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伦敦铜价攀新高

(2022-12-30 00:52:44) 下一个

伦敦铜价攀新高

                                            2006年2月5日

何必

受大量投资基金入市的影响,3日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市场——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突破每吨5000美元大关,并一度达到5050美元,刷新历史最高纪录……(略。)

国际铜市场价格暴涨,并刷新了历史新高,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远在西半球的伦敦,看上去与中国人关系并不十分紧密。殊不知,这种铜价大幅度攀升,给中国带来的却是灾难性的后果。一方面,铜价如此空前上涨,是由于典型的中国特色的无法无天在国际上遭受到经济围剿,是所谓的中国题材引发的,另一方面,中国在这场殊死拼搏之中不得不倾举国之力应对,而最终却无可奈何地以毁灭性败退作为结局。

2005年47期《中国新闻周刊》以“国储铜殇”为题,发表了该刊记者的署名文章,记述了去年秋季远在欧洲大英帝国首都伦敦上演的惊心动魄的那一幕幕。

中国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的一位名叫刘其兵的交易员正在遥远的伦敦金属交易市场(后简称伦铜)埋下了定时炸弹——他陆续抛出了20万吨左右的期铜合约……当时刘的抛空已经引起国外期市的高度关注……由于伦敦期铜价格持续走高,甚至创出百年新高,他的抛空行为,已经引发了近2亿美金左右的浮亏。在铜价进入大牛市后,作为一个缺铜国,又是一个铜进口大国,为何如此多像刘这样的国内资金反而在国外做空,向外输出铜?要知道伦铜有一个说法:只要中国资金三个月不作空,伦敦铜价马上就会大跌。……刘其兵消失之后,伦铜和国内出现了颇具戏剧性的场面:一方面,伦铜的国际基金将国储调节中心看作自己的“假想敌”,予以围猎,另一方面,国内的期货界也塑造了一个“邪恶基金”的形象,大加鞭笞。双方开始多空博弈。……国储调节中心希望打压铜价的愿望似乎正在落空。……国储调节中心拍卖,只是对国内市场形成现货压力。……国储调节中心的“高调”被市场理解为“露怯”,而与此同时,这场博弈的另一方——国际基金却不动声色地推高铜价。……事实上,国际期铜市场上好久没有这样壮观的多空对赌局面了。……反观整个事件的进程,国储的表现颇令业内看不懂。刘其兵的问题暴露后,起初,国家物资储备局不承认刘是其员工。后来其下属的国储调节中心又出面澄清,刘是该机构的一名业务主管,但宣称刘的交易是个人行为。随后,伦铜市场又显示,国储调节中心已经补交了刘其兵的保证金缺口。……这一系列的前后矛盾的表态和行为让人颇感疑惑。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国储此次调节铜价,还被业内形容为充当“世储”(平抑世界铜价)的角色。……这种结果正应了国内期货界的一句名言:机构博不过政府,政府博不过市场。……在风险丛生的期货市场上,既缺乏经验又监管不力的资本运作者,其失败是必然的。……这次在伦敦的失败也已成定局。……

这是一个连最富有想象力的文学天才都难以设计出来的惊险故事,就这么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而媒体对于这次国储局的各种议论铺天盖地,而关注事情的进展更是热议的话题。

这是个什么样的角逐?其中,有智慧的较量,有财富的比拼,有权力的介入,有机密的流行,有规则的破坏,有违规的逃亡,有失败的惩罚,有获胜的奖赏……

险象环生如履薄冰提心吊胆目不暇接。全世界都在瞩目中国与国际的刺刀见红,真刀真枪地在国际市场上浴血奋战,直杀得昏天黑地血肉横飞,直落得中国方面屡战屡败丢盔卸甲体无完肤落荒而逃。

在这次的国储铜事件上,人们又一次看到了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愚蠢、怠惰、闭门造车、敷衍塞责、昏庸无能、自以为是。面对由中国特色的腐败机制所必然导致的权力真空及其引发的对国家具有非常巨大杀伤力的经济讨伐,国储局方面的姿态依然是国内官僚体系照猫画虎的全盘复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朝三暮四胡说八道,向全世界充分展现了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信口雌黄的嘴脸,更是昭示了这样的机构所谓的公信力的底线价值几许。

人们不禁诧异,像刘其兵那样的国储局一个交易员就能把整个国家带入如此不可自拔的泥足深陷的状态之中,人们耳熟能详的“胡蝶效应”在中国体现得也太完美无缺了吧。这是个什么样的体制,随便一个交易员就能葬送一个国家的前程,让全体国民为此买单,把整个国家带入与国际资本大鳄就具体期货价格、以及与国际实力就中国命运所做的空多周旋当中,这样的国家也太不堪一击了吧。

事实上,就在近年,“中国因素”频频被人利用,其损失也越来越惊人。株冶事件,三天内亏损1亿多美元;中储棉事件,亏损约6亿元;中航油事件,亏损5.5亿美元;此外,还有中储粮、国储糖等等一连串失利事件发生。

人们也注意到,株冶事件中的徐跃东,中航油事件中的陈久霖,以及国储铜事件中的刘其兵,个个都是无所顾忌胆大妄为,像红了眼的赌徒一般拿着国民财富(在此被别有用心地抽象化为国家财产)挥金如土,直至屡屡被国际基金打得片甲不留。

而事后,从来没看到这些事件中的直接责任人受到什么追究,更没有看到其上司以及上司的上司对此承担什么责任,黑不提白不提,反正都是纳税人的钱,糟蹋了也就糟蹋了,谁也拦不住官场上继续灯红酒绿歌舞升平,谁也拦不住一个个人模狗样的官员继续高谈阔论什么为人民服务。

如此,中国还真就与时俱进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