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一代集体“奔三” 2010年梦想很难照进现实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9oljl4.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2010钟声一响 80后集体“奔三”


  日历翻过1月1日,2010年的大门徐徐打开。而这条时光隧道的开启,对于争议中成长起来的80后来说,有着更为特殊的时代意义——80后整整一代人,2010起将集体“奔三”。

  面对“三十而立”这个一度被80后觉得有些老气和遥远的字眼,不管他们是否愿意,时光前进的步伐,就是这么干净利落、整齐划一。

  孔子所说“三十而立”,追溯它的意义,虽后人见仁见智,但咱们中国人认定它的核心点:30岁,应该依靠自己的能力、本事,坦然面对一切困难,独立承担自己的责任,并已经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何为“立”?按字典解释,“立”是象形字,本义是笔直地站立;按中国传统,人之一生,立言、立功、立德最重要。按通俗说法,一个人应该成家立业,有所作为了。

  80后,这个曾经饱受争议、成长历程中被贴满标签的一代,对于他们的定调,似乎多是负面。但回顾其成长的历史:出生在独生子女的年代,宠爱且无需过虑物质;成长与改革开放30年同步,永远有应接不暇的新事物;求学在扩招与教育普及的年代,不必担心求学无门。他们是幸运的一代,但他们也要同样面对自己的责任与激烈的竞争。

  面对90后的异军突起,80后是否还有理由说自己很年轻?如果说50后和60后是一个国家的基石,70后已成脊梁,那么不再青春的80后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将是怎样一个角色?在2010,让我们一起关注80后这个特殊群体。

  1993年

  独生子女、青少年问题

  夏令营引发口水战

  在陈洋的潜意识里,他是有些排斥“80后”这个称呼的,虽然这个由两个阿拉伯数字和一个简单汉字弄出来的组合,曾让他多少有些新鲜感。

  外界统称生于1980年至1989年的人为80后,但陈洋记忆中,似乎从12岁开始,便对“80后”这么个组合词产生了一丝忌讳。

  陈洋出生于1981年,经历最多的一群80后,现供职于我市一大型国有企业,小学5年级时的梦想是做一名科学家。2004年,在当年还不怎么残酷的竞争中,他幸运地在一家规模还算不错的私企就业了,不过全家人这股高兴劲儿还没持续到一个月,紧接着的形势扭转让他们措手不及:陈洋17天后辞职,在家沉寂一周后,宣布复出考研,“上班不是想象的那么回事儿,干得不愉快还不如放手再搏!”

  而在陈洋17天的简短工作经历中,也有过无数80后网友们所集体声讨的遭遇:进公司前,老板拿着简历很是困惑地说:又是80后啊?接下来没一周,集体被招进公司的6个人,就走了一半。这位60后老板干脆直接了当地当着公司所有的80后来了句:“80后的人太不靠谱,以后要走,得打招呼!”

  听老板这么一说,心里是有些不愉快,但不到3秒钟便烟消云散了。因为在陈洋的经历中,他们这代人,似乎习惯了不被人留下好印象:从小娇生惯养,只懂享受不知付出,做事从不计后果,浮躁虚无……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关注80后?陈洋在网络上寻找到了这些定调的根据:在1993年所发表的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的文章。文章讲述的是1992年,一批中日小学生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参加探险夏令营,日本学生的坚强和中国学生的娇贵让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从中发现了差距。

  当年,陈洋正在上小学6年级的语文课,那堂课上,老师啥也没干,就给大家读了这篇文章,叹息:你们这些独生子女,如果再不改正缺点,今后该咋办?

  那堂课上,陈洋和同学们红着脸低下了头,感到羞愧。下课后,大家集体丢掉了小龙人、白娘子、小虎队们的贴画,扔掉了藏在书包里的玻璃珠。

  这场旷日持久的反思和争议之后,开始有人形容80后为“垮掉的一代”。回顾历史,当时,正值改革开放重要时期,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已施行多年。

  1996年~1999年

  电子游戏、溜冰、港台明星

  那些记忆中的潮流

  1996年,陈洋和身边的小朋友15岁了,在当年的那个时期,重点中学的概念已开始被众多80后和80后的父母们所意识到。

  陈洋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就读了主城一重点高中,临行前,和一众初中同学在小餐馆里凑钱聚会。那次聚会,壮着胆子,大家悄悄地喝了啤酒、抽了烟,用自己都听不懂的粤语高吼黄家驹的《光辉岁月》,班花还送了他一个音乐盒。

  但到了重点高中的第一节课,班主任告诉大家,即便是重点高中,高考上线的比率也只是2:1,那是1996年。

  很快,阿迪、耐克开始进入陈洋的视线,吃肯德基成了最喜欢的奖赏。而背地里,大家的目光也开始转移:喜欢电子游戏、溜冰、港台明星……

  与此同时,更多的80后也逐渐感觉到了一丝潮流带来的异样。生于1983年的张茜刚读初一就成了高年级男生谈论的焦点,在那个港片《古惑仔》热播的年代,黑社会和古惑仔在80后心里总有一丝与它相关的记忆。

  一天下晚自习下课,全班最酷的男生约她周末去溜冰,但在她拒绝后的第二天,男生让人送了份血书给她,很多同学觉得很酷。之后张茜转了班级,男生则缀学,成为当地出名的“古惑仔”。

  90年代中后期,80后们在应接不暇中感受着时代的变迁。尽管谈到理想时,80后们总是高喊“要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救死扶伤的医生”,但足球、明星等却越来越多地成为大家的话题,喜欢写作文的同学记住了顾城自杀的时间,但引起大家共同话题的,倒是张雨生的离世。

  潮流风暴的冲击中,高考仍不可避免地到来,时间眨眼到了1999年,迷上足球和贝克汉姆的陈洋,以8分之差,经历了高考的失利。当年的9月,他进入了复读班。


 2000年~2007年

  QQ、《流星花园》、就业压力

  高校扩招的喜与忧


  好在1999年,国家开始推行扩招计划,上大学对于80后而言,不再遥不可及。2000年,国家继续扩招,陈洋以497分顺利考上本科。

  当陈洋满心欢喜地步入象牙塔时,这个塔里,也同时走来了更多受到扩招恩惠的80后。

  在那一年进校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个QQ号。2000年全国的QQ用户注册数达500万,其中80后成为主力军。

  2001年6月,《流星花园》热播,再度令80后沸腾,在那个电脑还不普及的年代,全寝室集体泡网吧看《流星花园》成为高校女生寝室公开的秘密。2002年,世界杯上,贝克汉姆的胭脂鱼发型,被不少人效仿,80后自然成为主力。逐渐地,网络游戏开始盛行,CS和《传奇》海量地把80后们吸引进了网吧。直到2003年,“就业压力”这个词首度经由辅导员之口,出现在大家的意识里。

  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又一次引发了众人对于80后的反思,80后们自己也在思考。在声讨声中,陈洋毕业了,那一年,全班同学3/4的同学都找到了工作,优劣各异。

  2007年,集中表现80后生活情感的电视剧《奋斗》热播,在这个群体中引发很大反响。不过,很快该剧中的青春狂热和特立独行的生活状态遭到批判,但不可否认,它打动了80后,陆涛、米莱等角色,成为已经感受到压力的80后们,一种理想状态的调剂。

  2008年

  捐款、志愿者、责任与爱国

  在舆论中骄傲转身

  2008年,对于无数的80后而言,是让大家挺直腰板的一年,也是80后在公众印象中,骄傲转身的一年。

  从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到汶川大地震,从奥运圣火传递受阻到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80后们开始以另一种形象和气势出现在世人眼前,让争议逐渐成为过去。

  陈洋说,地震让他明白了公民的意义,明白了公共责任。从500块钱的捐款,到成为自愿者进入汶川,再到去网站留言,声援金晶,抵制海外媒体对中国的歪曲报道等,他说,很多80后,其实是一种本能责任感的激发,从始至终,未曾想到过这些本能的举动,能意外地让别人对80后改观。

  在2008年,这个一度被贴上标签成长起来的群体,甚至引起了胡锦涛的注意:“在最近这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广大青年表现出顽强的奋斗意志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充分证明,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青年是值得信赖的,是能担当重任的。”

  后来,在看到央视对于“在这系列公共事件中,80后们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责任和爱国,超出了社会的预期”这样的评价后,陈洋又激动了好久,人们看待80后的眼神,似乎也因为这些社会重大事件和灾难而改观。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上,80后群体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用微笑征服世人,再度得到认可。

  从1992年夏令营争议到2008年重大社会事件,80后群体用了16年的时间,取掉贴在身上的诸多标签,人们开始重新审视80后,并给了他们一个新名字———“鸟巢一代”。

  2010年

  《蜗居》、房贷、婚姻

  梦想很难照进现实

  2009年又一部引起80后集体共鸣的电视剧《蜗居》,PK掉当年的《奋斗》。相对《奋斗》的理想主义,《蜗居》将更多的80后带入现实。的确,就业和买房如今已成为大龄80后和小龄80后们,要面临的最大现实,这就是生活,而立之年的现实。

  这一年,陈洋研究生毕业后有了份稳定的工作,月薪3000多元,但每月需要按揭房款1377元。昨天元旦节,陈洋拒绝了好友的相约,陪父母在家度过。上网了解外界,成了固定的习惯,当网站继续关注《蜗居》热播所引发的80后夫妻离婚及对房子思考时,也有众多90后不解地表示“房子有那么重要么?”

  陈洋笑着关掉了网页,他选择浏览,但拒绝回复。

  今天,陈洋将参加大学同学的婚礼,两个相恋短短1年的80后甜蜜地走在了一起。或许对于三十而立,很多80后并没有固定的概念,也或者有些茫然,但也如陈洋所说,“奔三”途中的80后,比70后朝气更多,比90后经历更多, 未来会怎样,很有看头。

  昨天,他们过生日

  新年伊始,昨天过生日的80后们,已经或即将步入而立之年。那么,他们准备好了么?昨日,本报记者走访了一位1982年1月1日出生的80后,以及一位同样在这天过生日的80后男生的母亲。

  讲述人:梁礼丹(29岁)

  身份: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教师

  新年理想:家人都幸福,工作会更好。

  我家住在江北区,和很多80后一样,从出生到上学,没有经历过太多的磨难,18岁之前唯一记得的担忧就是高考,不过我很幸运,一次命中,2001年到了重庆工商大学读市场营销专业。到了2005年要毕业时,就业压力已经开始大了,不过比现在好一点,在同系很多同学的竞争中,我成功被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看中,之后我成了一名老师。

  毕业了,买房的事想都不敢想,一个月2000块左右的工资,一旦当上房奴,生活质量就会严重缩水,去年我和男朋友结婚前,伟大的爸爸妈妈又一次给了我们支持,两个家庭四位老人,合力帮助我们购买了房子,如今看到很多人为每月的房供而拼搏着,我对父母便更多了份感激。

  生日我选择和家人一起度过,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已经快5年了,每天对着一群同样是80后的学生们,我感觉很充实,没有代沟。虽然当老师钱并不多,但我很平静,工作也逐渐地有起色


对80后看法>>

  都说80后骄纵、不负责任,其实我不赞同,除了觉得被人夸大了,更为没有这些缺陷的80后觉得委屈。

  记者感受>>

  与梁礼丹的交谈中,电话那头的声音很吵,她不时地在提醒一同出游的妈妈注意看车,挂断电话,是因为她要追上同行的家人。说起新年的愿望,她几乎没有思考,说希望家人幸福和工作更好。她,让我们感受到了80后的成长。

  讲述人:陈君元 (44岁)

  身份:一位80后男生的母亲

  新年理想:希望儿子大学毕业后有份稳定工作。

  儿子昨天22岁,出生于1988年,如今在重庆师范大学读书,所学专业不错,就是我和丈夫所希望的。毕业出来后当教师,有份稳定的工作,不用随时担心下岗丢工作就行。

  我家在万州,儿子12岁那年,家里决定把孩子送到重庆的重点中学,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过孩子毕竟还小,读到初三时,我便接到老师的电话,说儿子迷上电脑游戏,希望接回原籍,在我和他爸爸的看管下读书。

  几经考虑,我干脆放弃了本就不理想的工作,辞职做起了当年很流行的“陪读妈妈”,在沙坪坝七中外租了套两室一厅,照顾儿子的学习和生活。之后的几年,孩子顺利考上了高中、大学。儿子确实变乖了,也很活泼开朗,现在还是学校的学生会干部。

  我觉得当“陪读妈妈”的这些年,自己和社会脱节了。

  8年后,儿子会步入而立之年,听起来有些遥远,不过看着还不成熟的儿子,我希望他少一些理想,多一份脚踏实地,最担心的是他期望越高,摔得越痛。

  对80后看法>>

  我感觉他们耍心太重,对未来没有危机感。

  记者感受>>

  昨天是儿子生日,陈君元和丈夫提前就开车来到主城区,陪孩子一起过,晚上还要邀请孩子寝室的同学吃饭,一起为儿子的长大祝福。与记者聊天时,她显得很匆忙,说蛋糕约了下午4点去取,现在正在路上。问到儿子现在在干嘛时,她说正和他爸在买生日礼物:儿子要了双耐克的运动鞋。

  80后成长大事记

  1980年

  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于是80后少有兄弟姐妹

  1991年

  7岁的“大眼睛小女孩”苏明娟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

  1992年

  《夏令营中的较量》这一报道,在全国率先引发对80后一代的关注和争议

  1994年

  《大话西游》在高校流传走红

  1997年

  互联网开始普及

  1998年

  QQ进入80后生活,影响这代人

  1999年

  中国高校开始扩招;有了“黄金周”

  2000年

  安全套发放机开始进入大学校园

  网络游戏、博客开始流行

  韩寒出道,80后有了自己的代言人

  2003年

  媒体首次提出“月光族”概念:每月都把钱用个精光

  2004年

  马加爵事件引发国人思考

  80后作家韩寒、春树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

  超级女声等电视选秀节目火爆

  2005年

  “啃老族”一词见诸报端,80后被称为只知向家人索取的“襁褓青年”

  2006年

  一个馒头引发了血案,“恶搞“流行

  虐猫事件引发“人肉搜索”高潮

  “闪婚闪离”成80后婚姻新现象

  2007年

  80后的享乐主义消费观被广为报道

  2008年

  做人不能太CNN:80后北京青年成立一个“anti-cnn”的网站

  地震中、奥运会上,众多的80后志愿者挺身而出,在其中勇担重任

  在经历了许多大事以后,80后翻身正名,“鸟巢一代”正在崛起

  2009年

  《蜗居》风靡,引发80后对生活态度与购房压力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