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捷径

分享投资理财知识、经验、美股研究;生活随笔。
个人资料
硅谷居士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的小学(三):农村小学里的快乐时光

(2023-12-27 06:16:31) 下一个

在八十年代的河南偏僻农村,小学里的老师几乎都是民办教师。这些老师其实就是有点文化的农民,好一点的是高中毕业生,差一点的就是初中毕业生。在我们小学里,只有张校长是正经八百的公办教师。

这些民办老师,几乎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学校培训,因此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也层次不齐。能碰上几个好老师,那是一生的运气。比如我一年级时的杨老师和五年级时的数学老师王老师,都是我特别喜欢的优秀教师。

我四年级时的数学老师是李老师;他也是一个农民教师。他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是可以把数学问题讲得通俗易懂。比如那时开始学分数,有些同学碰到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谁大谁小这种问题,就经常犯糊涂。李老师就拿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比如中午你回家吃馒头,和家人分吃一个馒头;二分之一就是你和另一个家人分吃一个馒头;三分之一就是和另外两个家人分一个;你说哪种情况下,你分到的那块馒头更大呢?这么一讲,大家做题时,只要想起吃馒头这件事,就知道在分子相同的情况下,分母越大,分数的数值就越小。

小学三年级以后,我最怕的作业就是写作文。那时的作文,都是命题写记叙文,比如“最难忘的一件事”,”记我的XXX”等等。一个没有见过多少世面和现代文明的农村孩子,对幻想文学基本免疫;可是农村的生活和家庭成员,都乏善可陈。偏偏老师要求我们必须写真人真事,这基本上就是赶鸭子上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这种误人子弟的教育方式,一直延续到高考。我是1994年参加高考,而那年的高考作文偏偏是要求写一篇记叙文,而不是常见的议论文。加上高考前一天我过于紧张而几乎彻夜未眠,因此我的语文就考砸了,刚刚及格而已。后来进了某重点大学,和其他省市的高考牛人同学交流,才知道那些先进学校的老师,是教学生们“编”故事的,根本不用拘泥于“真人真事”。要是我早知道这个诀窍,高考成绩应该可以进河南省三甲,而不是现实中的勉强挤进前十名而已。

那时农村虽然非常穷,学校的条件也非常艰苦,但是乐观的孩子们总能找的属于自己的快乐。下面我就说说农村小学里的一些欢乐事。

一、连环画
枯燥的学习之外,我最爱干的事情就是找书看。到小学四年级时,家里的一套《西游记》就快被我翻烂了。在农村,想找到大部头的书非常难。我记得从同学那里借到过一套《说岳全传》,算是我看到的第二套大部头著作。

而连环画,或者小人书,则非常流行。我们就互相传借着看,比如《三国演义》系列、《西游记》系列、《后西游记》系列、《岳飞传》系列、《隋唐演义》系列,甚至有金庸的《天龙八部》等等。我自己和姐姐们也买了几本,算是和大家互相借读的资本吧。

农村有社戏时,也有人把家藏的连环画摆出来,现场出租给小朋友们读;看一本好像是两分钱。而那时,买一本新连环画的成本大约是两角钱左右,一个鸡蛋大约能卖四分钱。我社戏看烦了的时候,就缠着姐姐和母亲要钱去租连环画看。她们通常会答应,但是也不会多给,顶多只能够看两三本的。

二、端午节
在我小时候,除了过大年,最盼望的节日就是端午节了。过大年的时候,学校已经放寒假了。但是我们小时候,端午节还不是国家的法定假日; 因此我们还得去上学。

我们老家端午节的习俗,除了大家比较习惯的插艾草、吃粽子以外,还要吃煮的大蒜和腌制的咸鸡蛋和咸鸭蛋。那时农村家家户户都养鸡;我们村挨着一条大河,因此差不多每家都养鸭。但是,鸡蛋和鸭蛋几乎全部都卖给供销社了;我们平时是吃不到的。但是端午节那天是例外,所以至今记忆深刻。

端午节一大早,母亲就会煮一大盆鸡蛋和鸭蛋,当然还有粽子和大蒜。粽子是糯米做的,里面包着红枣;由于糯米过于粘牙,我不是很喜欢吃这种粽子。我最盼望的还是可以敞开肚子吃鸡蛋和鸭蛋。现在仔细算起来,那天吃的鸡蛋数量,差不多就是全年吃的鸡蛋总数的八成以上。

吃完早饭上学的时候,大家往往还带着几个鸡蛋或者鸭蛋到学校,和同学们进行比赛,看谁的蛋个头儿大;也有同学进行鸡蛋对碰比赛,看谁的鸡蛋硬。

每到这时,我就特别羡慕隔壁村的几个同学。他们村有几户人家养的有大白鹅。他们很不屑地拿出几个硕大的鹅蛋来,让我们的鸡蛋和鸭蛋顿时无地自容。

三、社戏
在八十年代初,我们村里开始采伐大山上的松树,挣了很多钱。因此,村里财大气粗,每年在农历二月十九日起开始举办庙会,并请一台甚至两台戏班子来唱社戏;一唱就是半个月。

河南是戏曲大省,远近闻名。最出名的剧种是豫剧、曲剧和越调。在我们老家,大家最爱听的是豫剧和曲剧。那时村里有钱,即使山路崎岖难行,也能请来正规的大戏班子,比如附近各县的县级剧团。

戏班子一来,学校就要放假;不仅仅是学生们不上课,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家都像连续半个月都在过大年似的,全体休假来逛庙会、看社戏。母亲每年都会把外祖母从湖北接过来看戏,有时连姨妈、舅妈们也会带着表兄弟表姐妹来赶庙会。

父亲有时候会把家里的韭菜收割,在庙会上摆一个卖韭菜包子的小吃摊子。姥姥家在民国时是地主,也算书香门第。因此母亲根本看不起这些做小买卖的营生,觉得丢脸。在庙会期间,母亲禁止我们靠近父亲的包子摊儿。

社戏期间学校必须放假的第二个原因是要给戏班子腾地方。戏班子的人,就在学校的教室里打地铺;有的演员还带着自己家的小孩子。其实我小时候看戏,也就是看个热闹,大部分时间根本也看不出门道来。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钻进后台,看演员们画脸谱。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青衣演员,扮相美轮美奂。我都看傻了眼,第一次知道女人可以如此这般地娇艳如花。她可能就是我儿时的梦中情人吧。

在大多数时间里,我和同村的孩子们不会去挤在戏台下看戏;而是聚在戏台附近的山坡上或者河滩里打扑克牌。有时也会去看庙会上的各种民间杂耍和游戏,或者看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们打架斗殴的热闹场面,当然也会去租连环画看。

我记忆最深的一次看社戏经历,其实不是我们村的、而是湖北外祖母家那里的社戏。她们那个村子的社戏,是从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小学某年的一个傍晚,父亲突发奇想,要带着我去湖北看社戏。我们要步行七里路、跨过七道河才赶到唱社戏的地方。戏台就搭在河岸上,观众们就在河滩里看戏。那天的戏倒是不错;可是戏看到一半,天边就开始春雷滚滚。

父亲说:怕是要下雨了,我们回家吧。

我们抹黑刚走出一里路,冰冷的春雨就哗哗啦啦下起来了;我们的衣服很快就淋湿了,我冻得直哆嗦。路过一个小村子时,父亲带着我拍响了一户人家的大门。虽然当时只有九点钟左右,但是对于没有电灯的农村人来说,那时其实已经很晚了。很快主人就开了门,是一位慈祥的大婶;她是父亲的朋友。她先是给我们生了一大堆火,然后安排我们的床铺。我和父亲把衣服烤干后,才上床睡觉。经过春夜的这一通折腾,我已经非常疲倦了,很快就呼呼大睡了。

次日凌晨,我和父亲告别大婶,踏上回家的路途。

一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看过比那夜更好看的社戏了,虽然只看了一半。

附一:豫剧青衣 

附二:豫剧“六大名旦”之一的常香玉在《花木兰》中的剧照

附三:连环画《三国演义》中的一页--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8)
评论
硅谷居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叮叮当当' 的评论 : “村里能够请社戏班子过来唱戏真是条件不错的了”。

我们也就是赶上好时候了。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村里领导人脑子比较灵活,就动起主意采伐山上的大树,挣了很多钱。但是,等大树砍伐完了,村里就没有这笔横财了。等我上初中时,村里就请不起社戏了,只是放几场电影而已。
叮叮当当 回复 悄悄话 村里能够请社戏班子过来唱戏真是条件不错的了,我们那里小时候看的最多的就是皮影戏。
小时候最喜欢看书的时候却没有书,后来来了美国才知道美国的图书馆遍地都是,觉得中国在这方面真是差的太远了。
硅谷居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我婆婆年轻时是化学教授,但喜欢唱戏,是京剧的青衣,还去大会堂给周恩来表演过。:)”

化学教授去大会堂唱戏?跨界牛人啊!
硅谷居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goingplace' 的评论 : “你终于遇上了喜欢的老师了。那年代的农村虽然生活俭朴,却有很多有趣的活动,”

是的,那时学习占用的时间还是有限的。据说老家现在的孩子们,卷得不亦乐乎;自由时间还不如我小时候。
硅谷居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mithmaella' 的评论 : “居士继续写,能不能写快点。”

人生第一次被人催稿!

我尽量每天发一篇吧;读者们还要看别的博客和网站;我不好意思占用读者们的太多时间。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mithmaella' 的评论 : 哈哈哈,同喜欢读。

我婆婆年轻时是化学教授,但喜欢唱戏,是京剧的青衣,还去大会堂给周恩来表演过。:)

goingplace 回复 悄悄话 你终于遇上了喜欢的老师了。那年代的农村虽然生活俭朴,却有很多有趣的活动,
smithmaella 回复 悄悄话 居士继续写,能不能写快点。
硅谷居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阿迪2000' 的评论 : "哈哈,居士小时候看书的条件还是可以,比我可以看的书多多了。"

谢谢分享你的故事!看起来,你也读了不少课外书啊。
阿迪20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eoInSJ' 的评论 : 那时农村小学学生找不到书看。记得我们隔壁村有户人家有一本西游记,我那个馋啊……

————————————————————————————————
跟我的经历一模一样,同村有个孩子,父亲在外工作,所以家庭条件比较好,家里书多。有一本书,我非常想看,就跟他借,他坚决不借,他妈妈在边上说好话,他也不借。几年后,上初中前,他和妈妈去了老爸工作的地方,好像是宝鸡,老家的房子始终锁着后来塌了。
阿迪2000 回复 悄悄话 哈哈,居士小时候看书的条件还是可以,比我可以看的书多多了。我那时能看到的书,一是课本,自己的语文书,我半天就看完了,然后借遍附近的大孩子,借他们的语文书和历史书看。因为那时有个七年制中学,有不少上中学的学生。到我小学毕业时,七年制中学已经撤了,只好去远处住校上初中,这也是我的小学同学里,上初中的极少的原因。别人的课本是不能拿走的,我就在主人家门口看,几天时间就看完了从小学四五年级到初一初二的语文书。那时,从没有想过借物理化学书看,所以天生不喜欢这两科。
后来,有个当老师的亲戚,给爷爷带来了好几本书,记得有 唐史通俗演义,宋史清史通俗演义等,我全部看完了,好像是个姓蔡的人写的,文字不动人,看完就再也不想看。但是知道了历史里的好多事情,比如安史之乱靖康之耻等等,这书好像比较为皇帝说好话。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 李宗仁回忆录,我觉得写得真好,里面提到大量地名人名番号,我当时好几年都忘不掉,后来知道是历史学家唐德刚代笔。
看得最多的也是连环画,曾经收藏过不少。但是那时的绘画水平不稳定,尤其是一些长篇,前后衔接做得不好。记得有本说岳全传系列,里面的皇帝赵构,开始几本里,是个长胡子的老头,但是害死岳飞时的赵构,又是一个年轻人,显然,前几本的绘画者,对这些细节没有搞清楚。记得还有本连环画叫偷拳,是写一个叫杨露蝉的人学习太极的故事,结果出了上本,下本一直没有找到,不夸张的说,让我等了有两三年,始终不知道偷拳下本出了没有。
家里还有两本书,一本是中药大全,大量篇幅讲的是草药的常识,这本我最多看到5页,再也看不下去,还有一本老爸买的 中外家具大全,是彩色的,我看得津津有味,老爸学以致用,按照书上的样式做家具,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状况。
硅谷居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亮亮妈妈' 的评论 : "后来特别喜欢,总跟着收音机里面学。主要唱段基本上都会了。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

哇,亮妈真是多才多艺的跨界牛人啊!
亮亮妈妈 回复 悄悄话 居士儿时的回忆真好。河南豫剧非常好听。当年去郑州比赛,赛会的活动之一就是看河南豫剧团的演出朝阳沟。后来特别喜欢,总跟着收音机里面学。主要唱段基本上都会了。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
硅谷居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eoInSJ' 的评论 : “现在我控制自己逛书店,改逛图书馆。”

是的,美国的图书馆真是又多又方便!我家孩子们看的书,也基本上是从图书馆借来的。
LeoInSJ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硅谷居士' 的评论 : 书非借不能读也!

这话是至理名言。现在我控制自己逛书店,改逛图书馆。在图书馆看到喜欢的书,借回来有个3星期的deadline,能强迫自己每天读一两章。读个几章后还喜欢,那就痛痛快快读完。要是读不下去,就还掉。比自己掏钱买书,既省钱又能读书,一举两得。
硅谷居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eoInSJ' 的评论 : “你们那儿的越调跟浙江的越剧有关系么?”

二者没有任何关系。我也爱看越剧,比如夏梦版的《王老虎抢亲》、《五女拜寿》等。
LeoInSJ 回复 悄悄话 你们那儿的越调跟浙江的越剧有关系么?我们那儿的农村过年过节,或者谁家有喜事,也请戏班子搭台唱戏,大多数是嵊县的草台班子。嵊县是越剧发源地,草台班子水平也很高。
硅谷居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eoInSJ' 的评论 : "那时农村小学学生找不到书看。"

应了那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

我现在几乎只看电子书,省了存放的麻烦。英文书籍,就用手机或者电子阅读器看。中文书,可以用微信读书看。有些敏感书籍,微信读书里没有,就到网上下载PDF版本的。
LeoInSJ 回复 悄悄话 那时农村小学学生找不到书看。记得我们隔壁村有户人家有一本西游记,我那个馋啊,他家男孩比我大两岁,不够交情,从他那儿借不到。他姐和我二姐同岁,关系不错,我就央求我姐去借。一开始他姐姐说没问题,把我高兴坏了。结果他姐去跟她弟弟要,她弟弟坚决不同意。

上了中学后才有了点阅读资料,不过也极其有限。因此落下病根,极其喜欢买书。到了美国,每次逛书店绝不空手而回。每次搬家时那么多书都让人发愁,现在定居下来家里好多个书架都塞得满满当当的,客厅里地上还有一大堆。现在有个新问题,买书基本上是买之前翻了翻,到家后就在书架上积灰了。这么多书这辈子啥也不干光看书也看不完。
硅谷居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咸鸡蛋咸鸭蛋,那么咸想必也吃不下几个吧?所以敞开吃哈!”

还是你懂行啊!咸鸡蛋咸鸭蛋的确不能多吃。有些家做的咸鸡蛋,盐放得过了头;我一口咬下去,恨不得要把鸡蛋吐出来。
硅谷居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最西边的岛上' 的评论 : “一个小孩子一天能吃下多少鸡蛋呢?10个?15个?”

你太高估我了。我那时人小肚子也小,能吃五六个,就顶天了。平时根本就吃不到鸡蛋。过年走亲戚时,偶尔能吃上几口鸡蛋。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咸鸡蛋咸鸭蛋,那么咸想必也吃不下几个吧?所以敞开吃哈!
最西边的岛上 回复 悄悄话 很喜欢居士的故事,非常生动有画面感呵。

不过读到“那天吃的鸡蛋数量,差不多就是全年吃的鸡蛋总数的八成以上。” ,心里突然紧起来了,一个小孩子一天能吃下多少鸡蛋呢?10个?15个?那一年还吃不到20个鸡蛋!没想到那时的乡下还是那么不容易啊。
硅谷居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邵丰慧' 的评论 : “我也是94年参加的高考。。。”

哈哈,碰到“同年”了!背范文,听起来的确比较枯燥;不过,可以拿高分吧。我们写平淡无奇的“真人真事”,考不出高分来。
硅谷居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水星98' 的评论 : “我也很喜欢听常香玉的豫剧,味道十足。”

原来水星也是豫剧爱好者啊!我喜欢听常香玉的《花木兰》、《拷红》和《破洪州》。
水星98 回复 悄悄话 我也很喜欢听常香玉的豫剧,味道十足。居士这篇回忆系列写得非常好,让我更加深刻了解了当时农村的情况。
硅谷居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owwoman' 的评论 : “94年高考改革了吗?是考五门还是七门?”

河南肯定是改革了。93级考七门,94级就只考五门了。我们理科生,不再考政治和生物了。
cowwoman 回复 悄悄话 94年高考改革了吗?是考五门还是七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