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环保总局又和商务部联手啦

(2023-01-23 13:54:59) 下一个

环保总局又和商务部联手啦

                                2007年10月16日

何必

针对部分出口企业为降低成本,违法超标排污等问题,昨天,环保总局联合商务部发布公告称,我国将建立出口企业环境执法档案,对其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和整改实施动态管理……(略。)

看来,环保工作的力度,正在不断加强。

近来,环保总局频频出招,在加强环境保护、遏制加剧恶化的环境污染方面做出针对性措施,并且,试图改变环保工作不被重视的尴尬局面,联合其他国务院职能部门,一起为建立环保体系而努力。不久前,环保总局联合银监会,对污染企业不予房贷,被看作是环保工作方式转变的一大进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环保部门手段单一的情势。通过限制执法对象企业的资金来源,会有效阻断环保主体的违法冲动。现在,环保总局又与商务部协作,对涉嫌制造超标污染的企业停止其出口资格,则从新的层面启动了环保的机制。毫无疑问,这种举措的出台和实施,又会赢得寡廉鲜耻的中国媒体的喝彩。

其实,在中国社会当中,类似环保总局这样的部门大量存在。人们用人格魅力的说辞,来称谓像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审计总署一把手李金华、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等等衙门官员,似乎,中国出现这种擅于利用舆论的官员,不是人治色彩的表现,却是民族的希望。

可以看到,环保总局高调粉墨登场,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比如,去年4月6日出版《每日工业快讯》报道,(何必注,略。)

环保总局如此公开表示中国行业环境风险,暴露出作为执法机构的无奈。事实上,2006年国家节能减排目标非但没有实现,反而污染程度得到了提高,给衙门带来了非常窘迫的处境。绿色GDP的胎死宫内,把环保总局与国家统计局以及发改委等衙门之间的矛盾公开化;而为了环保而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使得环保总局成为全中国的过街老鼠。即使是在环保总局所强调的化工领域,商务部也在对环保进行着釜底抽薪。友人给我发来了化工领域吸引外资的内容。

中国经济网首页 > 管理学院 > 行业观察 > 正文 

中国化工业“难挡”外资 

(何必注,略。)

可以看到,作为国家级招商引资的行政主管部门,商务部在吸引外资上一直旗帜鲜明地高举赞成的旗手,成全着将公共利益部门化的色彩。当然,如果中国对招商引资采取关门的态度,商务部的权限将会受到限制,这是现如今国务院各个部门绝对不会容忍自身势力范围被压缩的情形。即使是在社会上对于吸引外资形成了越来越广泛而巨大的口诛笔伐之态时,商务部也从来不会避让与妥协,高喊着国际化、全球化等骗术来欺世盗名。

由是,商务部与环保总局的协作,只不过是针对中国本土的企业。如果在歧视性的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这种协作不仅仅当成是狼狈为奸,更是对本土企业的政策性排斥。禁止中国企业产品出口,形成了行政权力的进一步扩充,以及对市场的再一次干预,并且对本土企业造成了新的市场壁垒。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的环境问题可以轻描淡写。王未名给我发来的BBC相关报道。

中国主要河流入海口污染严重

 红潮可以导致鱼类大批死亡

(何必注,略。)

我曾经多次提及,现如今中国内河与近海,几乎全部达到劣五类水质,生物大量死亡。不管是被我们称之为母亲河的黄河,还是长江,或者是珠江、松花江、淮河,还是渤海、东海,概莫能外。发达国家在一百多年里陆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二十多年里就集中出现了。中国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说,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正在给中国制造巨大的环境压力。对于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在纵容,对于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热衷,让环保总局处于人人喊打的地位。

而现实情况是,中国的公共利益(姑且不说其界定存在的技术上的困境)被部门化,立法权掌控在各个职能部门手里,于是就出现了各自设立符合本部门利益需要的法律并且颁行于世,造成了不同部门之间法律彼此冲突的状况。国务院几乎所有部门都可以在环保领域里插上一脚,设置部门的行政规章;而北京如此,全国各地更是随着财权上收事权下放、以及国家和地方两税制的存在,使得各地在财政收入上捉襟见肘,不得不通过巧立名目强取豪夺来供养日趋庞大的贪官污吏群体,将公共财政和公共开支转换为贪官污吏的挥金如土。这种情况下,各地在地方立法权范围内,对执行环保的轻蔑,才有了让全中国成为人类垃圾场的现状。

有人做过测算,随着2006年作为五年计划初始之年节能减排任务泡汤,未来四年要想完成指标只能是痴人说梦。这也就意味着,公信力就这么再一次成为笑话。

坊间的声音一直呼吁将环保总局升格到部。我实在担忧的是,环保总局自身没有任何权力限制、因而存在着巨大的合法性漏洞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一旦成为现实,会成为又一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国民却不得不承受居高不下的税负、同时还必须忍受愈演愈烈的污染。

可怕的是,我们都在遭受环境污染对自身健康与生命的损害,但中国的法律体系却禁止我们作为受害人主张自身的权利。

如是,再看开篇环保总局与商务部的合作,情况好像远不是媒体描述的那般美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