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傻者真智慧

(2023-04-25 06:41:38) 下一个

一日,学生聚会,邀余参加,一别十数年,今又重逢,谁都高兴,觥筹交错,毫无顾忌,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别后重逢,昔日“不识愁滋味”的少男少女,已“绿树成荫子满枝”,女孩有了鱼尾纹,男孩有的竟已谢顶,其中独有杨生者,仍如二十几岁少女,青春靓丽,略无老态,于是一众女同学讯问其养生要诀、美容秘方。杨生急,辩之再三,羞赧而倍生娇媚。诸生询余,余曰:无它,杨生弱智耳。

杨生青春犹驻,原因是她的智商不高,傻瓜一个,是语一出,满座哗然,然而,吾则绝非只是在讲笑话。

杨生在校时,与吾过从甚多,故对其人甚为了解。其性慧而多黠,其心晶莹剔透,然其志淡薄高洁,其情随和安然。积极上进又达观开朗,处事认真又不计小节,所以,她成绩好,人缘好,毕业之后,又在省会金融行业任事,到如今,已是一个部的负责人,论工作,应是繁琐而忙碌的,每天的烦心事也不少,可她都活的自在潇洒,悠然自在,所以,她那青春的的脚步便比别人慢了几拍。

趁着酒醉饭饱,吾向诸生论曰:

俗语云,傻人有傻福,至理之言。何故?凡人于立身处业之间,无须太刻意于计算,精明故好,然精明过甚,人所不齿。许多时候都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记得小时候,老听母亲说:人算不如天算。想古往今来,许多的事,倒真如此。昔孔明围司马父子于葫芦谷中,熊熊烈燃即将令魏军葬身火海,偏就在这胜算稳操之时,天降大雨,烈火自灭。孔明长叹,说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今天我们知道,“天”是根本不存在的虚无之物,但你却不能否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判断有一定的正确性。为什么?任何可谓的成功,除了人类自己主观努力之外,无不受着太多的客观因素影响,这诸多的客观因素无不左右着某一事件的成败走向,所以,母亲“人算不如天算”的话就很具哲学的意义。既然如此,我们在付出之后,又何必殚精心思去想的太多?自己曾经努力过,能否达到目的,顺其自然,成功就享受胜利的喜悦,没成功,自己也问心无愧。

还有许多人,因为聪明,所以劳心者甚。昔孔明之事先主,事无巨细,必亲躬为。司马懿断其“食少事繁,焉能久乎”,盖睿语也。平常人家,虽无军国之大事,但举家大小,三姑七姨,事无巨细,均在操劳之内,不仅是“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而且是“人生不满百,恒怀千家忧” ,如此操劳,更有何人不老。欧阳文忠《秋声赋》云“人为动物,唯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神。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宣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至哉斯言,令人悚然。所以说,那些“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神”的人归根结底并不聪明,至少是不智慧。人生短暂,事多定数,强而为之,终不果也。聪明不等于智慧,这恐怕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考虑过的问题,事实上,聪明与智慧决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比如说,一个女孩子,聪明有时并不可爱,只有聪慧才可人。宋人苏轼为何独钟爱朝云,恐怕不是朝云的姿色,实是其聪慧耳。一次,苏轼退朝回家,饭后院中散步,指着自己隆起的腹部,问身边的侍妾,谁能知道这里面有什么东西?一云“腹中都是文章” ,一云“满腹都是学问”, 苏轼笑而未其然。独朝云曰:“大学士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轼闻言大笑:“知我者,唯朝云也” ,朝云的聪慧,就在于她能“知我”而已。

更有一些人,心里聪明的如灯笼,百眼百孔,百孔百明,亦寻常所说,眼睛掺不进一粒沙子。其实,这种人也非常的累,而且是心累,心累最伤人,古典诗歌中所说的“朝如青丝暮成雪” 、“晓镜但愁云鬓改”云云,全是心累耳。身累是不老人的,哪怕累的力尽精疲,饱食一顿,酣睡一晚,又是一种精神,如果傻一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不思身外愁,顺其自然,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则吃嘛嘛香,睡嘛嘛甜,自然青春常驻,容颜难衰。而且,真要是山前没有路,你忧得一夜白发,依然是没有路。曾读过一篇国外散文,说一个女孩子,因失恋而准备跳海自杀,当她听到海滩上织渔网的老婆婆一句忠告:“再大的风浪也会过去” 之后,女孩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放弃了自杀,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那位婆婆才是真正的智者。

《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哭着向他的班长说:“我不想当尖子,当尖子太累了,我想做傻子,傻子不怕人走,傻子不伤心。”在剧中,许三多应该是属于“傻”的一类,可他最终成器。他想做傻子,不是真傻,而是智慧,他不太热衷于太用心耳。

一个女孩子,生在这世界上,本来就比男人多许多负担。所以务必要学会“傻”,甚至傻的只知道吃饭睡觉与上班,什么人情世故,什么荣辱得失,一切都让它见鬼去。傻乎乎的活着,笑着,自然会青春常驻。常见许多女人,总爱瞎操心,比如担心自己能否拴住丈夫,纯粹的一种“闲愁”。是你的,永远是你的,不是你的,苦求也得不到。该去的让他去,就如同死了张屠夫还吃带毛猪?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为一个不应该伤心的人去悲伤。退一万步讲,有老公是活,没老公一样的活!

人生看开些,诸事看淡些,心宽体胖,自然难老。

诸生闻之,皆笑曰:“谨遵师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