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五四青年节前七七八八话青年

(2023-05-26 22:58:54) 下一个

五四青年节前七七八八话青年

                                2011年5月2日

何必

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武警昌都支队一大队……(略。)

五四又快到啦。

现在,五四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敏感的日子啦。

来看看相关内容吧。

(何必注,略。)

洋鬼子中文媒体的相关文字。

(何必注,略。)

老左派电子杂志的相关说辞。

(何必注,略。)

来自俺收到的电子邮件的相关内容。

(何必注,略。)

呵呵。

五四,是个青年节。

现在中国青年是什么样呢?

美国三妹曾经发来有人针对中东茉莉花革命现象而总结出来的四个条件,三妹进而认为,这四个条件中国都已经具备,所以推论说,中国爆发茉莉花革命也是指日可待。具体内容另当别论,于此不赘。

而另有分析说,中国与现在正在如火如荼闹腾的中东国家相比,平均人口年龄高出了10年上下。于是乎,该分析得出结论说,中国爆发茉莉花革命的时期,早就过去了,应该是在10年以前。也就是说,现在的中国青年从人口年龄分布上说,已经没有了爆发茉莉花革命的条件。

这种分析,很有些牵强附会吧。其理论依据如何,俺也不知道。如果真是是这样,那么全世界凡是人口年龄分布结构类似中东国家的都应该爆发茉莉花革命?这好像不太靠谱。

上述这两种结论,截然相反,但都有着明显的漏洞。

但是,现如今的中国青年与历代人相比起来大相径庭,却是显而易见的。

有几件事,让俺对现如今的中国青年很是有感触。

一个是,俺曾经与一个网上结识的八零后你来我往过电子邮件,俺也曾经推荐对方看很多文字。结果,针对什么事的判断上,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当时,对方斩钉截铁地说,全世界没有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会在天灾人祸的第一时间就赶赴现场,而这是中国木秀于林的事实。如此说辞,让俺无言以对,只能就此断绝了来往。相关内容,俺在如此文字里也曾经转发过。

一个是,人生观讨论是1980年出现的。2000年,彭波任总编辑的中国青年杂志社,还对这场讨论记忆犹新,专门在天津什么出版社出版了潘晓讨论的专门书籍,并且杂志社也请来了当年发起讨论的当事人以及诸多人士,弄出了纪念专刊。后来,彭波调离了中国青年杂志社,现如今是不是国务院新闻办那个彭波,俺没有花费时间去证实,但当时中国青年的彭波,还秉承着丁望时代(现如今,丁望老先生去了香港,还是不失时机地在香港媒体上对中国事务说三道四,但确实显示出廉颇老矣之态)中国新闻界一个奇迹的中华工商时报的理念,具有着理想主义的成分。而去年,也就是2010年,是这场讨论三十年纪念日,却无声无息没有了任何反响。为什么会这样呢?此前媒体对这场讨论的诸多报道,俺看到了其中对有不少对俺行踪的猜测,很不着边际耶。

一个是,俺曾经与北京市团市委打交道了很长时间。而后,团市委相关人士都进行了调整。此后,就再也没有了能够闹出什么动静的举措。北京市团市委下属的《北京青年报》,曾经是中国报业当中的一个奇迹,一个团系统下属的报纸能够干到那个模样,空前绝后。但是,现在的北京青年报如何了呢?江河日下,距离所谓主流渐行渐远,越来越无人问津,自我边缘化非常厉害。而这背后,团市委那些头头脑脑如何了呢?咱们也就不说,邓亚萍曾经在北京市团市委担任副书记,紧接着就到了人民日报去干狗搜网总经理去了,这种政商旋转门能够给两个领域带来什么也就可想而知,而还留在团市委的那些官员怎么样了呢?俺熟稔的前官员们告诉俺,后来的官员实在太乏善可陈啦。如果说前官员在位时也吃吃喝喝前呼后拥的话,至少还干些许正儿八经的事情,而后来的是什么一本正经的事情都不干啦,只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得过且过以保住乌纱帽为全部职责。新近的消息说,我党对于茉莉花风潮如临大敌,对于任何可能触发群体性聚会的情况都担惊受怕,北京理工大学举办的有北京13所高校学生参加的辛亥革命辩论会被北京市团市委勒令取消。于是乎,咱们也终于能够看到北京市团市委还在做些个什么了。

一个是,北京师范大学董藩最近的那番话,引起了轩然大波。让他的研究生如果40岁了还没有挣到4000万就别见他。如此导师能够如何教学生,也就很容易想到。现如今中国青年的榜样和老师们是什么样,是不是可以从董藩身上见微知著,也就是可以推论的了。俺也碰到过一些家庭教养很不错的人,在对女孩子成长的谆谆教导里,自立自爱自强不息都是必不可少的训诫,但是最终无一例外的却是,找个有钱人嫁了。俺当然不是说有钱人都是理当千刀万剐,只不过,如此见钱眼开唯利是图,也就可以知道现如今中国青年的基本价值观是如何了。

再一个嘛,俺应该是五、六年前就曾经盖棺定论说,中国必将完蛋在八零后手里。如此文字,在博客上招致激烈反响,赞同和反对者都群情激奋,吵得不亦乐乎。双方吵来吵去,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逻辑循环。而八零后作为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其特质是什么?出现的历史、制度、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等背景因素是什么?八零后与他们的上一代等前辈的区别是什么?八零后与九零后的区别是什么?八零后特殊的悲剧性成分如何?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任何现成的答案。前年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要做一个五四特别节目,八零后题材的电视系列片,找了几乎所有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竟然没有一个对八零后这么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类现象进行专题研究的,中国社科院也仅仅是刚刚立项划拨经费,没有任何成果,而中国青年问题研究领域在八零后现象上更是一片空白。该系列片负责人找到俺,闻听了俺对八零后现象的分析,感觉醍醐灌顶顿开茅塞,于是乎,就这么被俺班门弄斧滥竽充数咧。由此可见,有关中国青年问题的研究,处于什么样的乱七八糟的状态。

……

现如今的中国青年,与五四时期的青年相比,有着太多的不同了吧。

譬如,从信息获取方式上说,一方面,现如今有了互联网,使得人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的所谓“亚文化状态”,使得现如今的青年人在信息爆炸当中可以分分钟占有大量的信息;而且,互联网使得权威消失,董藩现象,实际上也就表明了知识权威的破产吧,不说董藩本人言辞的对与否,只是看,如果没有互联网,所有人都可以对董藩嬉笑怒骂的状况是不可能如此如火如荼的吧;另一方面,信息屏蔽又有着非常的状况,以至于像鲁迅《纪念刘和珍君》那样的文字现如今不可能公诸于众。这种信息获取方面的巨大反差,是中国青年成长当中的现实存在。(而对此,冼岩前两天专门写了文字,试图区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异同,并且得出结论说,不要太把实际上他指的是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专家学者当回事,冼岩此说,让人钦佩他的观察和思忖,可如果他能够对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汗牛充栋的著作都读一些会更好;而昨天,黄纪苏发来文字,指出信息流通领域里的话语垃圾和说话暴力现象,并且提醒“最爱说话”的人,每天半分钟的《烽火戏诸侯》和《狼来了》的阅读与反思,别制造话语垃圾,好像嘴不是自己的而是自己情敌的,多么没水平的话都说,把父亲睡过的铺板和老婆的内裤都弄到公共空间的信息通道里去,以免总是因为爱说话口无遮拦频繁预测失误而自扇耳光。纪苏兄如此提醒,很是让人心领神会百感交集五味杂陈。)

如果说现如今中国青年为什么不会有着茉莉花骚动,按照普世价值的论调一派比如美国三妹的观点,中国早就具备了革命的全部要素条件,发生暴动是水到渠成不可避免的,但现实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而如此问题的大惑不解,就是让人浮想联翩的了。

也是在前两天,王飞凌转发来有国外的人讲述中国人的劣根性问题的文字,看得人胡思乱想。(美国三妹们是坚决反对这种文化决定论说法的。)王飞凌在转发时的短语评论上,也感觉如此问题确实非同小可;王飞凌所发此文,引得邮件组里不少的回应,更是有人把在中国的遭遇娓娓道来;而盛洪在对如此文字的回复之中,非常轻而易举地让中国传统文化的销声匿迹当做劣根性的全部成因,可却很难让人心悦诚服。王飞凌所发文字指出,现如今中国人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什么制度的问题,而就是文化的问题,毕竟,制度必须是人来制定和维护的,而全人类任何好的制度,都会有漏洞,再好的制度到了中国,就立刻变得面目全非了。如此话题另当别论于此不赘。

由此,再来看当代中国青年,就别有风味了。

青年节,青年人果然过节了。

可真的是那么歌舞升平么?不是那么简单的吧。

嘎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