方式显得绝望、疯狂、孤注一掷。

韩寒埋头写到后来,上课时老师们不再点他名,也不干涉他。“有一时间实际上已经放弃劝他了。”潘超安说。

“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时间进入1999年,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萌芽》杂志的努力有了结果,新概念作文大赛终于办了起来。初赛收到了四千多份稿件,这个参赛数跟现在比十分寒碜,但却已经足以打破当时所有组织者和评委心头的担忧。

十多年后人们再讨论这届作文比赛时常会忘了,那一届的少男少女们拿出的作品,并不仅仅是韩寒的《求医》和《书店》,还包括陈佳勇的《来自沈庄的报告》、刘嘉俊的《物理班》、宋静茹的《孩子》和一个初二女生丁妍的《东京爱情故事》等,这些作品很长时间里在学生间争相传阅和模仿。而评委对80后释放出来的创作能量表示难以置信,王蒙当时激动地说:“我们可以就此搁笔了。”

但是在运作上,这届大赛尚处在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新概念作文大赛工作委员会总干事李其纲回忆,整个大赛只在《新民晚报》作了点宣传,外地学生能不能知道这个比赛完全靠运气。虽然杂志社给各个外地的中学寄去海报,但事实上很多海报就一直躺在学校的收发室里了。由于宣传乏力,这个比赛的初赛收到的稿件大部分来自上海。

当时河南一个高三女学生、后来获得一等奖的王越就是在自习时偷看《中国青年报》,读到了一篇关于赛事的报道才去报了名。从报名,到获奖,再到保送南开,当时简直是一系列意外。“第一届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比赛,谁会把宝押在上面?”王越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但对已经“无可救药”的韩寒来说,这几乎就是他孤注一掷的押宝。

但意外是,身处上海的韩寒并没有收到复赛通知。

1999年,3月28日上午,大赛的评选在上海青松城大酒店举行。所有工委和评委坐在一个大房间里评阅稿件,在场的作家包括:王蒙、铁凝、方方、叶兆言、叶辛,大学教授包括:时任南京大学副校长董健,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中文系曹文轩,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等人。

在确定一二等奖名单后,叶兆言发现韩寒没来考试,他提议是否通知韩寒前来补考。据叶兆言、方方、赵长天、程郁缀等人回忆,在场的所有作家和教授一致表示同意。

等韩寒赶到考场的时候,他被安排在一个单独的房间补考。那是一个标准间客房,正中间摆两张床,床的对面摆一个电视柜和一张书桌。韩寒就在书桌上应考。

李其纲受评委们委托负责出题,他把一张纸放进水杯里,随后离开。而另一位编辑林青则奉副主编桂未明之命给韩寒监考。

韩寒面前的杯子里,一团纸缓缓展开。“我想到的是人性,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他拿起笔写下了第一句。

现在人们很难说清楚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给了韩寒机会,还是韩寒成就了这项赛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二者轨迹交叉的时候,一个正在低谷,一个默默无闻。而如果没有后来的韩寒,自然也就没有后来人们对他的一切热捧、抨击、崇拜和质疑。但当时他几乎失去了这个机会。

在那个房间里,少年韩寒纹丝不动地写了一个多小时,既没喝水,也没上厕所。林青将房门关好,坐在房间里盯着韩寒,一个多小时也纹丝不动。林青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回忆,整个过程中韩寒只说了一句话:“老师我写好了”,然后离开房间,林青就起身将试卷卷好交给了桂未明。

再后来发生的事情已经广为人知,这篇《杯中窥人》流传甚广,偏科少年韩寒引起媒体关注,随后一年,《三重门》出版,韩寒七门功课挂科,最终不得不退学。

沈宏伟如今越来越觉得《三重门》的结尾是韩寒对自己的预言,故事的主角林雨翔走出校门,“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退学走出校园的那一刻,“韩寒不会承认,但他一定是那样的心情。”

2000年《三重门》的出版并没有让“差生”韩寒证明自己,反而让他在学校里面临着更大压力。以前在课堂上互不干涉的老师开始不断出言讥讽:“出了名就不用听课了”,同龄人之间实际上也互不服气,文学社社员的一篇批评文章里写道:“大家都知道韩寒这样发展下去绝对成不了钱锺书,甚至当个自由撰稿人或当个报刊编辑都存在许多困难……”

当那个差生韩寒走出松江二中的时候,内心动荡,性格倔强,他对抗成人世界的态度更像是要确信自己的道路。对未来实际上他一无所知,当他从郊区走进城市,他第一次紧张地坐上飞机,他不知道电梯按向下的箭头是要让电梯向下走,还是乘客要向下。

在松江二中巍峨的校门背后是一个少年的世界。此后他的所有荣耀都奠基于此。他离开的时候,难称愉快的少年生涯从此结束,而后来巨大的辉煌与争议还远未来临。
wbd001 发表评论于
说韩寒剽窃了,那么剽窃谁的了?请原创者站出来!或者劳驾方和方们给大家指出来!
说韩寒代笔了,那么谁是执笔人?请动笔之人出来认领那2千万又追加的2千万!或者方和方粉指名道姓说出个人来。 什么,什么,韩寒他爸?哈哈!

方,我说你不是你吗亲生的,让你吗出来证明你是她亲生的。如何? 哈哈哈!
gaming 发表评论于
天涯围观强帖:深度解析“韩寒挑战方舟子”一战究竟谁赢了?

******tianya***/publicforum/content/free/1/2366245.shtml

lanxf126 发表评论于
你有多少人喜欢,就有多少人想黑你,在中国就是这样,从来如此。
所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会毁自己人的民族。
sanmudashu 发表评论于
看来,爱恩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应该是曹长青代笔的了!!!
d5710 发表评论于

很奇怪啊, 网上倒H呼声这么高, 最了解他的他的母校和老师不出来挺他. 说明了什
么?
2010的冬天 发表评论于
韩寒的情况不妙啊,被人翻出了一封写给石述思的私信,还截了屏。发现他连遣词造句都很困难。难怪他不敢接受任何关于文字的挑战了。
***bbs.wenxuecity***/origin/710051.html
***bbs.wenxuecity***/origin/710199.html
passby 发表评论于
韩寒是石头,不是金子
-曹长青


最近看到一些评论,导致我想重复一遍我在《讨论韩寒的意义》中反复强调的关键一点:对韩寒的争论,不是观点,是真假。如果他整个人都是一个弥天大谎“撒”出来的,那么他的任何观点,就都没有一丝一毫值得讨论的余地!

我可以理解许多人难以接受韩寒目前被质疑的状态。在严重缺乏英雄和偶像的时空环境下,好不容易出了个叛逆的韩寒,简直就是天上掉下块闪闪发光的金子。他自己更宣称,“我是一块上海大金子。”于是众人惊叹、羡慕、欣赏了十几年。谁能说对一个曾经捧着、呵护着的东西没投入一笔情感?更何况对人呢?

但是,当那层闪闪发亮的外壳忽然被人捅了个洞,无数人看见了里面只是泥土一块,大呼上当的时候,你不能由于感情上不接受,就闭上眼睛,继续观赏刻在自己脑海里的那块似乎依旧发光的东西。在真实面前闭上眼睛,等于有意坑害自己。

我虽然写了好几篇严重质疑韩寒的文章,但为了更进一步确信,也为自己的文章负责,这几天花了些时间,把网上能找到的媒体对韩寒的访谈、他的演讲等九个视频等节目都看了一下:CCTV“对话韩寒”,杨澜专访,何东访谈,跟陈丹青对谈,跟王朔饭局谈话,鲁豫有约访谈,香港书市演讲,厦门大学演讲,新浪网聊天室和网民对谈。

看完这些之后,我已经没有疑问:这是一个因为太大而难以令人置信的谎言;这是一个因为太愚蠢,而令人一眼识破的谎言。它的奇迹在于:在一个拥有全世界最多人口的国家,如此巨大且愚蠢的谎言,居然可以维持13年。

古往今来,“常识、常理”是人们判断一切事情的起点,也是根本点。即使对司法问题,像美国这样的法治国家,也主要靠“案例法”和“常识法”。由12个并无专业法律训练的普通人组成(随机抽样产生)的陪审团来裁决有罪无罪,而法官则更像个 “协调人”,就是极为看重“常识”的表现。

我大致梳理了一下通过这些视频节目而看出的问题,给懒得花功夫去看视频的读者们一个概貌。这些问题用最基本的常理就可以推出韩寒是假作家的结论。

一、对自己的作品“一问三不知”

很多质疑者已经提过,在2000年CCTV“对话韩寒”节目中,韩寒对为什么起了《三重门》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都回答不了;说你们怎么解释都行,最后被问急了,说“我忘了”。当时《三重门》刚出版不久,作者居然这么快就“忘了”!

也在这个节目上,主持人问到,台上的那个来宾女孩是不是像《三重门》中的女主角Susan?韩寒明显不熟悉Susan,但被主持人追问时,韩寒倒是来了一个小机智,说“私下谈”,躲了过去。正常情况下,他对谈论自己书中的女主角,应该有谈情人般的兴致的。

韩寒后来对此解释说,因为这个访谈节目的气氛是敌对的,像批斗会,所以他故意不答。但韩寒所言,完全不是事实。无论是台上的两位学者来宾,还是主持人,都是偏向韩寒的,观众除一位外,也都没有挑战韩寒。哪来的“批斗会”敌对气氛?

退一步,即使韩寒认定那个访谈是“敌对气氛”,那后来在何东、杨澜、陈丹青、王朔,以及“鲁豫有约”等专访和对谈中,他们都是清一色地对韩寒十分友好,完全是朋友随便聊天方式,没提任何挑战他的问题,但在那么温磬的气氛中,韩寒为什么依旧回避了所有关于自己作品的问题?

在何东的访谈中,主持人明显非常欣赏韩寒,并说读过韩寒的主要小说。在他提到韩寒的《长安乱》、谈及书中的人物和情节等,韩寒是一脸茫然,说他对《长安乱》的内容都忘了。天下有这种作家吗,对自己的作品不是不愿意谈,就是忘了,书名、内容等,统统都忘了!可是在作文比赛中,他却能记住一长串古人的名字、作品,还可以用双引号准确地直接引用,甚至默写出一个冷僻的拉丁文。

何东又谈到韩寒的另一部作品《一座城池》,问他到底想表达什么?韩寒躲避说:“我觉得你去问语文老师比较靠谱一点,因为他们的语文老师肯定能回答这个问题。”

在跟王朔那场所谓“对谈”中,韩寒几乎什么都没说,是王朔在自说自话。当王朔提到他读过《三重门》时,韩寒根本不接这个茬,不仅避谈任何自己的作品,整个饭局,除了被问到喜欢什么样的女孩时,说了一句下流的“只要发挥的好,活儿好都可以”之外,任何、任何话都说不出来。不知谁看了,不会被气死。如果观众以前没看出来,以为韩寒的沉默是高仓健式的“酷”,那王朔的东一杆子、西一棒子的闲扯,简直就像被玩了。
在“鲁豫有约”的访谈中,主持人提到《三重门》时,韩寒一如既往地不谈书的内容,更不谈这本书是如何写作以及创作经验等,而是话锋一转,谈这本书加印多少,能赚多少钱,他又可买什么车等等。

对于自己的第二部作品《零下一度》,韩寒也是记不得内容。据2001年他作客新浪网嘉宾聊天室的文字实录,当被问到:“为什么把文集的名字命名为《零下一度》?”韩寒回答说:“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我当初到底是怎么想的,谁知道呢?我也不知道。”

在新浪聊天室,韩寒甚至连自己的“新书”都无法介绍其内容。当网友问:“我们看到在新浪上说,你要简单介绍你的新书,你介绍一下好吗?”韩寒竟回答:“不大好介绍。我也不知道描述什么,好的东西往往是难以形容的……”

韩寒在“鲁豫有约”中,可以准确地记得自己最初拿到的最大一笔稿费是500元,但却提不出是哪篇作品,更不记得到底是在哪家刊物发表的。一个年轻作者,不仅忘掉了发表“处女作”的刊物,甚至连自己作品的名字都不记得!韩寒真是太潇洒了!

在八个访谈等视频中,韩寒更是只字没谈他的获奖作品《杯中窥人》,这个让他扬名文坛的起跳板,好像在他的人生中根本就没有过。《杯中窥人》是韩寒在一小时之内完成的、旁征博引古人、并默写出一个非常冷僻的拉丁文的“得意之作”,但...  查看完整评论
嘀嘀嘀嘀。。。。 发表评论于
为什么就不能宽容一个年轻人的自负与轻狂,难道你年轻的时候就不是这样吗?现在时代不同了,年轻人就喜欢追偶像,你是没有赶上。是不是希望也有一帮粉丝追着你?过去我只认为女人拼命想留住容颜,不惜一切,有些恶心的女演员60了非要与18的小姑娘比嫩。看来此种戏子心态哪里都有。
deepseasquid 发表评论于
大衣哥朱之文接受采访时也挺害羞,细声细气的。开口一曲,那个气场,好像不是假的。那是来自心里的歌声。
方舟子只是稍微认真了一下,使出了三分功力,韩偶像就轰然坍塌了。
微人轻言 发表评论于
当然 所幸的是方的质疑发生在现在, 当事人都还健在, 如果发生在三十年后, 韩寒怕是跳进太平洋都洗不清
微人轻言 发表评论于
方舟子质疑韩寒的根本错误在于: 对于一个完全可以通过调查及走访当事人进行考证的事情, 他用了考古学及想当然的方法加以论证, 这是典型的理论脱离实际, 闭门造车, 如果人们倡导这样的读书和运用知识的话, 我认为年轻人象韩寒学习将会对社会更有利, 至少国家不会浪费那么多教育经费..
wuwu2 发表评论于
别的不知道,只知道我的字比他写的漂亮多了,我都不敢说我的字非常漂亮。我小学就“写”黑板报,不是“抄”,写完真好填满一块黑板,我都不敢说我擅长写作。这年头,真是撑死胆大的。
捏把汗 发表评论于
该受与不该受的屈辱韩寒自少年时期就在承受了, 敬佩他的才华和坚强!!!!!!!!!!!
lianggeren 发表评论于
玩遍天下:真不明白你的思维,韩寒因为年轻所以撕下面具?再说句老实话,韩寒年纪的写作者能写出那样针砭时弊的文章是好事儿,难不成你愿意大家都粉郭敬明?即使你把韩寒涂成黑色,他的粉丝也成不了肘子的粉丝,根本两股道上的人。韩寒并没有说谎,他的水准就在那儿摆着,有人愿意粉他,不能怪他。。。肘子不是也有很多粉丝吗?
passby 发表评论于
南方系还在编“韩寒”的神话

南方系的几家媒体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南都周刊等(还包括相关联的新京报),这些年来在营造韩寒神话的过程中,相当卖力。在此次方韩大战中,他们更是不顾媒体所谓中立的立场,一边倒地发了一篇又一篇挺韩的文章(比如萧翰的那些弱智文章)。

虽然,我们分明已看到随着“韩寒”神话的全面坍塌,所谓“公知”们的光环已是彻底烟消云散,而南方系背着一个沉重的牌坊,不知该何去何从。

  老实说,这么多年来,南方系在媒体领域大都还是扮演着理性的角色,在孔庆东、司马南们无耻攻击南方系的过程中,无数读者、网友也是义愤填膺,为南方系击鼓呐喊。

  但,非常遗憾,甚至令人不齿的是,在打造“韩寒”神话的漫长时间里,南方系所表现出的蒙昧与幼稚,以及这些日子里神话倒下的过程中,他们极力维护,他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旧谎言和编造新谎言的表演,这其中的偏执与混乱,着实让世人惊讶。这集中地展示出了南方系的软肋,其实也或者是他们的本来面目。可能他们真的并不在乎公理、良知的,这些他们常常挂在口边的词语,或者确实是一种幌子。其实,他们也从来不曾正视过常识,要不然就无从理解,他们疯颠一般的偏执。所谓事实与真相,都可以被他们手中的笔任意扭曲与涂抹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孔庆东、司马南们的攻击,或者并非无理。这不知是南方系的悲哀,还是中国社会的悲哀?

  如南方周末近日发的《差生韩寒》,又想通过讲故事的手法,捧起地上那一大堆摔碎的神话残渣,修补及复原他们10多年来一直在编造的魔幻传说。

  虽然,任何一个有点智识的国人,都能看到,他们的这些举动,只能是徒劳。但,南方系有必要如此执着地跳入“韩寒大坑”,去勇猛陪葬吗?这值得我们追问与围观。

  试析《差生韩寒》的主要谎言:

  1、《差》文:但晚上回到宿舍,他经常和同学聊起某某作家的某某作品,这是他情绪最高昂的时候,他对睡在对面铺的沈宏伟说:“全世界用汉语写字的人里头,钱锺书是第一,我是第三。”那时候的沈宏伟听得一脸茫然:“钱锺书是谁?”
  开学后不久,几次测验考试的成绩很快就下来了,韩寒毫无意外地考得一塌糊涂。可是看起来韩寒并不在乎,只是继续沉到那堆民国作品和历史古籍中。“他的性格总是慢悠悠,不着急,无所谓。后来因为在宿舍不讲卫生连累大家被扣分,有同学建议要把他赶出去,他也不生气,还是乐呵呵。”沈宏伟说。在韩寒的推荐下,他也开始翻《围城》。

  析:近些日,网络上翻出的韩家军的各种文章、言论中,韩寒多次表示,其时,他既不屑于也没有看过《围城》的。

  2、、《差》文:少年韩寒对钱锺书的崇拜在这两篇文章里到处可见,《三轮车》开篇第一句就是“我有个和钱锺书先生一样的毛病”。《戏说老鼠》里面则学着钱锺书吊了很多书袋,引用了《诗经》、《三国志》、《史记》、《挥尘新谈》……这两篇文章也深得高一(7)班班主任、语文老师戴金娜的赞赏,她给的评语是:“老练辛辣”、“见微知著”。

  析:这无法解释他的语文考试为什么只能得40几分?

  3、《差》文:在一份韩寒向韩仁均索要的书单里,可以看到,那个年纪的韩寒已经在翻阅绝大多数成年人不会去看的书,书单上包括《榆下说书》《西溪丛语》《分世余话》《东坡志林》《芦浦笔记》……韩寒准备了一个小本子,专门用来摘抄读到的各种段落,经常刻意用到文章里头炫耀学识。

  析:这份在网上被剥了皮的所谓“书单”,竟也了成南方系记者笔下的“证据”?就像,比如我们置疑某个人说谎,某人出来说:“我没有说谎”。然后,记者就写到,“你们看,某人都说了,他没有说谎。因此,他没说谎。”把骗子的新谎言当证据,来证明其旧谎言不是谎言,这就是南方系记者的逻辑。

  4、《差》文:等韩寒赶到考场的时候,他被安排在一个单独的房间补考。那是一个标准间客房,正中间摆两张床,床的对面摆一个电视柜和一张书桌。韩寒就在书桌上应考。

  析:这个场景,韩军团成员口中已经有无数种版本了,网友们已兴奋地观赏了不同的景致。今天,南方系记者在13后年,又增加了更多的细节,或者又是一个版本吧。对此,我就不想多说了。

  结语:最后,我只想问一声,南方系,你们难道不觉得自己的脸上有一些绯红,有一些火辣吗?



sandong 发表评论于
相信韩寒的爹,祝他长命百岁,一路代笔下去。
Laoxiangxyz1 发表评论于
一则消息说钱锺书去世了,正在教室里晚自习的韩寒突然激动地站起来,走到电视前,他盯着电视机良久,转身对班上的同学说,以后这个世界上写文章,我就是第二了,排他前头就剩个李敖。

如果这是真的,我相信韩寒是真天才,虽然听起来狂妄,自大。那阵儿不会想是我爸代笔我老二。

会写文章的,不一定有口才,有辩才。 以前学习好的,都虚荣的说自己没用功,但成绩是真的。
xiaochima 发表评论于
这才几年啊,南方周末已经堕落成这样了,哎,一声叹息
nasastar 发表评论于
为什么我一看见南方周末就不信呢?为什么!为什么!
凉皮的死党饭丝 发表评论于
看着看着我笑了,这又是写惯故事会的韩爸的杰作吧,可惜大家都不上当了
Powerovergamec 发表评论于
南方周末瞎编故事,陆同学关于韩寒的回忆的文章早翻出来了,根本就是一股不屑一顾的态度。他说跟韩寒别文学韩寒还输了两次,晚上韩寒还跑到他床上睡觉,根本没有彻夜阅读或者写书,更没有提过那个到现在都没有展示出来的小本子。南方周末有种就把人家的原文贴出来,不要在这瞎扯。

另外06天府早报还报道过韩寒有1000多小时的录像能证明他写作,说是为质疑的人准备的,这次却和那个本子一样,连个影子都没。支持韩寒的人都醒醒吧,太多事实摆在面前证明这小子是个谎话连篇的骗子!
bornin1968 发表评论于
韩寒是个具有明星气质的写作者,吸引的也都是些青少年,我看没有什么不好,总比跟着什么郭敬明强;成年人要还是韩寒粉丝,那是他的素养问题,况且韩寒的杂文真的不错。现在,为了倒韩寒,或者就是方轴子说的:看不惯 (这是什么心理?谁懂佛洛伊德?)就把什么脏水都泼出去,真的戏过了
bornin1968 发表评论于
ukrenloveyou :打假要打到点子上 - 方轴子那样的挖韩寒,说造假就造假,只能自毁名声
partric80 发表评论于
从评论中,我看到了很多毫无根据的断言,和低俗的谩骂。
我只是觉得对于他人诚信问题应该谨慎地求证,因为诚信与名誉是一个社会的基石,也是目前中国社会最缺少的东西。所以我们在质疑时更应该慎重,以免珍贵的东西被简单抛弃。我们都不应该挺谁,而是应该明确地支持某种行为。方舟子某一次打假有理有据有节,我们大力支持。他可能下一次打假缺乏根据,我就觉得有待商榷。韩寒某个做法给出明示,原来年轻人还有这种发展模式,我们应该褒扬。他可能下一个观点对社会危害很大,我们当然应该批评。不要把几十年前,要么一棍子打死,要么捧上云霄的做法延续下去。大家思想不进步,社会亦不会进步。
bagua 发表评论于
看了韩寒的电视采访,觉得他很像一个WSN, 但是又不太像撒谎的样子。如果他真的没有代笔的话,他的口才可是太烂了,说话半天说不到点子上,另外可能他自由散漫惯了,不认真回答人家的提问,比如问他“三重门”的含义,他居然说忘了;自己还说没读过红楼梦,儒家之类的学说都分不清等等,难怪人家说他代笔。不知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平时像傻瓜样,就是写起文章来有如神助?韩寒真是个有趣的现象,你想帮他辩解,就得说明奇迹是怎样发生的。我实在不愿意怀疑他,可是怎么解释他在电视采访里的表现呢?
bouncingball 发表评论于
这就是为什么我只看第一写的书。
赛祖宗 发表评论于
就算是本人写得又如何,本来就是堆垃圾
元少 发表评论于
韩寒有的文章绝对不是他写的,早晚会被揭出来的,我相信方舟子有这个能力
咫尺天涯 发表评论于
差生就不会写文章?所谓差是对应某一参照物而已,问题是参照物本身也不能证明自己.如此类推,读医的不会写小说,学建筑的不会写诗?!我就见过读文学硕士的不知道"山药蛋"派呢,可见,成功与否因人而异.对于韩寒,我不会计较他的过去,他是真是假我倒要看看.
鸥翼 发表评论于
韩寒总有一天会证明自己的,因为他比他老把年轻。
老梆子2 发表评论于
小样儿吧
秃笔头 发表评论于
钱钟书去世后韩寒对全班宣布 以后...我...2

我看他是够二的。
葵在舞 发表评论于
韩寒前经纪人路金波电视爆料:“你可以说韩寒懒,你可以说韩寒不学无术,这些我觉得我都同意,但他不可能是小偷。”--“懒且不学无术”,17岁写作含“巨额知识”的《三重门》只能是代笔。
葵在舞 发表评论于
帯个平光眼镜就成作家了。
季襄 发表评论于
天啊...这篇文章里边有这么多细节, 人名, 这真是继续打假的好素材...
llooo 发表评论于
西窗随笔--- 这四个字,你是抄来的吧??? 看你的文字,真是够低下的!!!
llooo 发表评论于
西窗随笔 -- 你的这四个字都是抄来的吧?? 看你的水平真够低下!!!
lightice 发表评论于
相信韩寒!在这个没有几个公众人物敢站出来说真话的社会,韩寒应该受到保护,而不是受到诡辩者和瞎起哄者的诽谤。



笑含 发表评论于
还有人说齐白石的画是他老婆画的呢。害他老婆不得不封笔。没人追着李敖。追的话,他也一样。要不怎么会有成语众口铄金。
joudiena 发表评论于
是挺 “二”的。。
lanxf126 发表评论于
谣言重复千遍就成了事实,下面几个人就证明了这一点.
好在韩寒还很年轻,足可以证明自己的才华.
比哭笑好 发表评论于
钱钟书没死时李敖就说了:上下五百年用白话文写文章的第一是李敖,第二是李敖,第三还是李敖。

人家李敖的文章不是李敖的老爹写的,吹牛也算靠谱。韩寒的文章是他韩仁均写的,韩寒只不过是韩仁均的笔名而已。韩仁均的笔头子还是不错的,但跟李敖比,那就差远了。
milkang 发表评论于
南方周末, 所谓的良心媒体
在这件事情上,也是造假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