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话说荠菜

(2021-02-05 08:46:54) 下一个

 

话说荠菜

 

五千年的文明史, 老祖宗们创建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世代也传承下了“舌尖上的中国”。  而如今, 华夏儿女走向了世界, 也把中华文化, “舌尖” 带向了四面八方。 正是“舌尖”上的共同爱好, 散落各方的华夏儿女也总忘不了出发的地方, 那是我们的根。

在电视连续剧《舌尖上的中国》出来之前, 有人把华夏儿女的独特饮食文化称之为“中国胃”, 其实胃只是储存并消化食物的地方, “舌尖”才是品味, 才是享受, 才是华夏儿女文明传承的境界。 我们三十年前来到枫叶国, 感谢华夏先驱者们的耕耘, 买菜已有不大的华人超市, 外出就餐有中餐馆, 工作在西方, 回到家好像回到了故乡, 中国菜, 中国话。 而现在上规模的华人超市随处可见, 华人进军历来是白人领地的农场已成时尚,华夏儿女在海外舌尖上的传统享受更方便了。

尽管海外华人移民群体愈来愈大, 华人经营愈来愈大越来越广, 但中华大地如此之广, 舌尖上的中国差异如此之大, 海外华夏儿女还是难以达到想吃什么就有什么,粗分, 华夏有八大菜系,细分就不计其数了,要满足海外华夏儿女的“舌尖”谈何容易。 多年前在卡尔加里工作,周末逛华人超市时,居然发现了袋装新鲜茭白, 电话里告知远在哈密尔顿的太太,把她激动得无法形容, 久违了, 从出国后还没有看见过, 更不用说上自家得餐桌了。 自那以后, 每年从卡尔加里回来数次, 每次都要带上几包茭白, 一家人在餐桌上的开心劲儿就不用提了。

除了茭白,华人, 特别是从南方来的, 最想吃的莫过于荠菜了。 荠菜味美, 营养丰富, 有口皆碑。 记得在美国工作及生活的日子里, 为满足祖先遗传给我们的舌尖, 每隔一些日子都要从康州的家开车去纽约的法拉买菜。 那里华人集居, 华人超市密布, 华人商业区纵横几条街,基本能满足我们舌尖的需求。 那里有个中美超市, 我们发掘到了, 有中国进口的冰冻荠菜, 当然是一阵兴奋, 毫不犹豫地拿上几包。 不用说, 次日是鲜肉荠菜馄饨。  回到加拿大,来自上海的我们, 顺理成章地定居于华夏子民聚居的多伦多,华人商店众多, 华人最爱的食品, 用品,应有尽有,自然少不了中国进口的冰冻荠菜。 鲜肉荠菜馄饨, 荠菜豆腐羹。。。也总是桌上的最爱。

在老乡微信群里, 每每说到荠菜, 无不称道, 口水也总像要流下来。 虽说我们能吃到冰冻荠菜,但那口味, 更不要说营养, 岂能比得上新鲜荠菜。 说到激动处, 群里的小周自告奋勇, “我去找找看, 能否在草地里找到野生的!” 小周是群里次最年轻的, 比她更年轻的是我们称之为严夫人的渠水女士。 说她们年轻, 只是比较而言。  辛苦了小周两条腿, 花几天走遍周边公园, 草地, 终于有所发现。 她不想揽为己有, 迫不及待在群里发出通告, 自愿报名,相约次日下午在XX地方集合採荠菜。 发出通告后, 小周整夜没睡好, 太激动了,这是因为她, “年轻”,精力充沛,美味的诱惑, 加上她与土地打过交道。 除了小周, 最年轻的严夫人自然也是积极分子, 年过七旬的应太太也报名了。我原本说服了太太不要去,因为无论是弯腰或蹲下都是危险动作, 在健康和美味的天平上, 我把健康看得更重。但快到约定的时间, 太太改变了注意,拿起小刀, 拎起口袋坚持要去,我只能服从随行。 及到现场, 尚未到约定时间, 小周, 严夫人, 连应太太也带着小刀和口袋去了,我们到达现场, 她们口袋都已满。 草地上还有成片的荠菜, 碧绿, 旺盛。 她们争相向我太太口袋里装。 我开玩笑地说, 我们是不劳而获,收获满满。 最后大家自然是欢声笑语, 满载而归。

从不劳而获回来后太太就在张罗着那一袋荠菜,水泡,冲洗,当晚洗净晾干。  晨起,先与孙子视频,结束后継续忙那荠菜。  虽有思想准备,荠菜难洗,但查看昨晚洗的效果,根本不达标,只能返工,逐根检查,冲洗,开水烫过,总算完工,合格,前后五小时。 二人哈哈大笑,以后是劳动五小时享受半小时美味,还是放弃享受,免除五小时劳动,我们同选后者。 洗好的荠菜分成了四分, 当天不吃的放进了冰箱。 享受荠菜, 太太头头是道。 先从简单的吃法开始, 荠菜蛋饼,餐桌上享用着荠菜美味, 我们又一致改变观点: 情愿劳动, 也要享受。

次日,我们这个微信群里, 荠菜几乎成了唯一热门话题, 太太们交流着荠菜如何洗, 如何吃, 热烈, 兴奋。 先生们则是称道味美, 也总不忘谢谢太太们的辛勤, 大家异口同声地夸奖小周的贡献。

现在的人, 特别是城里人对荠菜极其推崇, 对我来说是从小司空见惯的野菜而已。 小学时放学回家会先把功课做好,功课做完了, 特别是星期天, 我总跟着堂姐去打猪草挖野菜。 堂姐比我年长好多岁, 打猪草挖野菜特别有经验,她知道什么地方多。 那时人口还不多, 荒野闲地不少, 连路边河岸也都长了不少可喂猪的野草, 人可吃的野菜。 总是满筐而归, 别提多高兴了。 天热时, 太阳会把猪草,野菜晒瘪下去, 怕体积小了回家不好看, 我们会耍起小心眼, 把篮子放到河里泡一会儿,篮子满满的再回家,哈哈,那好看多了。 回到家再把人可吃的野菜分出来。

荠菜虽说味道鲜美, 古来无人种植, 盖因其生长缓慢。  要吃, 过去南方乡村随处可见。 现在要满足人们广泛需求, 只能靠科技种植,与野生荠菜有无差异, 就不得而知了。 在需求和利润的驱动下, 早晚我们总会在超市看到新鲜荠菜的。

朋友们, 吃荠菜时千万慢慢嚼,慢慢咽,细细品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一一茶馆 回复 悄悄话 茭白,好怀念,小时候我妈妈种过茭白,茭白烧肉特别好吃!荠菜,也是我们小时候挖过的野菜,还有马兰头!
山一程水一程 回复 悄悄话 荠菜,中国北方也很普遍,我外婆家抗战前从南京内迁到西安,发现荠菜到处都是,高兴的不得了!妈妈支边去了更西北的兰州写给外婆的信告诉外婆有个重大发现也是兰州居然有荠菜!:D
白钉 回复 悄悄话 听说荠菜含草酸高,有结石病家史的得小心点。苋菜是绝对高,诸君看着办。
砚池 回复 悄悄话 西雅图北边的郁金香种植基地花田里,荠菜又多又嫩又大,几乎像波菜那么大!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茭白,荠菜都是最喜欢的,羡慕你们能吃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