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民像买猪一样“买媳妇”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重庆农民像买猪一样“买媳妇”


  53岁的张金荣一家住在丰都县南天湖镇南天湖村二组,那里离场镇还有5公里的土路。山沟里,除了石头,什么都缺。

  村子里,熬不住贫困的壮年男子纷纷外出打工,张的大儿子31岁的张永明要去杭州,临行时,他要父亲尽快给他找个媳妇。可村里不少女孩都嫁出去了,加上大儿子憨直,于是,这“任务”成了这位林场退休工人的一块心病。

  “在乡场上,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围着那女孩,不时有人喊价,就像买猪一样。”

  张金荣终于等来了好消息。

  8月8日,在一贫如洗的家中,他告诉随当地派出所民警一起调查的记者:7月下旬的一天,住隔壁的村长张尚龙的妻子雷碧来到他家,告诉张金荣,退休干部蔡国旗刚从竹子乡打来电话,说是已经物色到合适的女子,可以去看一下。

  原来,张金荣为儿子的这门亲事已经掏了不少钱,不得已又托村长张尚龙帮忙,张又将此事转托给蔡国旗。

  张金荣的妻子汪兴树一听此事就按捺不住,第二天一早,拉上雷碧,包辆摩托车,颠簸近5个小时后,赶到竹子乡。雷碧回忆说,这天正逢乡里赶场,在乡场上等候的蔡国旗告诉她们,几天前,一个名叫蒲正昌的云南人带来一名女孩,扬言只要谁肯出钱就可以把她带走。

  在蔡国旗的指引下,两人很快找到云南人。在乡场边,蒲正昌和他带来的那个女孩坐在长条凳上,好奇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地把他们围住。汪兴树和雷碧好不容易挤进去,一打听,原来云南人喊价2万元,人们正在讨价还价,“就像在猪圈买猪一样!”雷碧说。

  有人出价1万元,几句话就化了。随后,1万1、1万2……价钱逐渐上涨,而这时坐在长条凳上的女孩一直面无表情。有人已出到1.48万元,眼看要成交了,一旁求媳妇心切的汪兴树忍不住喊:“我们再加200,出1万5。”价钱一出,再无他人喊价。直到这时,汪兴树才认真打量了买来的“儿媳妇”:皮肤黝黑,个头矮小,模样还不到20岁。

  当天,俩人包了3辆摩托车返回南天湖。除一道的蒲正昌外,还有蔡国旗和一名叫周伯强的当地木材贩子。雷碧告诉记者,后来才得知,蒲正昌正是通过与曾在云南生活过的周伯强的关系,介绍到这里来的。那位名叫黄阿色的女孩,据称是蒲正昌的侄女。

  “张金荣实在拿不出15000元,买卖陷入僵局。他们带着女孩在村里挨家挨户推销起来。”

  但这“买卖”很快就陷入僵局。得知要花1万5的张金荣觉得价格太高,而且家里根本就没有这笔钱。

  张金荣称,第二天,他找来本家侄子,和对方一起磋商。最终,对方答应以1万3的“抚养费”再加1000元的交通费“成交”。

  可张金荣还是拿不出钱。他退休后,家里的收入就靠不到600元的退休工资,前几年供小儿子念书,家里几乎没有多少积蓄。特意从杭州赶回来“相亲”的张永明不依,埋怨父亲偏心把钱都给弟弟用。

  张无奈,只好找信用社,以建房为借口,贷款5000元,同时又找亲戚东拉西凑,拼凑出1万1千元。蒲正昌等人不依,坚称须1万4才能给人。

  第二天,认为“买卖”要落空的蒲正昌、周伯强、蔡国旗三人带着女孩,在村子里转悠着,挨家挨户上门推销。村民陈蝶梅告诉记者,蔡国旗他们上门后,开价1万4,就可以把女孩卖给她弟弟作“媳妇”。“弟弟在外面打工,我作不了主。”陈拒绝。三人随后带着女孩又到其他村民家。

  得知这事的张永明急了,他拍着桌子怪父亲“如果不成,我一辈子都要怨你!”

  “张金荣终于凑足了钱,由于害怕对方耍花样,当着大伙的面,双方立下字据,签字,盖手印。”

  “成交”这天,张金荣专门找来张尚龙等人作证:“干部在场,我们也要踏实些。”张金荣的侄儿张子强说,当天,当着不少村民的面,经清点后,钱如数交给了周伯强等人。双方随后又郑重地立下字据,签上姓名,盖好手印。“成交”结束,蒲正昌、周伯强等人又夸下海口,称过两天还可以带其他女子到村里来。

  收到钱的蒲正昌等人走了,张金荣得到了只听得懂“黄阿色”三个字的“儿媳妇”,可第二天,儿子张永明就带着“媳妇”心满意足踏上回杭州的路。

  这场交易给人打上沉重的问号。记者和丰都县厂天派出所民警一道调查,试图要查找这桩买卖立下的凭据,张家称已被儿子带走。

  那么,个中究竟如何?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此事。(重庆晚报 记者 胡东强/文)   相关报道:   山里人娶媳妇为啥这样难——“乡场上公开竞价买卖妇女”后续报道   在得知张金荣贷款买“儿媳妇”后,记者先后三次到他所在的南天湖镇南天湖村二组采访。发现这事在村民中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村民:买媳妇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不少村民目睹了这桩“买卖”的过程,尽管他们清楚这是“说不得”的事,但在他们心目中这又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这里条件实在穷,留不住女人,可事关传宗接代,每个父母和打光棍的男人,谁又能不急?!   张金荣为大儿子的亲事伤透了心,他曾经人介绍去遵义,可对方开出的“抚养费”太高,“我白白花了1000多元的路费。”

  “我一直觉得这事干不得。”张金荣在乡场上做生意的本家侄子张子强告诉记者,他开始就提醒,把这事告诉派出所,可家人都不同意。

  借钱给张金荣买“儿媳妇”的村民都知道这笔钱的用途,但他们也觉得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民警:办案“衣长袖短”难度大   厂天派出所守护南天湖镇130多平方公里,3万多人口,一直以来只有2个民警的编制,接任所长不久的潘春华是个极负责任的汉子,可谈到拐卖妇女案件,他却感到“衣长袖短”。他介绍,在当地拐骗或买来外地“媳妇”究竟从何时开始,不得而知,但目前这里至少有一、二百人,其中绝大多数来自相邻的贵州以及云南等地。

  但类似这种公开买卖妇女的行为还是罕见。潘称,外来“媳妇”大多是外出打工村民在外地找的,“通过吹嘘家乡如何如何好,诱骗到手,且通常是等生儿育女后才带回家。”往往这些外地“媳妇”从车上一下来,就会顺着山沟,一路哭着回家——“她们一看到这里的大山就知道上当了。”

  在2000年的打拐行动中,厂天派出所因先后解救出10多个被拐卖的妇女还立了集体功,“但办案的难度非常大。”潘春华告诉记者,以目前派出所的警力,以及一年几百元的办案经费,更多的精力只能维持住乡场的治安。而偏远的乡村,消息闭塞,更何况村民也不可能把这类事主动向派出所举报。加之农村对户口的意识也很淡漠,既不办结婚手续,也不主动到派出所户口登记,有时小孩都长到三四岁了,才想起到派出所办户口。

  而最棘手的还是这类案件牵涉出的“情”。潘介绍,他们以前解救出的妇女,有的根本就不愿意走,有的解救后隔段时间又回来了,因为在这里已有了她们的儿女,有了她们的根。

  镇长:经济发展了才能根治拐卖   在南天湖镇,不少人都清楚“外来媳妇”是咋回事。一位镇上的干部告诉记者,南天湖镇是刚刚由以前的厂天等两个乡合并而成。但相较而言,山下的那个乡这种事就要少得多,原因很简单,那里自然条件以及经济状况要比山上的厂天乡好。海拔1150米的厂天乡以喀斯特地形为主,留不住水、交通闭塞、多坚硬的石头,农民的作物多以包谷、洋芋等价值较低的作物为主,“很多农民仅能维持温饱。”

  条件恶劣、经济状况不佳,这里的壮年男子多数都外出打工,而耐不住贫穷的女人自然要想方设法嫁出去,结果这里找不到媳妇的男人只有打一辈子光棍。

  南天湖镇彭镇长说,对拐卖妇女,镇里一直非常重视,坚决处理。但尽快把当地经济发展上去才是解决的关键。他介绍,镇里目前正抓紧改造通往县城的公路,解决交通问题,同时利用南天湖的自然风光,大力扶持旅游业。“相信3年后,南天湖将大变样。”(重庆晚报 记者 胡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