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回陶钧

选一处可以自由粘贴文字的地方终老
个人资料
正文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_02

(2020-05-11 14:52:50) 下一个

在当初做笔记的时候,是顺着译著的每一个章节的顺序来写的,就好像是写在每一页书边儿的标注。尽可能记下读书时的一些体会,一些疑问。体会多的时候写的就多一些,反之就会一笔带过。现在读起来会显得东一句西一句的杂乱......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

(第一部,第一卷)

这一章节里提到的一些关于天主教的名词和称呼:教宗,主教,红衣主教,本区主教,神父,本堂神父等等,我都没有什么概念,借此机会我在谷歌上搜索了一下,也给自己增长一些天主教的知识,也能更好了理解这本书。

教宗就是教皇,天底下只有一位。他是基督在人世间的代表。“主教是由天主制定继承宗徒位者,藉赐于他们的圣神被立为教会中的牧人,使之成为教义的导师、神圣敬礼的司祭和治理的服务者。受委托照顾一个教区之主教,称为教区主教;其余称为领衔主教。 教区主教在委托给自己的教区内,拥有一切为尽牧职所需的,直接的正职权,但依法或由教宗法令所保留于教会最高权力,或其它权力的案件除外。“(维基百科)一个天主教区会有不同的教堂,每个教堂就会有自己的本堂神父,修女,会长(由教友当中选出)和其他的管理人员。

本书中的卞福汝主教就是就是法国南部下阿尔卑斯省的省会迪涅教区的主教。

红衣主教也称作“枢机主教”,是由教宗直接任命的,并辅助教宗管理天主教事物的高级神职人员。关于天主教在中国的名称,百度有一段叙述:天主教的中文名称源自明朝万历年间耶稣会将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经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玛窦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独一神灵为天主,故称。(百度)

如果单独把第一卷的内容出一部书,我觉得也是应该是一部出色的作品。这一节里叙述的卞福汝主教的为人处事,字字句句都很打动我。在雨果的叙述中,卞福汝主教是一个圣人,充满真正的智慧,具有高于凡人的境界。而这种境界与智慧并不是那种高不可攀的玄虚,好像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那样具有神奇的本事能够预测吉凶能够规避执着。并不是那样的,卞福汝主教的境界是可以普通人通过思考之后可以达到的一种境界,是自己在有所经历之后对人生的一种重新感悟,悲天悯人,先天下之忧而忧,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得与失,或是简单的赠予。有多少人能够体察到赠予和失去之间的区别呢?卞福汝主教又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担任教职,他需要有人配合他的工作。他会面对不同的人,那些依赖他的穷人,那些需要他安慰的罪人,那些信任他愿意施舍给他的富人,那些质疑他的行为的贵人,依从他照顾他的妹妹和仆人,还有他不愿意面对却又必须面对的G先生。

在空下来之后,他还需要面对生命中的空灵,他同自己交谈,平复自己的内心。把同自己内心的交谈当作一种修行吧。他会遥望浩瀚的星河,总有那么一颗闪亮,或是许多许多闪亮的星星照耀着他,虽然远隔时空,但在黑夜中,他仰向天空的脸都罩着圣洁的光芒。

重读一遍这一章节,对于卞福汝主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反而更加迷惑了。他的身份是天主教教徒,是迪涅的主教,是神职人员。但他的所作所为又不同于其他的教徒。他更像是游离于教会之外的怀着虔诚之心的信徒。一个悲天悯人的信徒。他不想改变任何事情,也不要说服别人,他有着自己独特的处事方式。

1.1.1 米里哀先生

这个时候卞福汝主教还是叫做米里哀先生。他是一个来自贵族家庭的贵二代,曾经被计划要继承父亲法院参议的职位,可惜法国九三革命爆发了,米里哀先生被迫流亡到了意大利。在其流亡期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雨果只是卖了一个关子,没做具体交代。米里哀先生在从意大利回国之后呢就已经是教士了。其实有多少人都是和米里哀先生一样,在生活的磨难中漂流,在绝望痛苦的时候抓住教会抛出来的缆绳,闭着眼睛走入了信仰的世界,信仰从无到有,逐渐在心里变成一种习惯与约束。我不是信徒,但是在早年接触过一些基督徒,听过他们的一些分享,讲述自己改变信仰的历程。有些人讲是遭遇到危险,在关键时候遇难呈祥;有些人是患了疾病,在极端的怀疑沮丧中改变了信仰,结果在有了信仰之后,身体健康了;有些人是在宗教团体当中找到了安慰与认可。不管是怎样的理由,米里哀先生在流亡期间改变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了一个教徒。在后面章节的叙述中,我看到雨果对米里哀先生的刻画,他是一个天主教徒,虔诚的信仰天主,也有着自己的判断与思考。

关于米里哀先生如何成为迪涅的主教,也是一件很有深意的事情。当时的米里哀先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本堂神父,机缘巧合让他在拿破仑加冕之前在巴黎与皇帝陛下碰了面,不仅如此,米里哀先生还在众多的觐见的人群中有机缘与皇帝陛下有过简短的对话。当时拿破仑发现在觐见的人群中的米里哀先生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看,于是就问他到底是谁?米里哀的回答不卑不亢富有禅机:“您瞧一个汉子,我瞧一个天子,彼此都还上算。”我不知道雨果的原意是怎样,但从翻译的文字来讲,语意并不是很清楚。如果套入中国古代大臣觐见皇帝的礼仪,这样的回答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当然也不会有哪一个大臣敢直视皇帝。我还是琢磨不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不过这却给拿破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皇帝陛下亲自询问了当时的红衣主教关于米里哀先生的事情,这一次的问话直接导致了米里哀先生得到了迪涅主教的位置。

这一节里还有一段文字用来描述米里哀先生的妹妹巴狄斯丁的容貌。在雨果的笔下,巴狄斯丁就是天使的象征。天使是没有性别的,天使的容貌也只有慈善之美圣洁之美来形容,安静,清瘦,发着微光的一小撮物质。这就是雨果眼中的天使。

1.1.2 米里哀先生改称卞福汝主教

卞福汝主教在到达迪涅后的第三天就访问了医院。然后他主动要求把自己的主教院与医院的房子交换。这一章节开始用了一大段的文字来描述主教院的华丽与历史。而医院的简陋程度是通过主教与医院院长的对话来体现的。“我数过,我注意到的,我感觉到的,我所见到的,我所想到的。”最后主教和院长说:这里明显有错误......,这是您的房子,把我的住处还给我。”

我一直想知道为什么天主教堂会修得那样的豪华气派,基督堂会显得简单干净一些。其实不仅仅是天主教,很多其他的宗教也有这样的事情,有些的庙宇庄严雄伟,而有些的就寒酸落魄。在豪华气派的殿堂里的信徒就会比简陋破旧的庙宇里的信徒要多很多,而且信徒的穿戴打扮也要讲究很多。教堂庙宇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究竟是为了谁来服务的呢?它是为了服侍谁,代表谁?需要传递什么样的讯息?卞福汝主教的做法已经诠释出了正确的答案。心中的庙宇与世间的庙宇到底哪一个需要更华丽些?

主教的年金一共是一万五千法郎。这笔钱是什么概念呢?巴狄斯丁小姐每年的年金是五百法郎,已经够她自己的生活费用。这么讲的话,一万五千法郎是一笔丰厚的年金了。卞福汝主教对于年金的处理分配也是他心中的庙宇的体现。仔细看一下他对年金的分配:留给自己和保姆的生活费一千法郎,不到总数的百分之十;分给教会的部分津贴一共是两千一百五十法郎;分给囚犯的抚慰津贴和改善监狱条件的用费一千九百法郎;教师津贴两千法郎;其余的七千六百五十法郎留给了穷人。不仅如此,主教后来又申请了每年三千法郎的车马费,又全部分配给了病人,慈幼会,和孤儿院。

主教心中明白世间财富的分配上是有错误,就像是他认为在他所居住的主教院和医院的房间分配上有错误一样。少数的人反而掌握了多数的资源。他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纠正这个错误。但是他没有想过退还他不需要的年金和房产给教会。相反他会尽力去和教会争取更多的资源,来贴补他认为更加需要的人群。他看到了教会的腐败和无为,但是他也没有试着去劝说教会加以改变。他的这种做法是我需要考虑的地方。当无法推翻一种制度的时候,就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以调整。另外一种方式的“穷则独善其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周回陶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eisandy' 的评论 : 看来对于主教都有共鸣。
meisandy 回复 悄悄话 我也是看这一篇写主教的心中感慨万千,觉得其实这个主教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主角。
周回陶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ZheFei' 的评论 : 确实是第一卷里关于卞福汝主教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当我合上第一卷告别主教大人的时候,心中的眷恋难以形容。
ZheFei 回复 悄悄话 你说出了我的感觉:“如果单独把第一卷的内容出一部书,我觉得也是应该是一部出色的作品。这一节里叙述的卞福汝主教的为人处事,字字句句都很打动我。” 喜欢读你的读书笔记,让我又一次回味感动我的文字和思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