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风猎

冷眼观世界,静心坐井中
个人资料
齐风猎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长篇小说】县委副书记(002)

(2024-01-05 14:49:04) 下一个

唐旭这一句“原来是林书记”,把林姗臊得满脸通红,羞涩地低下头,用脚尖踢着台阶上的小石子,感觉说什么也不是,终于说:“唐书记,您……”

唐旭也觉得初次见面,就这么开玩笑是有点儿过份,于是,便抬头去瞧头上“沧浪亭”三个庄重的颜体大字。林姗也抬了头看起字来,她说:“小时候家里的老人让我练书法,写的就是颜体。”

唐旭说:“你练过颜体?到时到去你那里讨幅墨宝,你可别小气哟。”

林姗说:“唐书记您别笑话我了,我那哪叫练字,叫涂鸦还行,画了两天,不耐烦了,秃笔一扔就再不肯练了。”

唐旭说:“这沧浪亭三个字还真是颜体,出自清代本地一位名家之手,这位名家曾在朝廷做过吏部尚书,做官之余喜好修习书法,渐至出神入化的境界,从这沧浪亭三字,便可看得出来。”

听唐旭这么说,林姗备加专注地瞧起这几个字来。见林姗那认真的模样,唐旭就来了兴致,给她说起了典故。

这梅园原本是一位明代官员的私宅,这位官员先是在园中的假山上建起了这座沧浪亭,自己常到沧浪亭上读书散心,每每来了贵宾,也引至沧浪亭中饮酒作赋。后来,因这梅园越建越是精致,内宅里的妇儿也常常忍不住攀爬这沧浪亭,为了区分内外两宅的宾客,官员就又在小湖对面另建一座小亭,两座小亭遥遥相望。一到夏天,他的妻妾和孩子们就坐在对面的小亭子里读书,而这位官员站在沧浪亭里,就能够看到满园的无限风光。

故事讲到这个地方,唐旭停止了叙述,偏过头去瞧林姗。林姗望着唐旭,见他半天没出声,就说:“还有呢?”唐旭说:“没有了。这个故事不是已经很完整了吗?”林姗说:“我是说,后来这个官员和他的家人呢?”

唐旭笑笑,说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后来这个官员升迁,便把这私宅留给了后任。后任的这个官员姓梅,祖籍江浙,在园子里引种了多株红梅。说也奇怪,红梅虽是生长在南方,在渤海省多地都种不活,偏偏在这沧浪亭下能够存活下来,而且一到严冬便竞相傲放,从此这园子便叫做梅园。”

毕竟是初次见面,相互间还摸不清底细,唐旭原本不想多说,但看见林姗听得入了神,不忍心吊她的胃口,便继续讲下去:“其实,梅园起初的规模并没有这么大,只因这梅家在清河县为官一任,政绩显著又颇为清廉,便留居于此,明清两代多有在朝中为官者,最为显赫之时,曾有‘梅半朝’之说,意思是说,整个梅氏家族在朝中为官者众多,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可以看出梅家当年在朝中的影响力。后来世事变迁,居于这梅园的主人,个个都是清官,便把梅园任由四方游客游览,外地人一到清河这个地方,总要到园子里来看看。清明节前后,好多人来到在这里种树,这个习俗就延续了下来。就是到了民国和解放之后,每一位到这里任职的行政长官,也都要亲自上山栽植一棵树,多少年来,这里一直生机勃勃,好像是有意要助长这些官员的意气似的。慢慢的,行政长官上山植树便不仅仅是植树了,里面似已蕴含了一层更其深远的意义。也就是说,他们栽下的树木不再只是普通树木,而是已经成为他们为官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个十分特殊的象征。任何一个做行政长官的都明白,在一个地方做官的时间是短暂的,能为地方做的事情也极其有限,但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潜意识里他们或许都想在这一方水土留下自己的一些痕迹,以彰显自己的建树。那么用一种什么方式最能表达自己的心迹呢?时过境迁,包括你为当地百姓造的福祉,包括你的显赫名声,什么都会渐渐淡化,只有你亲手栽下的树木会一天天长大,百年千年地耸立在这里,仿佛是对你为官一任的作为所作的最直观的注解,虽然并不是每一个在清河县做过长官的角色,都有资本用人格化了的树木来标榜自己。”

唐旭信手拈来,随意地发挥,既有对历史的讲述,也有自己的见解,林珊直听得入了谜。在她心里,像县委书记副书记这样的领导,通常是忙于政务,自然没有时间研习文学和书法,没想到唐旭这样一位从市里派下来的干部,对于清河县的典故却是娓娓道来,不由得向唐旭投去一缕钦羡的目光,心里在一瞬间掠过一丝紧张和慌乱,脸颊微微一热。

唐旭似乎没有发觉林珊此刻的变化,跟林珊匆匆道别,便一路小跑着下了山,回到县委接待处的住处。

等唐旭到卫生间冲完热水澡出来,秘书小罗已经为他准备好了早餐。唐旭的妻子程雨和儿子唐小飞住在市里,唐旭到任以来还没顾得上回去。他在清河期间的日常生活,基本上由小罗打点。把早餐摆好,小罗说:“市委张春阳书记的韩秘书来过一个电话。”

唐旭对小罗的话不是怎么在意,只随口问了一句:“他没说有什么事情吗?”

小罗说:“他没说什么,只说你回来后给他去个电话。”

唐旭说:“知道了。”

唐旭早起跑步,把手机留下在房间里。拿起手机看了看,见有两个未接电话,便把手机放在一边,没有再去理会。唐旭嘴上跟小罗说着话,眼睛的余光却一直没有离开过电视屏幕。整天在外面奔波,经常是早上从这个屋子走出去,一直要到晚上很迟的时候才回得来,难得有时间看电视,只有吃早餐这阵子,才有可能坐下来看点新闻什么的。这时,电视画面里正在播放中国海军一支舰艇编队穿越第一岛链的画面。

唐旭想,树欲静而风不止,小日本一厢情愿地把中国的钓鱼岛划到自家的版图,然后就是美日联合军演,口口声声不针对任何假想国。没想到的是,第一艘航母辽宁号都已经下水服役了,解放军各大战区也是频频地搞实弹演习,小日本嘴上虽然强硬,可说到底都只是瞎乍乎,折腾不了几个筋斗。一些国家也不知道咋想的,怎么就不能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搞建设呢?

电视新闻还没放完,唐旭看了看墙上的挂钟,见离上班时间只差一刻钟了,便关掉电视,准备出发。小罗立即给唐旭递上衣服,并夹了唐旭的公文包候在门边。

十分钟后,两人一前一后进了县委办公大楼。上到二楼,小罗打开副书记办公室,斜斜身,让唐旭先进了门,自己才跟进去,将公文包放在办公桌上的电脑旁。接着从包里拿出一只保温杯,用茶几上勤杂工早就打好的开水清洗一遍,泡上新出产的日照绿,小心端到桌上唐旭刚好伸手就够得着的地方。此时唐旭已落座于桌前的高背沙发上,顺手拿过杯子吹一吹,抿了一口,习惯性地打开了桌上的电脑。同时吩咐小罗说:“你去看看,有没有我的会议通知和信件。”小罗点点头,退到门边。转身正要出门,又回头对唐旭说:“您别忘了给韩秘书去个电话。”

“去吧。”唐旭说着,眼睛却依然留在电脑屏幕上,右手食指快速点击着鼠标,将自己的电子信箱打开来。里面有一个新邮件,不用说又是刘莺发过来的。点开邮件,里面只有一句话:“中午知味屋见。”脸上立即浮现出一丝会心的微笑。

刘莺和他同岁,比他小几个月。小学四年级刚一开学,刘莺从其他学校转学过来,和他在一个班,两人从此相识,后来初中、高中又都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他们成为青梅竹马的知心挚友。刘莺现在是市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过去,他们主要是通过电话联系,这两年微信普及了,微信联系虽然更加方便快捷,但由于他们都是在机关工作,上着班发微信总给人不务正业的感觉,而且,双方各自组建了家庭,异性之间微信联系得密切了,难免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两人之间有什么事情,就彼此发发电子邮件。两人使用着同一个电子邮箱,可以同时进入,自发自收,跟在线聊天没什么区别。

刘莺给他们自建的这个电子邮箱取了个很有意思的名字:知味屋。

刘莺说,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越是成熟越是有魅力,但也只有知己,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格利 回复 悄悄话 看来故事是一个多角恋爱,你看这急不可待地又出场了一个。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