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住房或租或买无涉国民贫困化问题实质

(2022-12-31 13:41:11) 下一个

住房或租或买无涉国民贫困化问题实质

                       2006年3月13日

何必

最近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住房市场应该是买卖和租赁并重的市场,应该引导、鼓励城镇居民通过租房来解决住房问题……(略。)

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总是能找到新闻点,不管是任志强最近又因为最不愿意给穷人捐钱,还是潘石屹在博客上的言论,或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所引发的经济震荡,抑或类似谢国忠、易宪容有关中国房地产泡沫的说法,随便一个题材就能导致社会上汹涌澎湃的吐沫。

宏观调控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借着中央政府整顿产能过剩行业之风头,把房地产称之为产能过剩领域,把工业与地产业混为一谈扰乱视听;人们也注意到,宏观调控本身也成为地方利益争斗的工具,去年的调控只是打压了上海的房价,北京却渔翁得利,经济获得了不菲的成绩,房价年增长率竟然高达20%,使得住房距离民众越来越远。

因此,到底是买房还是租房,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社会新的热点。

实际上,房地产市场中,真实反映市场价格的就是租房市场价格,而商品房购销价格则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炒作和官商勾结的色彩。

这个政协委员建议,政府应该开辟中低价住房租赁市场,减少各类房屋入市的政策障碍,以增加市场供应,使中低收入者可以有便宜房可租。还有政协委员建议,可以通过兴建廉租房来取代经济适用房。但目前北京还谈不上形成了廉租房市场。因此有人建议,可以通过给城市困难人群发放租房补助的形式,让他们有钱去租房。

从租房领域看,不少人喜欢稳定,但市场上的房屋基本上是一年一签,有的业主不愿意出租了,就得搬家,而家里的家具该不该买等很多具体问题都无法解决。

在德国,拥有私宅的家庭不足40%;而在美国,拥有私宅的家庭是65%,剩下的35%是靠租房来解决住房的。虽然人均收入水平不如德国、美国,但中国的城市居民自有住宅率却已经接近了80%。解决住房问题,是不是非得侧重买房这一条路呢?

但在中国,这样的比较并不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中国人对于房产的热衷,是西方人不可想象的。中国人讲有恒产者有恒心,一所自己名下的房子成为几乎所有中国人毕生追求的最大的目标。像笔者这样大半辈子过去还要靠租房度日彻底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的人,不仅是彻头彻尾的弱势群体,而且更是凸显被边缘化垃圾化的社会位置。

即使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廉租房市场,中国目前的房屋租赁市场也形同虚设,与房地产市场一并,折射出已经非常并且依然正在黑恶势力化的形态。无论是房主、房客还是中介,在信用缺失的情况下,房屋租赁也成为违法乱纪的灾区。

另一方面,之所以廉租房、乃至租房还是买房这样的问题被郑重其事提到大庭广众面前,问题还是要回到在经济令人瞠目结舌的高速发展中,绝大多数国民却无法从中得到经济增长的益处,却使越来越多的国民沦为改革的陪绑和牺牲品。据北京市的官方数据,按照北京无房且年收入在6万元以下达到购买经济适用房条件的标准,北京市竟然有60%的人口适用此标准,或者说,光是在全国居民储蓄率最高、被称之为全国最富有的首都,超过一半的居民都是城市贫民。

而在如此背景里,他们又要承担着些什么呢?

我担任节目策划的《城市》节目组的主编给我发来了网上的一篇东东。

(何必注,略。)

这种分析当中,显然没有涵盖到一些动态开支,比如物业管理费、行将取消的福利供暖而增加的开支、停车以及机动车理赔、医疗、失业、意外事故等等;而其中不少数字的准确性有待确证,比如上海有人测算,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开销应该在49万的水平,等等;另外,还要考虑到通货膨胀、动辄几十倍上涨的医疗、教育、公共品市场化后等方面的开支。

这篇文章,充斥着悲观主义情调,显示出对现实生活状态的无可奈何、失望不满。这种情绪,在社会上形成着越来越强烈的共鸣,也是导致“改革共识基本破裂、改革动力基本消失、改革结果基本否定”的民意基础。

就算400万过一生,在中国城市人口目前的收入水平上,绝大多数人都属于无法存活的状态,应该怎么办?

到底应该买房还是租房,其实不过是望文生义的伪命题。在越来越多的人被改革进程抛甩出来而脱离了正常的生活轨迹时,奢谈住房形式更多只是隔靴搔痒,与实质问题无涉。当人们对自身生活保障的担忧愈演愈烈之际,社会所面临的麻烦,决不仅仅就租房还是买房那么简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