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户区拆出“百万富翁” 上海老百姓靠拆迁翻身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中,主人公通过参加有奖电视节目闯关致富。而近年来,在上海的一些旧房拆迁改造中,一些居民通过拆迁补偿也实现了一夜暴富的梦想。有人戏称这些“拆迁户”为“拆迁富”。

  刘大妈数算着自己的年日,62岁,恍惚的大半辈子,挣扎在贫困线之下,没有退休收入,两个女儿自己家庭都困难,赡养费也是少得可怜,每月就靠1000元不到的低保维生,生活不敢提什么享受。

  不过,现在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刘大妈贫穷日子即将到头,搬新家、住新房、

  还能拿到十几万的钱。“托了旧城改造的福,要不然我一年不吃不喝,也存不到1万元。”

  拆迁致富的神话在刘大妈身边不断上演,其中也包括她自己,回想往昔,刘大妈感慨万分。

   拮据生活

  狭小、阴潮、危楼,刘大妈的身后,是她居住了大半辈子的棚户区房子。这栋占地面积不到15平方米的房子,正对火车站北广场的眼镜城,出门穿过眼镜城不到5分钟就能转换1、3、4号地铁线,不远处还有各大百货商场。

  近在咫尺的现代化配套,在刘大妈心里却远在天涯。“没钱逛商场也没意思,没到70岁坐地铁也要钱,还是呆着不动少花钱。”虽然身处市中心,但刘大妈甚少光顾那些高档场所。

  当然,“市中心”不是与生俱来。多年前这里还是被上海人本地人瞧不起的脏乱差“下只角”,贫困人群的生活集聚区。

  刘大妈还记得小时一家5口生活的场景,11平米的矮房内,只有一张床,晚上用来睡觉,白天拆下放在墙脚。矮房紧挨着邻舍,三面肯本没有窗户,只能靠大门吸取光线,阴潮是自然的事。

  更让刘大妈觉的头疼的是,家门口不到10步的地方就有一个公共厕所,而且当年还是露天,苍蝇蚊子尤其多。

  屋内黑暗潮湿,屋外臭气熏天,直到60年代末,因为哥哥结婚的缘故,全家将平房往上盖了一层,屋内的环境才稍许改善了些。

  轮到刘大妈结婚嫁人,夫家同样也是矮房,没想到生活没几年,丈夫早逝,刘大妈不得不带着两个女儿回到娘家。那时,小她5岁的残疾弟弟也结了婚,老父亲自然又将两层房往上加了一层。为此耗尽积蓄的老父亲无力再为刘大妈一家往上盖房子,于是在底层僻出一间4平米左右的房给她和两个女儿使用。

  就这样在小房子内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刘大妈,期间偶尔去结了婚的两个女儿家住上几天,但两女儿家生活条件依旧困苦,刘大妈更多的时候还是待在老父亲留下的房子里,与哥哥、弟弟一家生活。

   风闻拆迁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刘大妈居住的火车站周围开始不断有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刘大妈的耳边也经常出现棚户区将被拆迁改造的消息,而且有一些类似的棚户区已经被拆。这让刘大妈坚信,父亲留下的三层房也要被拆,只是不确定时间而已。

  2000年后,拆迁的传言越来越多,刘大妈此时关心的已不是何时拆迁,而是拆迁时按什么标准进行补偿。

  如果按上海市政府发布的111号文以房屋面积来计

  算拆迁费用,由于刘大妈是已嫁女儿,哥哥、弟弟家并不乐意将属于他们那部分的钱分一部分给刘大妈一家。即便愿意分,当年老父亲留给她的只不过是4平米左右的小地方。

  如何即做到不引发家庭矛盾,又可以拿到部分拆迁费,刘大妈对此没少盘算过。因为当时一些拆迁户就曾因拆迁利益纠纷,争吵甚至引发命案。

  没想到,2006年的上海市政府发布的61号文,解决了刘大妈的烦恼,因为其中提到将“应安置对象“作为拆迁补偿依据。如此一来,刘大妈一家不仅理所当然成为应安置对象,而且也避免瓜分哥哥弟弟家的拆迁款。

   拆迁致富

  皆大欢喜后,刘大妈天天盼着动拆迁令早点下来,好离开这个小地方,顺便拿些拆迁费好养老。

  终于,今年3月份,刘大妈盼到了拆迁,当负责他们家动拆迁的人拿着《告居民书》给她时,她同时被告知:如果不拿房子每人23万元,拿房子每人19万元,同时减去房子的总价。

  没念过书的刘大妈,做起算术题还是不错,扳起手指头很快计算出他们整个家应分得的拆迁款。哥哥家有7个户口,弟

  弟家有6家,自己家有6个,总共19个户口,不拿房可以拿到437万元。

  437万元,对吃低保维生的刘大妈简直是天文数字。

  刘大妈与两女儿商量后,选择拿房子。由于不像其他拆迁户需要在市中心上班,刘大妈两女儿没有正式工作,拿钱买市中心房子变得不现实,而去宝山顾村住大房子倒是不错的选择。

  对此,刘大妈不厌其烦地计算起她这边6个户口,在分得的一套总价40万元左右三室一厅以及一套总价32万元上下的两室一厅后,最终她们一家还可以得到退还的40多万人民币。而她的两个兄弟家,也因此次拆迁总共获得了三套住房以及之后的退款。

  在刘大妈眼里,这笔补偿金是她这一辈子见过的最多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