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艺术与"自我归零"

(2016-12-20 20:41:13) 下一个

     "自我归零"出自濮存昕之口,在一次访谈中他说:作为演员,我们连续演出时,除了周一休息,一连演几十场,这就需要有直觉地在演出时不断归零。讲得太好了,话剧艺术,读剧本背台词排练到正式演出,然后无数次的重复表演,只有"归零"用直觉,调动潜意识进入角色的内心,真正的好演员的功力在此。否则,台词再熟练也无用,表演只能越来越失神。话剧的精典"茶馆",经历了皇权、军阀混战和民国的掌柜王利发,我不知于是之演过多少场,说过多少遍同样的台词,每次上台,于是之消失了,借王利发的躯壳"活"一遍。八十年代,"茶馆"在于是之与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们一起复出,那已超越了人物台词与戏剧,那是时代对历史的声音,这就是话剧艺术的魅力。

     ?诺贝尔文学奖典礼上,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演唱了迪伦(Bob.Dylan)的名曲"暴雨将至",70岁的帕蒂由于紧张的忘词中断,伴随着道歉"I am sorry",与乐队的协调下重新唱下去,朋克教毋以禅者般的"静心"娓娓道来,"差错"融化在音乐之中。帕蒂年轻时,从迪伦的粉丝成为好友,常常翻唱迪伦的歌,我没听过她当年的声音,但见过年轻时朋克装扮的照片,岁月令白发苍苍的帕蒂唱出了异样高贵的人性。在如此的灵魂述说面前,一切技巧似乎是多余之物。

     ?我常常会在画架、电脑屏幕前发呆,找不到状态,寻不到感觉的切入点,无奈与无助...... 这就是我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案头,图片、资料堆中,一张厚重、粗犷的女裸体油画图片露了出来,紧张的肉体近似畸形神经质的状态...... 哦!弗洛伊德,他被誉为20世纪毕加索之外最伟大的画家,88岁的老人穿着油迹斑驳的工作服,在松节油气味中,对着模特儿忙碌地描绘着,直到去世的那一天。艺术是什么?毕加索,告诉我们多变的色彩、风格与形式。杜尚从"走下楼梯的裸女"后,放下了油画笔,冷笑地将男用小便池当"现成品"送进展览,提出了审美与艺术这个命题。而弗洛伊德却是二十世纪五光十色的艺术潮流中的堂吉可德式人物,一辈子画室内肖像、裸体肖像,绘画对象从不作戏剧性叙述,每天几张油画轮番画十个小时,模特都是家人、朋友和身边的普通人,这太难了,他一定也有"归零"再深入的本事。想当年,我们美院深入生活下乡釆风,仿佛只有边地风俗、少数民族才能触发灵感,进入到所谓的"创作"。而弗洛伊德从亲近的人身上,一画几小时,几个月甚至几年,不厌其烦地刻画着某种近乎神经质的状态。他祖父老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人类的心理,他以油画笔雕刻深刻的有点病态的人性。九十年代,弗洛伊德的大型回顾展来悉尼,我看得心惊肉跳,那肉山压迫感的女人体与赤条条交错的男人体,在团团灰白色的衬布上发着暗黄色的光。他的油画结构紧缩有张力,绷紧饱满的胴体,风格粗率笔触有时呈现无序、粗鄙的表面具有表现性效果。色彩平淡而厚重,他重申:要那种"生命的色彩"!世俗意义上的美,在他的作品中消失了,下垂的眼袋、布满皱纹的皮肤和肥胖臃肿的身躯,还有那皮囊下的灵魂。弗洛伊德影响了许多中国写实画家,刘小东、朝戈和毛焰,使之成了双年展的常客,刘小东的架上油画"温床"更进入当代艺术的圣殿,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人在社会中活着,每一次呼吸都是"生活"!从平凡中去感受,寻找可以表达引伸的"点",进入创作的状态是艺术家必修的功课。有些作家生活在农村小镇,照样写出了传世之作。早年学画时,老师告诉我:学画,会画,再到不会"画","师法自然"的境界。这个"自然"就是你自己的"心"!

王元骏 2016年12月21日 于悉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阎立华 回复 悄悄话 归零 可以泛化的 不仅艺术 还有生命
太子党群 回复 悄悄话

---回零,就是回到六日创造一开始。这是希伯来思路的视窗。

---就是,回到自身的环境,处境,安静,--自身能左右的范畴,空间、时间。

自己熟悉、了解的 人、事、Stuffs

绘画是表达。是语言,是吉他、是色彩旋律、是散落的醇香、春絮、雨雪飞花---。
太子党群 回复 悄悄话

?我常常会在画架、电脑屏幕前发呆,找不到状态,寻不到感觉的切入点,无奈与无助...... 这就是我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

---老哥与你相反,每天操作绘画。已经出神入化的境界。

---怎么画,都是成品,秀品。

大陆的艺术教育的结果,就是你现在的结果。---从一开始就是插柳。

---画家,六十岁之后方才开始。这是律。是经,是坐标。

登录后才可评论.