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荆刺秦

长篇小说连载,战国末世演义,战国红楼梦。表现六国可歌可泣的反抗暴秦的史诗。
正文

燕荆刺秦002:燕太子丹之谜

(2023-06-30 21:35:30) 下一个

燕太子丹之谜

第一 太子丹为什么要到秦国?要知道当时秦国和燕国并不接壤,燕国和秦国之间还隔着赵国,秦国还威胁不到燕国,而必须由燕国太子来当质子缓解。

第二,太子丹如何逃出秦国?当时天下人都看出燕太子丹的重要性,因此太子丹多次申请要回国,秦王嬴政说“只有乌鸦变白色,马的脑袋长角才行。”,如此重要的人物,太子丹怎么逃回燕国的?

第三,太子丹在燕国是否一言九鼎,权倾朝野?太子丹在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到国伊始,就开始物色刺客要刺杀嬴政,五年后按照计划荆轲成行,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一太子丹在秦国没有白待,他很有可能早早发现了嬴政保卫方面的破绽,提前五年就制定好了刺杀计划。第二,太子丹派荆轲刺杀不是简简单单的个人行为,就如同有人说袁克定刺杀宋教仁,袁世凯可以不知道,而太子丹是派的拿着国书的国家全权大使来刺杀嬴政。燕王喜如果不知道,那就是燕国大权已经归于燕太子丹。即使燕王喜知道,从太子丹五年前就早早布局,可见当时燕国的大权已经由燕太子丹执掌。再从公元前251年燕王喜贸然背信弃义偷袭赵国,到被赵国廉颇杀的大败,损兵折将,国相栗腹都死于战场,很大可能在那个时候,从赵国战场逃回燕国的燕王喜就被众公卿大臣追究战败责任,夺了大权,太子那个时候就可能监国了,因为当时战国七国除了秦国是绝对专制独裁,其余六国都是国王和诸侯,大臣世家共同治理的。

第四,太子丹的政纲?史记记载荆轲刺秦失败的时候说“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可见当时太子丹并不是要杀嬴政,而是要得契约,这是不是荆轲为自己失败找着借口呢?按照原计划,荆轲还有一个帮手,副使秦舞阳。两人如果共同行动,大条桌几案两面堵,是不会出现秦王前面跑,后面荆轲使劲追的百米名场面的,生劫是毫无疑问的,可惜秦舞阳掉了链子,生劫变得异常困难或者几乎不可能,但荆轲依旧想完成生劫,这也就解释了荆轲只是在秦王后面边追边伸手去抓,而不是在后面伸匕首去捅,直到中了嬴政的剑砍,荆轲负伤到地了,才飞出匕首投向秦王。

这个说的约契。就是史记记载的太子所说的曹沫式的誓约,史记记载“太子对荆轲说,我私下有个不成熟的计策,认为果真能得到天下的勇士,派往秦国,用重利诱惑秦王,秦王贪婪,其情势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愿望。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像曹沫劫持齐桓公,那就太好了”,太子要秦国归还所占的六国土地,而要知道当时秦国只是灭了赵国,兵临城下的到了燕国,还没有占领燕国的土地,燕国完全是为了替别国出头,要秦国归还别国的土地。可见太子的政纲,就是抱打不平,替别人拔创,如此政纲,你说,太子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见到荆轲,定下刺秦大计,到公元前227年,施行刺秦,这五年毫无作为?就没有联络六国,就没有联赵?

历史演变或者说填写历史空白,一种是绝不可能发生,例如世人都说的“烛影斧声”,都传说赵光义杀了赵匡胤,外面传的很邪乎,但赵匡胤的三个儿子怎么就没有应声而动呢?要知道当时宋朝不是天下独一,旁边还有一个辽国,赵家儿子老爹被叔叔杀了,打不过,不能报仇,完全可以逃到辽国去,而且他们还很有机会。曾经大儿子还短暂的要代替叔叔皇帝职权呢。如果怕死窝囊,不敢跑,也不敢声张,就为了保命,没有血性。但赵匡胤的大儿子,因为赵光义一句抬杠的话,就自杀了,反而是血性太浓了。所以历史依照常理,在历史空白点。可以找出一种是绝不可能发生,一种是可以有,只要可以有,就可以大做文章了。毕竟是历史空白点。不是明确有的。现在我们依照“可以有”的推理,就可以推出,燕太子丹在燕赵大战后,就监国燕国,而在嬴政亲政后,也就是前238年,太子丹主动或者受秦王邀请来到了秦国,因为燕太子丹和嬴政在赵国曾经相识并且相好,后来燕太子丹在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偷袭赵国之前,特意从邯郸唤了回去,而嬴政是在同年从邯郸回到咸阳,(要知道我们换算出来的公元前多少年是公历的,而古人过年,记载岁数,却是农历的,所以误差一年很正常,)这样嬴政9岁前和太子丹在赵国邯郸着实的一起玩了几年。说是发小,也不为过,这就解释了第一个问题,太子丹为什么到咸阳。因为太子丹要劝执政的发小嬴政,退回六国被占土地,其中并没有燕国的,而太子丹要以秦王结束天下战争,造福万民百姓,以此来推戴秦国为帝。天下能顺取,何必要暴夺呢?秦王如果有此大功,即使鲁仲连在世,也会奉秦国为帝的,可惜发小嬴政并没有听取太子丹意见,并且扣留了燕太子丹。而且太子丹去咸阳的时间,一定是嬴政亲政后,否则还是吕不韦执政,太子丹又如何打感情牌呢。

嬴政为什么没有听进去呢,在嬴政看来,你是劝我让出天下,而给我一个虚名,君主立宪对独裁者绑手绑脚,独裁者是不干的,除非到了要完蛋的时候,就渴求君主立宪了,如满清的爱新觉罗·载沣。

第五,从燕昭王,燕王喜,推算燕太子丹的年龄。

燕昭王以及太子丹的年龄?

史记中的前秦帝王大多只知道亡于多少年,而不知生于多少年。太子丹父亲燕王喜(?- - 前222年)在位33年,再从燕王喜即位的第四年公元前257年就亲自做出重大决策,偷袭赵国,可以看出燕王喜是正常年龄即位,也就是最小20岁即位(秦王嬴政21岁才能亲政)。那么燕王喜出生年龄应是公元前273年之前。

再从燕国第一明君燕昭王来推断,燕昭王公元前312年-前280年,在位33年,从燕昭王即位的种种施政措施来看,燕昭王绝不会幼年即位,也就是起码20岁即位,燕昭王应该出生于最晚前332年,而燕王喜应该大于前273年。因为燕昭王和燕王喜中间只相隔59年,中间要差4代。就算极端,男子16岁生子,也要起码要相隔64年。

所以燕昭王和燕王喜大概率都不能即位的时候是20来岁。而他们两位又都是在位33年。再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二十四史中记录的平均寿命为,汉朝62.5岁,而在中国历史上。20岁年龄以上即位的,在位又33年的帝王,这在整个世界古代历史中都是屈指可数的,当然燕昭王和燕王喜也就应该超过平均寿命,所以就姑且按平均数60岁应该不为过。燕王喜应该出生于前282年左右,燕昭王就应该在前340年左右。中间还是只差了58年。如上面说的,就连极端数16岁生子,四代也要中间隔64年才对。因此燕昭王必须更加长寿才对,如此燕昭王寿70.那就是前350年出生,燕王喜前282年,这样和燕王喜中间隔了68年,勉强才够16岁生子一代人。

如此燕昭王公元前312年继承燕国王位,已经是38岁多了。再加上燕昭王还有一个哥哥,当初的太子姬平,所以他们父亲燕王哙应该生于公元前370年的前几年,前320年在位,应该是50多岁登上王位,然后四年后让位国相子之,所以这就不是历史记载的燕王哙只觉的国相子之比自己贤惠而禅让。很大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厌政,毕竟即位已经50多岁了,那个平均寿命60岁年代的50多岁,和今天平均寿命80岁的70多岁差不多了。所以当时的太子姬平,也已经40多岁了。所以不满而起兵,并且很有实力,很受拥戴,以致后来齐国攻来,燕国国都大门都是敞开的,无人把守,燕王哙、太子姬平和子之都死于乱军。可见双方战斗的激烈。如果太子姬平只是20多岁,是没有实力来和前燕王哙以及接受禅让的子之同归于尽的。这从历史发生的事实也就说的过去了。

经过以上的推断,燕昭王可以年龄上70岁,燕王喜却不能。因为他们中间差了四代,起码要有64年的时间跨度。如此按照平均年龄燕王喜。寿60岁,出生于前282年,那么太子丹也就大概出生在前262年左右。就按极端男子16岁生子的话,那太子丹就不会大于前266年左右。因为那个时候都是长子继位,姬丹早早被定位太子,应该大概率是长子,那时帝王一般20岁生子,不算非正常。现在确切知道秦王嬴政出生于前259年,因此太子丹年龄大概率大于嬴政。因为大概率是燕昭王寿超过70岁,燕王喜寿超过60岁,毕竟燕王喜在位33年,才活个平均年龄60岁,有点保守了,那么太子丹应该最晚出生于前262年。

嬴政在赵国出生并长大,8岁以后,其父亲异人公元前251年成为太子后,才派人接嬴政离开邯郸,史记记载太子丹和嬴政在赵国邯郸是好朋友,要知道只有小孩才能和小孩玩在一起,因此按以上推算,太子丹应该岁数大于嬴政。而太子丹比嬴政大个3、4、5岁,或5.6岁是最合理的,如此推断太子丹应该出生在前265年左右,在配合燕王喜公元前251年偷袭赵国大败,失去权柄,燕太子丹监国,太子老师鞠武为相国,如此当时太子丹14岁,(公元前是公历,古人年龄是农历,有个一年误差,完全正常。),14岁的太子和嬴政在赵国邯郸待了多年,就算嬴政5岁启蒙,识字读书,由大他六岁的太子丹来教导,两人朝夕相伴,完全说的过去,历史已经记载,那个时候嬴政还名赵政,其母赵姬风流,成天不在家,与美俊少年们饮酒狂欢。赵政父母都缺位,有太子丹来填补,完全历史可以有,这也就是太子丹一直寄希望于赵政的原因。

注1:以前总说古代人平均寿命低,其实只是幼儿成活率低,因此拉低了整个平均数,据统计,“古代人的寿命其实并不短。在尹湾汉墓简牍中的《集簿》有记载:“(当地)男子七十万六千六十四人,女子六十八万八千一百三十二人,女子多七千九百二十六.....”;

“年八十以上三万三千八百七十一人,六岁以下二十六万两千八十八......年九十以上万一千六百七十人......”。

根据这些数据可知,在汉代,当地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占了总人口的3.26%,九十岁以上人口约为0.84%。而在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该地八十岁以上的老人约为1.57%。九十岁以上老人约0.15%。”

而根据《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的统计估测,二十四史中记录的平均寿命为,汉朝62.5岁,三国57.3岁,唐朝65.5岁,宋朝64岁,元朝64.9岁,明、清70岁以上。

注2:

燕昭王在位:前312年-前280年

燕惠王在位:前279年-前272年

燕武成王在位:前271年-前258年

燕燕孝王在位:257年-前255年

燕王喜在位:前254年-前222年

第六,燕太子丹为什么在赵国邯郸被攻破后才发动刺秦?

前面说了,燕太子既然掌握了秦王的命门,利用秦王的贪婪,献地求和,排遣使者贡献地图,任何时候都可以生劫秦王。为什么非要等公元前227年赵国邯郸被攻破了,秦国兵临城下才发动生劫秦王?

当然肯定生劫秦王,不是太子丹的上策,上策应该是战场上击败秦国。而找战场就必须要经过赵国的同意,也就是联赵,需要赵国同意,燕国才能进入赵地和秦国作战。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难度。

当时赵国和秦国的战场,一个在石家庄的井陉关。一个在邯郸南面的古黄河、漳水一线。

要知道易县的燕下都距离赵国都城邯郸800多里地,就是当时燕王喜突袭邯郸的时候,是要走800多里,古代行军速度,昼夜不停,也要4.5天吧?

而石家庄井陉距离邯郸350里地左右,也就一两天的路。一两天可以不睡觉,但四五天不睡,是绝对不行的。所以赵国放燕国到井陉关去和秦国交战,是绝对冒险的。谁能保证燕国万一一个闪念,改成突袭邯郸,这可是一两天就兵临城下了。回想20年前,燕国曾想这样突袭过,只是没到邯郸城下,在鄗城(今邢台柏乡)就被廉颇击败了。

至于越过邯郸,去到漳水、古黄河一线去和秦国交战,就更别想了。这条战线更绝,顺路就把邯郸占领了。

所以对于秦国来说,和六国交战。就是比拼领军将领和后勤国力,对于六国来说。不仅是领军将领和后勤国力。还要彼此信任。但对于齐国和楚国,魏国,想要和秦军交战,出门就是,不用假手他人。而燕国的地理决定了,燕赵联军的取胜之道不是比拼将领和国力,而是要比拼道德。

因此尽管原因种种,需要填补空白的地方有很多,最终事实就是赵国还算强盛的时候,燕国和赵国并没有联合,只有当赵国邯郸被攻破,赵王迁殉难,赵王兄,公子赵嘉逃到代地,赵国变成代国。(赵国代地,就是今天的大同,承德等部分)。燕赵才联合了。这其中最大原因就是燕国不需要赵国的让出土地,就可以直面秦军决战了。

明显的太子的上策,有识之士的共识,燕赵联合,没有完成。

所以只能进行下策了,生劫秦王。当然下策也可以在燕赵没有联合的时候发动,这就要再从燕国方面考虑,燕赵没有联合,肯定是赵国不肯借地。让出一个战场,这前面已经分析了。在燕赵没有联合的情况下,让太子去发动旨在退回六国被侵占的失地。这有点强人所难了。所以只有在后来燕代联合了,太子才发动了生劫秦王。另外可能还有一个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原因,赵国当时虽然失地一半,失去了在山西的部分土地,但依旧在战国七国中,除了秦国,是第二能打的了,这不仅是赵国有良将李牧,还因为赵国是四战之地,常年战争不停,因此赵国有最为能打的将士,所以燕王喜40万大军偷袭邯郸,反而被廉颇帅军八万击败了。因此就算荆轲秦舞阳生劫秦王成功,天下就地停战,赵国就是国力老二,这还不算归还赵国的失地呢。要知道在一个团体中,需要有三角才能稳定,就是有首领,二头领,三头领及其他。首领是话事的。二首领是以备不时之需和捧人的,老三及其他是没有话语权的背景板烘托气氛的听命者。燕国冒着触怒秦国的危险去生劫秦王,却只是当个老三,没有话语权的听命者,太子丹何苦去做呢?更何况,燕赵一直没有联合,彼此还是没有信任,秦国和燕国之间没有接壤,秦国退回去了,归还赵的失地,安心代替周去做天子,哪反过来赵国攻伐燕国怎么办呢?那时秦国想救也救不了了。赵国既然警惕燕国。燕国怎么能又不提防赵国呢?

以上就是燕国只能在赵国邯郸被攻破,赵国元气大伤的时候,燕太子丹才能发动生劫秦王的原因。

最后再说燕太子有生劫秦王嬴政订立誓约,归还六国土地的盼头,而不怕秦王反悔?难道是要荆轲秦舞阳一直挟持的秦王,吃饭睡觉也不放松吗?这就有点没品了。效仿曹沫。那就是秦王一旦立了誓约,荆轲秦舞阳就应该退下请罪,或杀或刮,任由秦王处置。

太子能有秦王嬴政遵守誓约的这个赌注,第一可以看出太子很天真,第二还应该可以看出太子对嬴政评价不低,或者说二人很有交情,大概率相信嬴政会遵守誓约。这和杨虎城与张学良劫持蒋介石一个道理,杨虎城是要杀蒋的,而张学良是要蒋改弦更张的,二人之所以有这个巨大差别,就因为二人与蒋介石的交情和看法是不一样的,所以最终楊张的结局也大相径庭。

从上面这点也可以看出,虽然太子丹被嬴政扣在咸阳,不放其回国,但对于太子丹应该是很优待的,二人在邯郸结下的交情在咸阳并没有破局,否则就不会有太子丹认为嬴政可以遵守誓约,退回六国土地的期盼。至于史书说,嬴政在咸阳对太子丹不礼貌,太子丹因此怨恨,我想应该事出有因的,比如嬴政最喜欢在祖庙大排仪仗接受各地诸侯献土献图,而强迫太子丹作为贵宾和秦国大臣一起观礼,这当然是失礼,但因此太子丹反而能发现献地图时重大的安保漏洞,这也就和后来荆轲图穷匕首见吻合了。

至于嬴政如何优待太子丹,无非是美宅美女美物,这在当时历史可以看出。昔日公元前637年晋文公重耳落难逃到秦国,秦王秦穆公给了其宅邸佣人,还是五名宗室女子做妾做婢,包括秦穆公的女儿怀赢、史载:有一次,怀赢举起水盆让重耳洗手。洗过,重耳挥了挥手,把水洒到了怀赢的脸上。怀赢大怒:“我本秦国公主,你为何这么看不起人。”重耳怕得罪秦国,赶忙起来谢罪。

前面文中曾经问过,太子丹如此重要,他又能这么逃出秦国咸阳呢?我设想和秦王赠送的秦国公主有关,只要历史“可以有”,我们后人就可以不妨想象一下。

下篇设想燕太子丹如何逃出秦国。

注解1:黄河故道遗存:邯郸黄河故道在今大名县、曲周县、峰峰矿区都有遗存。也就是在邯郸南面,是邯郸抗拒秦国的天险。

注解2:汉漳水在其南,所经之地有邺、邯郸、列人、斥章等,相当今河北临漳、邯郸、肥乡、曲周等地。

注解3:让出战场很难,因为牵扯到指挥权的问题。昔日围攻黄维的时候,华野陈士渠率领三个纵队来支援,但中野没人愿意让出战场,陈士渠大怒,带队要回去,最后才协调由王近山让出战场,有华野接手最后攻破黄维。

注解4:曹沫(曹刿)是鲁国人,(当时)曹沫做鲁国的将军,跟齐国作战,多次战败而逃。鲁庄公害怕了,就献遂邑(这个地方)给齐国来求和。但鲁庄公还是让曹沫做将军。齐桓公答应跟鲁庄公在柯地相会并结盟。齐桓公和鲁庄公在坛上结盟以后,曹沫手里拿着匕首挟持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侍从没有一个敢动,齐桓公于是问曹沫说:“你想要做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现在鲁国都城的城墙倒下来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做吧。”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国土。齐桓公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坛,面朝北方坐在群臣的位置,脸色没有改变,说话跟原来一样若无其事。齐桓公很生气,想违背约定。管仲说:“不能这样做。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于是齐桓公就把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曹沫多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也全部回到鲁国手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