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识人有法与无法(上)

(2023-07-09 12:59:43) 下一个

这里说的“识人”,就是客观地评价人。倘若贤愚忠奸,判断准确,这就是善于识人。当然,不能说善识人者,分毫不爽,尤其是那些老奸巨滑、善于伪装的人,要认识其本质之优与劣,还是很困难的。有些时候是要经过长期的考验,才能得其实在。唐人白居易有诗《放言五首》其三云:“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在白居易看来,识人如同辨玉,要用时间去考察,方可得其实。王莽未篡时,何等谦恭忠诚;而周公在成王亲政之前,几乎都认为他有篡国的野心。只有经过时间检验,方可得其忠奸的真实面貌。

但是,并非只有时间才是识人的惟一利器,很多时候,从一个人平常言谈举止乃至处世行事,都可看出一个个的品行与才智,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是也。中国有俗语云:“人看知小,马看蹄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伯乐善相马,究其术亦是察形耳,人马不同类,但“相”也不过是察颜观色、听声见事而已矣。亚圣孟子的“观人术”就是看眼晴,他认为眼晴是察人的重要依据《孟子·离娄上》第十五章云“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认为,一个人心中“正”与“不正”,只看他说话时眼睛是“瞭焉”还是“眊焉”,便能令其无所遁形了。所以唐人韩愈《荐士诗》就说:“孟轲分邪正,眸子看瞭眊。”什么是瞭是眊?东汉赵岐《孟子章句》注曰:“瞭,明也。眊者,蒙蒙目不明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晴澄彻明亮,自是心中无鬼;眼神躱闪不定,心里那有光明?你看街上警察辨析人群的坏人,首先多是从看对方眼睛入手,一上公交车,谁是扒手,有经验的警察一看便知。曾国藩任礼部侍郎回乡为母亲守孝时,李鸿章曾带三人来求见,曾扫视一遍之后,对李说:“站在左边的人可用,但是不可大用;站在中间的人万万不可用;站在右边的人可用,而且可以大用。”李问其故,曾解释道:“我进门时,有意观察了一下,我看左边的人一眼,他也看我一眼,当我看他第二眼时,他却把头低下来,这说明他谨慎有余而胆魄气量不足;我看中间的人一眼,他没敢看我,当我移开目光时,他居然偷偷看我,这说明他心术不,为人奸诈;我看右边的人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看他第二眼时,他同样看我第二眼,我上下打量他一遍,他居然神色坦然扫视我一番,这说明他心胸坦荡,勇气可嘉,因此惟有此人可以大用。”李鸿章将信将疑,把三人全都留用,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曾国藩的判断是正确的。左边那位小心谨慎,无所建树;中间那位贪图富贵,出卖军事情报,被军法处死;只有右边的那人,有勇有谋,屡立奇功,后被朝廷委之驻守台湾之重任,他就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由此看来,这看人眼神而断其性格也还真是靠谱。

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代代皆是,周文王渭水识姜尚,吕太公择婿选刘邦,齐桓公只眼识管仲,萧何月下追韩信,刘玄德三顾茅庐,符坚法眼识王猛,桥玄慧眼赏曹操,忽必烈任命十八岁的安童为丞相,诸如此类的故事可谓数不胜数。

相人之术,早在数千年前的《周易》就初见端倪,自此而后,先贤们还总结出了很多识人方法,如吕不韦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诸葛亮的“观人七经”,刘邵的“九征”、“五常”,曾国藩《冰鉴》等等。可见,对于识人,古人有太多的经验,下面我们摘录一些最著名的论述,以窥一斑而见其堂奥。

《吕氏春秋》对于识人,提出“八观六验”之法,在是书卷二《季春纪第三·论人篇》说:“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用今天的话说,“通则观其所礼”的意思是说显贵之时是看他怎样守礼,有地位之时他是否趾高气扬,蛮横无礼。“富则观其所养”是说富裕之时看他结交什么样的人。听则观其所行”,听他的话,是否言行一致。“止则观其所好”,看他业余时间追求崇尚什么。习则观其所言”,习是看他的“亲信”们给他出的是好主意还是坏主意。“穷则观其所不受”,当他穷困时看其是否接受非分之财。“贵则观其所进”,其身居要职之时看他推荐的是什么样的人。“贱则观其所不为”当他贫贱时看其是否不为非义之事。所谓“六验”,也就是依据一个人的情感来识其优劣。“喜之以验其守”,意即一个人“得意”是否“忘形”。“乐之以验其僻”,意即当他得利高兴是否不变操守,是否邪僻不正。“怒之以验其节”,使之发怒,看其是否能自我约束。“惧之以验其持”,恐惧时看其是否意志坚定,不变信念。“哀之以验其人”,失败时看其是否自制、自强。“苦之以验其志”,处于艰苦环境时,看其是否还有大志。

魏人李悝提出识人的五视法:一曰“居视其所亲”,二曰“富视其所与”,三曰“达视其所举”,四曰“穷视其所不为”,五曰“贫视其所不取”。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考察一个人要看他经常和谁在一起,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平时所喜欢亲近的人那里,就可以知道他的人品。应考察其在生活富裕时将钱花在什么上面。考察其身居高位时,提拔重用的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考察其在身处逆境时是否会人穷志短,牺牲原则换取利益。考察其在贫困境地时的作为,看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提出的识人七法: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这里第一条是说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看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点。第二条是专门考察对方的机变或应变能力。第三条是考察对方的见识;向对方提出方方面面的问题,让他思考相应的计策,看他的谋略是否深远,看他的见识是否独特。第四条是考察对方的勇气。第五条是向对方劝酒,待他醉后再观察他的品性。第六条是投其所好,以小恩小惠引诱对方,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第七条是与对方商定某事,看他能否说到做到,是否讲究信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