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转发自吉祥果论坛文章《关于“德行和子嗣”》

(2022-03-01 15:52:00) 下一个

关于“德行和子嗣”

关于《了凡四训》认为“有德行才会有子嗣、无德行没有子嗣”的理论,吉祥认为:德行是感召善眷属的助缘,但不等于有德一定感召善眷属。因为依据《五苦章句经》,眷属本质上来源于宿世结缘的“债务人”和“债权人”,而不是来自于“抽象的德行”。因此,我们会看到杀人如麻、到处屠城的曹操,他哪有德行?但他能生出曹聪、曹昂、曹子建、曹丕这些才俊,我们也能看到仁慈无比的“宋仁宗”的子嗣却发生问题,谁能说宋仁宗无德性?所以,一个人拥有子女、夫妻、父母、兄弟、姊妹的核心原因是宿世结缘而来,也就是因债务人和债权人关系而来,而不是从抽象的德行而来,但我们不否定德行感召眷属的作用。这个意思只是说,因为“同业相感”的原理,你德行大了,才会感召福德更大的眷属,而不是说有德性一定感召眷属。因此,单纯将眷属、子嗣之有无,归因于有没有德行这个抽象的原因,是存在问题的。比如:孔夫子最有德行,可是他儿子孔鲤却早亡,释迦摩尼德行最高,可是却只有一个独生子“罗睺罗”,属于子嗣不很旺,反而是最没有德行的魔王波旬,却拥有1000个儿子,因此,你能用子嗣旺盛与否来证明魔王波旬比释迦摩尼和孔子的德行更高吗?显然不能!这只能证明宿世结缘而当世成熟为子嗣的因缘中,魔王波旬比孔子和佛陀成熟的子嗣因缘要多,而无关双方道德层面的优劣问题。所以,讲经说法,要把每个层次的道理都吃透,才能纵横捭阖,阐述幽微,不能蒙蒙混混讲解。《了凡四训》里面的一些具体见解,需要圣言量进行一些校正,然后再传播。尽管我鼓励这本书广泛传播,但依然认为个别认知需要勘误和校正。我们发表这个观点,不是说求子嗣求眷属不需要修德行,也不是说有了德行一定有眷属子嗣,不是这个一根筋的简单逻辑,而是说德行可以帮助你感召优质的善眷属,但你的眷属根本来自于宿世的“负欠因缘”。犹如磁铁可以帮助你吸附铁末,但能不能吸到铁末则取决于环境中有没有铁末,是这个道理。基于这一原理,我曾经提出“修德”与“结缘”并重的操作,比如上次提及某人没有儿子,经常放生有了儿子,那个儿子就是被放生结善缘来投胎的。当然结善缘的方式不局限于这一种,佛教传记也有记载供养僧人,僧人圆寂来投胎的。所以,结缘之法千变万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必须利益众生,为人民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你才能结缘获得子嗣,获得广大眷属。也可以说,将“抽象的德行”具体化为“利益众生的具体善缘”,才是求子之道。理论性的抽象概念,需要具象化的具体执行,这才是德行引发子嗣的意义。

(吉祥果2022.03.0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