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其实,懒是一种品质

(2023-04-24 22:13:39) 下一个

其实,在我们普通人心中认为的懒汉,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事实上,从根本上来讲,懒汉也不懒,他只是不做正事,整天闲聊瞎逛可他一天也在忙着,喝酒、打牌、看戏、唱曲,有时比做正经事的人还累,真正意义上的懒,恐怕只有笑话中的哪一个,妻子要出门几天,害怕懒汉丈夫饿死,于是做一个大煎饼,挂在他脖子上然而,当她回来时,丈夫还是饿死了。因为他只吃了嘴边那一块,其他的地方不着,他才懒得动手呢,宁愿饿死,这真是懒到了极致。只不过,这是笑话,并非现实世界的人,所以说,真正绝对意义上的懒,现实生活中极为罕见。

既然大家都在忙着,包括懒人,也是日以继夜的忙于游乐,所以人生难得一懒。

先说做事吧,固然,勤劳是美德,“只有劳动是光荣。”这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认同的普世价值观。人不劳,何以获,不劳而获,非贼即盗,自当为世人之所不齿。但是,勤也罢,劳也罢,勤劳之学,重在于劳。而勤则可推敲一二,何哉?勤劳固是美德,但决不可勤而无止境,勤而无歇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有时也要懒一懒,用老一辈的人的话说“不能一口气死猴子”,猴子要耍,猴主人才有可能得到一些吃饭喝茶钱,但绝不能为了钱而让猴子无止境的耍,最终猴子累死了,猴主人也就什么也没有。故于适当的时候,也还是要懒一懒,让猴子歇一歇,人也打个盹,一觉起来,再耍不迟。

经常有些报道,说些先进典型为了工作,废寝忘食,最后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这样事,这样的人,的确让感动但是,换一个角度思考,他为什么不适当懒一懒,勤劳之余也好好休息下,这样则身体康健,多活一二十年,不是反而为社会做出了更大的贡献?说句实在话,除了战争,除了抢险等一些十分火急的工作之外,绝大部分工作是能允许有些时间歇一歇的。所以,劳逸结合是一种非常积极而又非常科学的工作态度,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而“懒之价值,不只是于劳作中有休息,更重要的是在为人待物和处事处世上,少不了一个懒字。在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复杂,自己周围总有着太繁芜太复杂的矛盾,如果要认真计较,那简直能把人累死。其实,除了原则性的矛盾,鸡毛蒜皮、无关大局,无须去计较,常听人说“我懒得去管”,这就懒得聪明,懒得伟大。昔唐郭暖与昇平公主夫妻口角,郭不满公主的专横跋扈,愤而失言,郭子仪惊恐不已,亲缚其子向代宗请罪代宗李豫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认为儿女闺房之事,不必当真。一件逆上的大罪,就一句“不痴不聋”完全平息,这代宗真是“懒”出了境界,甚至说懒出了国家的安宁。

俗话说:“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所以,人前人后有人说,常耳。一个人听到言蜚语,是力去认真,还是当作耳边风“懒得计较”,毫无疑问绝对是应该“懒得计较”。这个“懒”,是人际关系的保险箱,是和谐人生的润滑剂,是心身愉悦的良药,是道德修养的妙方。还有红尘中的几多功名利禄、凡夫俗子,谁都全心向往之,为了名和利,几多人殚精竭虑,几多人耗尽心机,甚至趋之若鹜、铤而走险,何必呢?不如懒一懒,常有人说,“懒得去争”,“懒得去抢”,不要少瞧了这些“懒”人,他们才真正是生活的强者智者,非有大智慧而不能如是也。

  还有一种做事的“懒”,就是俗称的“懒办法”,许多事情,解决的途径绝非一条,有一些智慧的人,往往能想出一些“懒”主意,让自己真正的懒一懒,有许多的发明创作,其实就是一些“懒办法”。

”,还是“避世远俗”之高风亮节的一种方法,魏晋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当司马昭诛杀曹爽之后来收买阮籍时,让阮籍的女儿做他的儿媳,可阮籍总是终日醉酒,一醉六十天,终于把这门“高亲”推脱了。阮籍母亲去世,嵇康来吊丧,他连忙起身相迎,其弟嵇喜来了,他披头散发,跌坐灵前,既不说话,也不搭理,翻着白眼而已。阮籍的这些举动,就是“懒待”这些自己不喜欢的达官贵人。不过这些懒需要些勇气与胆量,因为得罪权贵,是绝没好果子吃的。

当然,自古以来,懒到化境的是方外人士,传说中的济颠和尚,历史是有其人的,他可谓是懒成了大师。历史上还有一位懒成和尚,即明瓒禅师,修道于衡山衡岳寺,以懒著称,常食人残食。李泌夜访,他正在牛粪中煨芋仔吃。但他的懒,却懒出了最高境界的禅。

吾本愚钝、心实向懒,可根基如此,恐怕一辈子也懒不出个造化来了,思至此,愧哉憾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