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行胡说理财术

(2023-04-03 22:21:58) 下一个

首先声明,对经济是一窍不通,对于理财更是白痴。这一辈子,那怕是懂一点皮毛,或者即使不懂,倘能听别人半句忠告,今天就不是这般穷酸样。

不过,尽管如此,我从没与自己的窝囊过不去,因为富贵在天,盈虚有数,人生万事,不可强求。而今天来说理财,实在是自不量力,弄斧班门;但心中有话,不吐不快。

什么是理财,查诸辞典,指的是对财务(财产和债务)进行管理,以实现财务的保值、增值为目的。只是,人们可能不会注意,在我国古代早就有“理财”一词,其义为治理财物,与今天的意义差不了太多,只是概念的外延不及今天的宽泛。比如《易·系辞下》就有“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之论,孔颖达疏:“言圣人治理其财,用之有节。”可见,理财之道,古已有之;甚至在财富道德上的认识与实践,远比今天一心钻在钱眼里的大师们更加文明更为进步。

引起今天的话题是昨天又有档理财节目,当然,这样的节目太多太繁,几令人不厌其烦。这里姑隐导师其名,谓之某某老师,节目一开头同样有指导教师的导语:

只有真正穷过、实战过、赚过很多的人,才有底气告诉你普通人是怎么赚的。某某老师指导?资三千的宝妈,做到年收?九万+,满足家里生活开销;帮助90后的飞哥,每年多结余10万元,婚后2年交了房子首付;指导毕业的雯雯,刚学第一个月就赚了3万多,带着父母去国内旅行;50多岁的退休阿姨,两月就赚了14万,开了一家养老小店……

某某老师的学员中,有月光族、宝妈、老人、企业家、投资人等,还有来自BAT的大BOSS也在跟随某某老师。很多上过课的学员,都跟老师反馈:只要搞懂了掌管财富的底层逻辑,想要过上富足的人生,真的不难!

你看,某某老师多厉害,只要跟他学,什么人都立马发大财。刚刚毕业的雯雯,刚学第一个月就赚了3万多;50多岁的退休阿姨,两月就赚了14万。主持人理直气壮,讲课者滔滔不绝,我听了却是满腹狐疑,只有一个评价:胡说八道,梦呓谵语。

对此,老夫有二个问题郁结于心,百思而不得其解,恳请高人幸以教我。

一是这理财术如此了得,几乎等于检钞票,那某某老师为什么不自己行动?为什么把这发财秘诀授之于人?有谁嫌过钱多呢?如果说某某老师的钱已是无限多了,为什么来上课还要学员交学费呢?如果是我有这般点金术,恕我自私,恕我境界低;首先我必须让自己富可敌国,至少钱钞比马斯克多。有了这么多钱,除了每个省会卖套别墅放置钞票外,每年砸上千百亿,支持国家干大事,从而也弄个什么代表干干。即使要传之他人,首先必须把这绝技传授给家里的兄弟姐妹们,让他们富可敌省,富可敌市;然后再传授给我的学生们,让他们富可敌市,富可敌县。为什么不能让他们都富可敌国?因为国家货币有个总量的,都富可敌国,俺就什么都不是了。而且,传授到学生就是最后的底线了,再怎么也不能外传了。

第二个疑惑是,如果让某某老师的理论广泛普及,让全国人民都去理财牟取暴利,如上所述,一个国家的财富有个总量。如果大家都在抢着检钞票,那么,50多岁的退休阿姨,两月就绝对赚不了14万,至少她的体力与计算机技术比不上年青人。尤其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全民投入理财的狂热之中,农民不种地,工人不干活,没有一个人去创作物质的财富,这个国家能富强吗?

当然,我们不是全盘否定理财,只是,我们务必要明白,“理财”决不是上了金山,车载斗量,唾手可取。“理财”是调配、运筹,理财有成功,但同样也有风险;炒股有一夜暴富的,但也有破产跳楼的。国人只热衷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却忽视了他的《道德情操论》;国人只记得亚当·斯密说的“人天生,并且永远,是自私的动物”;而忘却了他说的“一个国家的富有不在于货币的多少,而在于生活必需品的丰富”训诫。

我不懂经济,谨提出理财三原则,个人管见,仅供参考。

一是理财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如西方的“自利行为原则”,“比较优势原则”,“效益最大化原则”等等;我国古代的“奇货可居”,“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人取我弃,人取我与”,“舍小利取大利”,“多钱善贾”的原则等等。原则就是规矩,是天道;逆天行事,事必殆矣。

二是理财必须具有“节流”的思想。节流者,生活俭省也,有节制也;节俭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节俭是持家之本,节俭更能降低社会生产的成本。节俭与财富无关,钱再多,也必须节俭;要知道,暴殄天物,天必不容。

三是必须认识“否极泰来”的发展规律。投资理财有高潮亦有低潮;“太过不及”,“物极必反”,宇宙之大道也。故是,在理财过程中,胜勿骄,骄兵必败;败勿馁,哀兵必胜。“衰之极者,盛之极也;盛之极者,衰之兆也”;万事万物皆非永恒,明乎其道,方可理财矣。

以上所述,乃外行之臆想,多有错舛;但有一点可以自信,吾之臆测绝对比某某老师的胡说正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