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家族沧桑 -- 二世祖郑祥

(2022-12-09 05:11:00) 下一个

二世祖郑祥,在家谱上记录成郑思聪。郑祥的资料主要来源自清朝张廷玉主修的《明史》,明朝记录朱元璋言行的《明太祖实录》,明成祖朱棣的《明太宗实录》,明朝的《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三十。 非常遗憾的是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把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夺过来后,把建文帝的资料全部销毁了,中间也可能有关于郑祥的记录也不复存在。其余资料来源自湖北公安黄山,石首绣林,江陵草市,白马寺,松滋等郑氏家谱。

 

 

遇春公在1361年攻克九江,娶九江谢氏,生长子郑祥于1362年。洪武三年(1370)遇春公被封为荥阳侯。

 

二世祖思聪,本名郑祥,在明史有记录

 

家谱上的画像

洪武14 年(1381年)遇春公从傅友德、蓝玉、沐英领30万大军征云南,帅杨文等经略城池屯堡。其子郑详从金吾军中抽调随大军入云南,在大理、洱海一带驻屯军队,并任管军千户所。当时年仅18岁,紧随蓝玉,屡立战功,可谓是少年英雄。此后,郑祥一直在云南经营十多年。洪武 18年(1385年)郑祥授云南大理指挥使。

 

明史记录如下:

剑川州土酋杨奴叛,大理卫指挥郑祥率兵讨之,斩其党八十余人,杨奴遁走。未几,还剑州,复聚蛮人为乱,祥复以兵击斩之,贼遂平。

 

在洪武二十年(1387),剑川的土官杨奴反叛,大理卫的指挥郑祥前去讨伐,斩杀了八十多人,杨奴逃跑了。不久,杨奴回到剑川,又聚集蛮人作乱,郑祥又带兵出击。

 

大理卫指挥使郑祥捕斩蒙化州叛贼高天惠,传首云南。时顺宁府土酋猛丘等不输征赋,自相讐杀,祥遂移兵至甸头,破其寨,猛丘请降,输赋,祥乃还。

拓大理城东南隅,从指挥使郑祥请也

 

这里记载洪武23年率兵捕斩蒙化州叛贼首高天惠,震惊云南;然后组织拓建大理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平定云南后,大理卫指挥周能以中和溪为南护城河建设大理府城的南城墙,当时的中和溪沿着今天的红龙井一线直入洱海,次年,都督冯成、指挥使郑祥将南城墙向南延伸至白鹤溪北岸,以白鹤溪为南护城河,并将中和溪改道向北折而流,成为西城墙北段和北城墙的护城河,原来的南城楼则留在城内,成为城中的鼓楼(也就是老照片上20世纪70年代拆除的那个“五华楼”,与南诏国的皇家楼苑五华楼是两回事。),即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明代大理府城的格局,原南诏王都太和城王城、内城随着洱海水位的下降而荒废,外城逐渐变成了今天的太和村。商贾之城大釐城始终保持着长期平稳发展,成为了大理从古至今经济最为繁盛的城镇。龙尾城随着茶马古道文化的发展,成为了滇西重要的枢纽重镇,延续至今,形成了今天的下关。

 

大理洱海门,家谱上二代祖自称为洱海指挥使,非常怀念在大理的岁月

    

在云南经营十多年后,郑祥被调往福建,任福建都指挥使,也就是福建最高军事长官。什么时候调去的时间不详,在明太祖实录上找不到,很有可能是建文帝间发生的事情,因为永乐帝朱棣后来为了把建文帝从历史上抹去,把建文时期的资料都销毁和篡改了。

 

    洪武31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因为长子已经去世了,由孙子继位成为建文帝。建文帝决定削藩,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也就是建文帝的叔叔,决定造反,发动了历史上的靖难之役。郑祥的弟弟郑诞在西水寨和花英一起领兵三万,结果被朱棣击溃,郑诞逃回南京。后来郑诞改名郑孤贞,和其亲家镇海侯吴祯的后人一起带领家人往四川云南方向追随建文帝,后来在四川名山兵缝崖定居,当地有二代荥阳侯的传说。郑祥在福建并没有参与和朱棣的战斗。在建文4年(1402年)阴历六月,朱棣攻入南京城。这也是历史上唯一一次藩王造反成功。

    

    而登基不久的明太宗文皇帝朱棣在实施稳固自己帝位的一系列举措中,实施了一项针对云南的特殊计划。云南由沐王府(还记得《鹿鼎记》韦小宝吗?对,就是那个沐王府)在统治,在靖难之役中支持建文帝,让朱棣很不爽,上台之后对沐王府恩威并用。刚上台一个月,秋7月,朱棣就升福建都指挥使郑详为右军都督佥事,旋即又命右军都督佥事郑详充统官兵,镇守云南。并让郑详留掌云南都司事,云南一切军事机构都需要听从其调遣。这里可见朱棣对郑祥的信任,朱棣和郑祥年纪差不多,都出生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可能在早期有些交集吧。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10)

    卷10

○升福建都指挥使郑祥为右军都督佥事

○命右军都督佥事郑祥充统兵官镇守云南云南都指挥使卢旺充左副统兵都指挥佥事欧庆充右副统兵遇有军务相机调遣俟境宁谧郑祥留掌云南都司事卢旺欧庆各就本职

    

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有各种说法,我家家谱完全没有提到他的这些经历,只是说因为父亲的功劳封为洱海卫指挥使。这个职位也是不对的,因为他是大理卫指挥使。看来,郑祥特地在隐瞒他的真实身份。

 

    说法一:(不是从我家家谱,我们是郑祥的一支,可能是从其他支的记录来的)

经过反复分析,再三权衡。郑详最终决定,不出赴任,弃官废禄其始。郑详父子等人则再次回到庐山 ?九江 ?地带。这期间,郑详附他郑改名思聪,以隐瞒身份,防止万一。毕竟不听朱棣命令是很危险的,方孝孺就是不愿意归顺被诛了十族。“聪”字从耳从总,是对自己在洱海一带军旅人生经历的怀恋。思聪这一名字被其后人树为谱名。 

  1404年(永乐2年)郑思聪(郑详)携家小、祖辈尸骨沿长江西进,离九江,越武昌至荆楚之地,今湖北荆州公安县狮子口镇申津渡村葬下郑遇春及夫人。这年郑详40多岁,郑旺20多岁。至今旧址犹存,被荆州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郑旺生八子:仁、义、道、德、福、隆、如、才。

  时至永乐8年郑旺及族人八兄弟,以一锅碎为八片记,各支一券,约为日后验。兄弟人等或留或选它地,于是有“锅片郑”之说。

 

    说法二:

    在明太宗实录上,后来在永乐年间有两处关于郑祥的记录。分别在卷25和卷40:

    卷25

永乐元年十一月:

都指挥同知沈遇为大宁都司指挥使羽林前卫千户刘显为本卫指挥同知以右军都督佥事郑祥子琦为福建都指挥佥事

 

请注意卷25,以故右军都督佥事郑祥子琦为福建都指挥佥事。说的是封郑祥儿子当官的事情。用了一个“故”字,就是那时候郑祥已经离世了。头一年还被永乐帝派去云南总管兵马,怎么就去世了呢?在明太宗实录上,象郑祥这个级别的官员去世都会单独列出来,然后介绍生平等等,唯独郑祥没有提。

 

然后到卷40,更加奇怪了。

卷40

永乐三年

    ○礼部言乌撒卫军人沙敢儿妻滕氏一产三男命循例给之△掌云南都司事都督佥事郑祥都指挥使王俊云南广西陆凉越州洱海等一十七卫及思恩州土官知州岑永昌等各遣人贡马赐钞有差


 

这里的永乐三年,永乐帝派人到云南给郑祥奖赏。这里相互矛盾。按照说法一,郑祥没有去云南上任,皇帝还会给儿子封官,不可思议。要知道很多不愿意给朱棣效力的,比如方孝孺,被灭了十族。按照这个道理,郑祥应该是去了云南,但是何时离任并不知道。

 

更大的可能是郑祥确实去云南上任了,同时把家人迁居到荆州,埋葬父亲于公安。家谱上另外记载遇春公的哥哥遇霖(在1355年攻打芜湖的时候战死)葬于当阳双子拓林台,也应该是当时一起该葬的吧。去云南任上,正好过公安,当阳等地入川。也应该是那个时候,郑祥和其弟郑诞(孤贞)决定把后代分开,以防不测,同时破锅作为印信,以做后人日后相认的标记,所谓“锅片郑”来源自此。可以肯定的是,明朝初期的靖难之役,直接改变了我们家族的命运,郑祥及其子郑旺这一支从此安家在湖北荆州一带。郑祥还有其他后人吗?不清楚,至少史书上记载了其子郑琦被封官福建。郑旺的资料完全找不到,郑旺和郑琦是兄弟关系?还是象其父一样,改名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