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衣冠西渡:最好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德国小镇(组图)

衣冠西渡:最好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德国小镇

文章来源: 凯迪 于 2011-12-13 20:50:16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吾皇万岁,

中国的皇帝。

尽情欢乐,

庆祝他登基。

他统治我们,

按照古老的规矩。

巴伐利亚的中国,永远存在,

金色的中央王国,寿延千年,

繁荣、昌盛、明艳。

呀,巴伐利亚的中国,

美丽的土地,

万岁!万岁!

德国巴伐利亚中国“国歌”。1954年,德国迪特福特人“选出”了“中国人的王国”的第一个皇帝,他的名字叫马勒鸡。马勒鸡皇帝“登基”后,请人谱写的“国歌”。

 
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有一个各叫迪特福特的小城。这里的人自称为“中国人”,把自己居住的城市称为“中国人的王国”、“巴伐利亚的中国”。

1869年印刷的书籍就有小镇人自称中国人的记载。据说很早以前,迪特福特所在教区的主教听说迪特福特人纳税太少,就派税务官前往催税。当地人为逃避沉重的税赋,紧闭城门,不让税务官进来。税务官将此举形容为“迪特福特人就像中国人一样,把自己关在城内”。从此,迪特福特人被称为“中国人”。还有一种传说可能更为可信,据称几百年前迪特福特人就开始与中国人做生意,用当地的白银、手工艺品等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交往多了,迪特福特人渐渐喜欢上中国以及中国春节等传统文化,并按照自己的想象开始过起了“中国人狂欢节”。

镇中心有个“中国人泉”

似乎是为了呼应中国的春节,迪特福特的“中国人狂欢节”每年2月举行,这一传统早在1928年就开始了。走进小镇,记者被浓浓的“中国气息”包围:街头巷尾悬着成串的红灯笼,许多人家的窗户上贴着“福”、“喜”等字幅,沿街的房子几乎都挂着印有龙图案的彩旗、长幅的锦缎和绘制着华人头像的招牌,有的招牌旁边还用中文写着“嗨,华人”、“华人,你好吗”、“祝你生活愉快”等话语。

离开市政厅门口,你会欣喜地发觉一位“清朝官员”。这位“官小孩儿”是一尊塑像,你看他带着尖顶帽子,撇着八字胡,昂着头,挺着肚子,张开双臂,还瞪着眼睛凝视着交往行人。不只如此,他的肚子里还不时涌出一股股清泉,泉水旁还竖着一块石碑,下面写着:“迪特福特——巴伐利亚的中国”。本来,这就是迪特福特出名的“中国人泉”。

“中国人泉”建于1962年,迪特福特人想以这位“清朝官员”的抽象通知每一位到访小镇的来宾:他们喜欢被称作“中国人”。

中文成小镇“官方语言”

狂欢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狂欢节”如今已成为这个小镇最具特色的民间活动。由于“中国人狂欢节”的名气,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及商业的发展。

很多迪特福特人都自豪地告诉记者,举办“中国人狂欢节”并把家乡称为“巴伐利亚的中国”,都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敬仰。多年来一直关注这个活动的德国《明星》周刊记者也说,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繁荣发展,狂欢节的中国色彩也越来越浓。如今,小镇还建起了中国博物馆、中文学校等,甚至中文也成为小镇的“官方语言”。

1956年,迪特福特人让“中国人的王国”里发生了一次“革命”。皇帝被推翻了,新登基的亲王许诺要使“中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有一个飞跃。于是,在这一年的“荒唐的星期四”,迪特福特的“中国人”骄傲地庆祝他们在科技领域里取得的成就,口号是:“惊人的消息,中国——希望之国。”这一年,迪特福特的“中国人”宣布建成了287500千瓦的核电站和太阳能电站,发现了大片油田,并发射了一个“中国号”宇宙飞船。但是,两年之后,迪特福特人开始怀念他们的皇帝了,又把马勒鸡皇帝请了回来。当然,经过一次“革命”的教训,马勒鸡皇帝已不再反对“中国”的现代化了。

在此后的年代里,迪特福特的狂欢节总少不了“中国”这个主题。1958年,他们把一列火车写上“中国快车”的大字,在迪特福特和诺伊马格特之间行驶了好几天。同一年,打扮成中国人的迪特福特人参加了慕尼黑的狂欢节,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因此,在1960年和1965年,迪特福特人又以“中国人”的身份,两次来到了慕尼黑。

1985年的狂欢节,“中国皇帝”照样亲临现场,为民祝福。不过皇帝已经换了新的名字——波大瓦希,听来远远不如马勒鸡这个名字那么有趣、亲切。据说这个新名字是扮演皇帝的理发师汉斯·盖尔自己想出来的,这在当地的方言里同理发师有点关系。波大瓦希皇帝由9名美女伴同,她们一律穿黄底黑花大襟上衣,肥大的黑裤子和布鞋,手拿描花纸伞,远看起来,真有点东方情调呢!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7)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东亚女儿最难以接受的真相,被她笑着戳破了
石破茂硬刚特朗普,日本究竟有什么筹码
因与外国人不正当交往 大连工业大学开除学生学籍
幼儿园铅中毒案,我能回答所有疑点
19岁高考生失联超7天,母接到电话:20万捞人

24小时讨论排行

印度空难 飞行员询问同僚“为何切断发动机燃油供应”
欧洲热死人了,但还是开不起空调
法国外长拒绝和王毅握手?这一幕引发中说纷纭
选民已放弃民主党?民主党自家民调数据敲响警钟
没想到吧?农村还有800万亿财富在沉默
联合国:加萨近800人取物资时遇害 多命丧粮援站
刘晓波去世八周年:重温他留给中国人的精神遗产
与王毅面对面会晤约1小时,鲁比奥:会谈富有成效
越来越多企业这样做:在中国加工成稀土零部件再出口
中美外长会晤约1小时 美媒:为特朗普访华做准备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对墨西哥、欧盟收30%关税
民工大爷写高考作文《我的母亲》爆火 千字感动全网
夫妻千万房产被独生女抵押贷款换取加拿大永居卡
湘潭大学投毒案二审:受害家属放弃赔偿要求从重判
外卖史上最激昂的24小时:2亿天量订单的诞生
小扎开2亿让他跳槽 库克连挽留的尝试都没有做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衣冠西渡:最好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德国小镇

凯迪 2011-12-13 20:50:16

吾皇万岁,

中国的皇帝。

尽情欢乐,

庆祝他登基。

他统治我们,

按照古老的规矩。

巴伐利亚的中国,永远存在,

金色的中央王国,寿延千年,

繁荣、昌盛、明艳。

呀,巴伐利亚的中国,

美丽的土地,

万岁!万岁!

德国巴伐利亚中国“国歌”。1954年,德国迪特福特人“选出”了“中国人的王国”的第一个皇帝,他的名字叫马勒鸡。马勒鸡皇帝“登基”后,请人谱写的“国歌”。

 
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有一个各叫迪特福特的小城。这里的人自称为“中国人”,把自己居住的城市称为“中国人的王国”、“巴伐利亚的中国”。

1869年印刷的书籍就有小镇人自称中国人的记载。据说很早以前,迪特福特所在教区的主教听说迪特福特人纳税太少,就派税务官前往催税。当地人为逃避沉重的税赋,紧闭城门,不让税务官进来。税务官将此举形容为“迪特福特人就像中国人一样,把自己关在城内”。从此,迪特福特人被称为“中国人”。还有一种传说可能更为可信,据称几百年前迪特福特人就开始与中国人做生意,用当地的白银、手工艺品等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交往多了,迪特福特人渐渐喜欢上中国以及中国春节等传统文化,并按照自己的想象开始过起了“中国人狂欢节”。

镇中心有个“中国人泉”

似乎是为了呼应中国的春节,迪特福特的“中国人狂欢节”每年2月举行,这一传统早在1928年就开始了。走进小镇,记者被浓浓的“中国气息”包围:街头巷尾悬着成串的红灯笼,许多人家的窗户上贴着“福”、“喜”等字幅,沿街的房子几乎都挂着印有龙图案的彩旗、长幅的锦缎和绘制着华人头像的招牌,有的招牌旁边还用中文写着“嗨,华人”、“华人,你好吗”、“祝你生活愉快”等话语。

离开市政厅门口,你会欣喜地发觉一位“清朝官员”。这位“官小孩儿”是一尊塑像,你看他带着尖顶帽子,撇着八字胡,昂着头,挺着肚子,张开双臂,还瞪着眼睛凝视着交往行人。不只如此,他的肚子里还不时涌出一股股清泉,泉水旁还竖着一块石碑,下面写着:“迪特福特——巴伐利亚的中国”。本来,这就是迪特福特出名的“中国人泉”。

“中国人泉”建于1962年,迪特福特人想以这位“清朝官员”的抽象通知每一位到访小镇的来宾:他们喜欢被称作“中国人”。

中文成小镇“官方语言”

狂欢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狂欢节”如今已成为这个小镇最具特色的民间活动。由于“中国人狂欢节”的名气,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及商业的发展。

很多迪特福特人都自豪地告诉记者,举办“中国人狂欢节”并把家乡称为“巴伐利亚的中国”,都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敬仰。多年来一直关注这个活动的德国《明星》周刊记者也说,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繁荣发展,狂欢节的中国色彩也越来越浓。如今,小镇还建起了中国博物馆、中文学校等,甚至中文也成为小镇的“官方语言”。

1956年,迪特福特人让“中国人的王国”里发生了一次“革命”。皇帝被推翻了,新登基的亲王许诺要使“中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有一个飞跃。于是,在这一年的“荒唐的星期四”,迪特福特的“中国人”骄傲地庆祝他们在科技领域里取得的成就,口号是:“惊人的消息,中国——希望之国。”这一年,迪特福特的“中国人”宣布建成了287500千瓦的核电站和太阳能电站,发现了大片油田,并发射了一个“中国号”宇宙飞船。但是,两年之后,迪特福特人开始怀念他们的皇帝了,又把马勒鸡皇帝请了回来。当然,经过一次“革命”的教训,马勒鸡皇帝已不再反对“中国”的现代化了。

在此后的年代里,迪特福特的狂欢节总少不了“中国”这个主题。1958年,他们把一列火车写上“中国快车”的大字,在迪特福特和诺伊马格特之间行驶了好几天。同一年,打扮成中国人的迪特福特人参加了慕尼黑的狂欢节,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因此,在1960年和1965年,迪特福特人又以“中国人”的身份,两次来到了慕尼黑。

1985年的狂欢节,“中国皇帝”照样亲临现场,为民祝福。不过皇帝已经换了新的名字——波大瓦希,听来远远不如马勒鸡这个名字那么有趣、亲切。据说这个新名字是扮演皇帝的理发师汉斯·盖尔自己想出来的,这在当地的方言里同理发师有点关系。波大瓦希皇帝由9名美女伴同,她们一律穿黄底黑花大襟上衣,肥大的黑裤子和布鞋,手拿描花纸伞,远看起来,真有点东方情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