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同学陌路问知己

(2023-07-21 05:28:41) 下一个

   写这样一个题目,实是缘于无数次的同学聚会。

世人中间,可能我是参加同学聚会较多的一个,因为曾在母校工作过二十年,也更由于上大学念书时有“老大哥”的资历,所以,上下几届同学聚会多与我联系。其二是当了几十年的老师,学生众多,承蒙诸生厚爱,一有聚会多会捎上我,尽管近年几次公开宣布已提前进入老年痴呆,拒绝参加年轻人的聚会,可他们诚邀如故,有时立场不坚定,便半推半就又去了。

同学聚会多了,发现有着共同的现象,从而思之、究之,终于有所感也。

尽管有民谚云,方今社会上最铁的关系是“一起渡过江,一起扛过枪,一起下过乡,一起同过窗”等等,似乎把同学关系划为最铁的一类,其实并非如此!

当然,上所言者,也是事实,只是并非凡是一起同过窗者,必成铁哥,现实社会中,多少战友、同学反目成仇,何也,道不同也。所以要成“铁的关系”,同学、战友根本不是条件,根本条件是一定要有“道”的相同,当然这道有正道,有邪道,但无论黑道白道,只要道同,则“同窗”者,关系会更加密切罢了。

同学数年,自然会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但其中总有与己性格不相合者,这样的同学在后来的人生旅程中,恐怕不会留下太多的回忆。就是那些在学校成为知己的同学,走上社会之后,也许会有较长时间甚至终生的牵挂,但达此境界,必然要二个条件,一是二人的人生道路大致相似,世俗的地位大致相等;其二就是即便双方两者不相等着,其中所谓之“达”者一定要有管鲍之风、车笠之情,否则,昔日同学亦形同陌路矣。

也就是说,同学之间的社会地位各有差异,即便同学聚会,也只是昔日那份旧情在发酵而已,后来的人生不同则道不同,道不同就不会有太多的共同语言,没有了共同语言这个基础,自然而然不可能在旧情上滋生新情。所以,任何同学聚会都不可齐聚一堂,虽然未到者各说着是因故不能参加,实际上是心里不愿来罢了。有的干脆人间蒸发,谁也不知他的去处,这样的同学绝对是人生不顺,生出意外,根本不愿同学知道他。好不容易来了个百分之五、六十,久别重逢,自然有许多激动、惊讶、感喟、寒暄,但紧接着,便是发起者开始表演,因为发起者往往是本班的成功人士,或官或商,因而以权以钱来组织这次聚会。自己的付出,当然也要图点回报,那便是要唱唱主角,尽量在老同学面前抖露一二。即使有时语言极为谦虚,但一听就是装的。其内心世界就是向诸位昭告:在下活得还算滋润。紧接着,张三说,李四闹,但这都是属于“成功”一类。自认为生活无甚精彩或不如意者,一般不会急切掺和,只有几个心地仍然单纯的除外。他们静静的坐着,注意,同学聚会,虽然不会按今天的现实社会会议学精确安排座次,但这现代会议座次学的理论深入人心,大家会根据自己所处地位准确找到合适的座位。他们坐在那里,或客套地恭维几句,或应酬地搭讪几句,更多的是与左右的同学小声说着话,嗑着瓜子,因为同坐一块,自然地位相当,就有了许多“同病相怜”的共同语言。总之,同学聚会从头至尾,多是所谓成功人士在唱主角,而且,毕业时间越长,这种情况更典型。所以,越到后来,有的配角就不会来了。

也不是说同学聚会交流有困难,问题是言语交流要有生活的基础,否则就缺少共同语言,俗话说“三个先生讲读书,三个屠夫讲杀猪”,盖此之谓也。毕业以后不同的生活道路,使同学之间缺乏共同的话题,为政者、经商者,相互讨论的是厚黑学、生意经,口中所念叨的就三个字:权、钱、色,这自然与小学老师、普通职员似乎很难找到共同的话题。当然,诚如时下所谓“讲痞话大家高兴”,但社会角色不同,财富身份有异,说荤段子的档次截然会不同,在官场、商场廝混的日子久了,则黄段子的水平很高,直令未经风雨、少见世面的“乡里”同学自愧不如,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时不时应景式的打上几句哈哈。

还有,同学聚会上的称呼,也饶有意思。一般来说,毕业后八十年时间段的聚会上,彼此直呼其名,且多用旧时绰号;可是十余年后,称呼就有了变异,同处官场的,一般不直呼其名,而且某长某主任,还必高出现职级别而呼之,如在某局,那怕是一科长或副科长,也一律称之为某局。如在商场,绝对开口便是某老板,而且身为老板们与身为官者的同学有一点不同,那就是他会称任何同学为老板,因为这样一叫,更凸显出自己才是真老板。只有那些二楞子,或者有点阮籍遗风的人,才会依然故我地直呼某某其名;当然,对方也会答应着,但心里总还是有些不受用。

有些同学,既未入仕,又不经商,走了学术研究的路子,其中做出丁点儿成就的,也就只有点所谓学术成果在同学面前炫耀了但在今天现世生活中,学术根本不是个东西,没有多少含金量,尤其是某长、某老板们更看不起的小玩意儿。除非你写小说诗歌,甚至如莫言得诺奖,那则另当别论了。不过,真正做学问的大多平民化,不象半桶子水的冒牌学者皍头戴面,他们与同学的关系一直会停留在大学毕业时那个情感点上。

其实,仔细推究,上述同学聚会种种,很是正常,道不同不相与谋,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几十年人生变迁,社会生活的大浪淘沙,鲁迅与闰土还会有多少共同的语言?即便迅哥儿真的不世故,但闰土早就在二人中间划出了一道鸿沟;所以,我们也无须去责难同学聚会的万千风情。

要让同学永远是同学,需要的是个人的品德与修养。

同学聚会,也有不少感人的温馨。

六年前一个夏日,我因事回了故乡,正遇上昔日学生谢君自深圳回,于是,谢君同学十数人齐聚一堂,算是小会。按当日所到的同学,谢君应属于成功者,而其中有二女生,是没有正式单位的打工族,她们之所以来了,是来看望我这老师的。与我聊了一会,便欲告辞,但谢君执意恳留一同吃饭,感谢君之诚意,她俩留了下来。在接下来整个过程中,谢君一起陪着这二位女同学,热情地交谈着,主动留下电话,并再诚邀她俩去深圳做客。

可以断定,这两位女同学没有打过电话给谢君,更没有去过深圳,但是,老同学谢君的人格温馨,一定会让她们永远感动,也让我永远感动。

愿天下同学一如谢君,只是,恐难如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lao1dao 回复 悄悄话 大家都忙,如果没有参加,是很多人会掂量一下值得不,特别是生活轨迹完全不一样,除了回忆以前的事情,没有多少共同话题,
stop-loss 回复 悄悄话 不参加同学聚会就是混的不顺?太绝对了吧,往往是很成功的不屑于参加这种显摆的聚会
宏扬道德 回复 悄悄话 同窗几载,犹如乘坐一辆列车,大家一起共同度过一段旅途,然后到站,各自奔赴下一段旅程, 天各一方。以后各自的生活渐行渐远,除非有缘,有的甚至永远不会再有交集。
elfie 回复 悄悄话 I don't have contact with any of my classmates from any school I have attended. It's impossible to imagine something like a high school reunion because there was never any intention of keeping in touch with each other. We started and finished as strangers. After classmates went through the final exams, the period of being acquaintances was literally over. I remember riding my bike home from the test site and said farewell to one of the girls in my class. The test site was located at a high school close to the Forbidden city's east gate and we had to pass the main street of the city with the famous monuments and the mausoleum where the great leader is on perpetual display. We were silent and thoughtful, no one wanted to talk about the future ahead of us. The summer of 1992 was in full swing and our fate was written down and our high school days left behind. That was my last day of high school. I don't think that girl would ever remember me from then on. My best friend was another girl, whom I haven't seen since 2005. Our high school was so unremarkable, so few kids would end up going to college. How they fare in life was a mystery to me.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